32萬多人評論「花束般的愛」,沒有床戲,沒有尺度,用什麼來封?

還記得2月底的那個晚上在電影院看《花束之戀》。看完後,全場掌聲雷動。真的很漂亮。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僅是表面的,而是能讓觀眾深入思考,兩三筆之後帶來更多的思考。

我敢肯定,作為一部愛情電影,《花束之戀》絕對是這種類型!

喜歡豆瓣網友的一句評論:

這幾年大銀幕上展現的愛情故事,要麼是混亂中的衝動,要麼是成功後的回報。大陸導演不知道如何講述愛情在人生動蕩破碎的階段成長的故事,但《花束之戀》做到了。

也有很多網友在戀愛過程中盡情的分享自己和另一半的故事。

豆瓣社區故事豆瓣社區故事

「我覺得累了,沒有力氣再去愛了!」是當代年輕人常說的一句話。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讓人喘不過氣來,電影里的愛情神話似乎成了一種奢望。

在各種「壓力」下,《花束之戀》就是這樣一部「減壓」的電影。

看完電影,有網友直呼想再談戀愛,感受一下初戀的酸甜苦辣。

雖然這是一部去年才上映的作品,但自今年2月底在內地影院上映以來,人氣不減。

到目前為止,上映17天,電影票房已經接近7100萬,這是文藝電影市場的一個優秀成績。豆瓣里甚至有超過32萬的網友評論,比96%的愛情片都好看,超過一半的都打出了五星好評!

很多人說,電影中的愛情故事就像豆瓣文清的「特供」,準確地描述了他們的生活狀態。

《花束之戀》是導演土井裕泰和編劇坂元裕二繼日劇《四重奏》之後的又一次合作。

男主角單音麥和女主角巴古娟自從錯過末班車後,發現兩人有很多共同愛好。他們堪稱「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隨著觀眾覺得這是一個「愛情和麵包都是」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段感情從沒日沒夜地談論文學、音樂、電影的烏托邦逐漸跌回現實,不得不深陷柴米油鹽的瑣事,最終在失望和遺憾中分手,謝幕。

與早些年《匆匆忙忙》中《我的愛》的「青春痛苦文學」不同,《花束之戀》講述的是一個脫離了「痛苦」和「悲劇」,結合日本純愛電影和現實的高質量愛情故事,雖然也是戀愛過程中分分合合的小事。

對於生活在城市里的年輕人來說,這部電影是如此真實!

還有一個觀點。有人認為這部電影的主要觀眾是豆瓣文清(這裡貶損大於褒獎)。

因為不知道生活的艱辛,所以認同電影里看似不負責任的情感。

他們覺得,仿佛有了生活經驗,人自然會明白自己對理想愛情的渴望是不可企及的,從而變得更加現實。

但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只是一部試圖觸及愛情真相的作品。

它展示了愛情逐漸消亡的過程:愛情就像一束花,盛開後只能枯萎。

也是看了這部電影之後,我才明白,愛情從來都不是兩個人能不能走進婚姻,能不能一起分擔生活的責任,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它的一波三折,既與現實社會的變遷有關,也是一種深刻的吻錢哲學思想。

《花束之戀》男女主角的分手乍一看有些不負責任。沒有第三者,生活不難維持。和一開始一樣,他們只是城市里最普通的「勞力人民」之一,卻因為不能喜歡同一本書或同一部電影而分手。

於是,知名導演謝飛在豆瓣上吐槽當代年輕人愛情觀的不負責任。

其實我們身邊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

如果一對情侶在交往的過程中不能共同成長,那就只能用分手來告別了。

我覺得《花束般的愛情》最棒的一點就是它能跳出這樣一個相對低俗的招術,用真摯的細節表現出一種真正屬於青春的堅持和迷茫。

這是當代青春片中的瑰寶。

起初,兩個人都沒有工作,卻能在自己的蝸居里守護自己的幸福。哪怕是牽手買麵包這樣的小事,也能讓男主認為「我的心願就是和你共度此生」。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兩個人讚美戀人看小說會不會流淚,但是到了影片結尾,男主就失去了這樣的「敏感」。他一次又一次錯過了和女主的約會,他也不再喜歡看藝術電影了。閒暇時,他只想用「好玩」打發時間。

不就是愛嗎?不要!是社會讓他成為了真正的「大人」。

土井裕泰通過講述一對相愛的男女漸行漸遠的故事,表達了社會對個體異化的思考。

電影中有一個難忘的細節。男主工作的物流公司有司機偷偷往海里倒貨的醜聞。司機被警察抓的時候,給出的理由是:「我不想做任何人都能做的事。我不是工具」。

這個情節雖然是影片看似不重要的部分,但卻表達了導演對社會紀律的反抗:它不是金科玉律,而是隨著經驗的消逝而把人變成工具的枷鎖。

《花束之戀》並沒有簡單地將故事局限於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故事,而是描繪了一群年輕人在他們身邊的生活狀態。

故事中的這群人,生活在日本經濟不景氣的時代。大學畢業意味著失業,他們不得不打零工來維持生計。於是,他們用各種方式逃避生活……甚至不敢談戀愛。

因為異化,當代人似乎正在成為一個無法相愛的物種。

韓國哲學家韓秉哲的預言在這一刻似乎成真了:

「隨著生活各個領域出現積極趨勢,愛情也已經被馴化為一種消費模式。沒有風險,不考慮勇氣,杜絕瘋狂和狂熱,避免任何消極和負面的感受。沒有任何不良後果的舒適和刺激的感覺取代了痛苦和激情。」

「戀愛無能」逐漸成為時代病!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然後,《花束般的愛情》以男主外的大學學長和女朋友作為主線故事的補充:學長一直堅持著自己的攝影夢想,於是女朋友想盡辦法娛樂和陪酒賺錢,但這段感情卻因為男方的暴力而悲劇收場。

此外,男女主在參加完朋友的婚禮後選擇分手,似乎也表達了導演對「天長地久」的質疑和諷刺。

電影中還有一個巧妙的場景,男方捨不得女方,提出結婚而不是分手。他的理由是,愛情總會消亡,但親情可以代替愛情。一對戀人做完撫養孩子這樣的小事後,就可以安詳的死去。

就在女主人沉默的時候,一對年輕夫婦走進了餐廳。她們就像當年的她們兩個一樣,談話中有說不完的共同話題,暗示著女主和老公的關係還是死的。

最終兩人達成一致,選擇和平分手,一年後再次見面,兩人都有了新的伴侶…

可以說,《花束般的愛情》反映了當代日本青年的大致面貌,也為男女主觀情感的走向奠定了現實基礎。

其實早在兩人戀愛之初,女主就擔心愛情有一天會消亡。電影借用了她最喜歡的博主的一句話來命名這一點——「愛情終有一死」。

這絕對不是文藝青年自憐的自白,而是情欲死亡的具體展現。

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將這部作品與最近在國際電影界大放異彩的《偶然與想像》相提並論。

兩部作品不僅在演員的選擇上不謀而合,在精神內涵上也有相似之處。

作為一部分段電影,《機緣與想像》中的第一個故事「魔法」與另一個版本的《花束之戀》非常相似——電影也有前男友與女友「偶遇」的橋段。

不同的是,《偶然與想像》故事中的前女友後悔了,打算追回前男友,卻在不置可否的心情下選擇了放棄。事實上,他們不確定他們是否真的愛對方。

就是這樣,真愛成了時代的稀缺商品。沒有古典愛情故事中難以克服的困難,現代人的愛情困境主要來自內心對愛情的懷疑。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情欲的消亡也可能是因為傳統兩性關係的改變。

女性無法繼續扮演「賢妻良母」的形象,完成男性對「梅綺」的想像。

《花束之戀》中的女主角雖然是女性,但在戀愛關係中一直是主動清醒的一方。兩個人談戀愛分手的時候,她的表現應該是比較主動積極的。

一開始是她發起第一次約會的邀請,她忍住了,堅決分手。

看兩人的關係,女主從來沒有抱怨過生活,寧願自己打工鼓勵男主的漫畫事業;壓力之下,她沒有放棄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甚至放棄了自己最終拿到的會計資格,轉而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相反,她的選擇代表了新一代女性的意識。尤其是當男主提出婚後支持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女主選擇了拒絕。

這部電影對女性的同情沒有一致性。反而表現出對男性更大的同情。

作為男人,《花束之戀》中的男人承受的社會壓力更大。

男方拒絕了父親「步其父後塵」的安排。他想獨自在東京立足,但畢業後在找工作時別無選擇,只好碰壁。

應該說男主自始至終都是勇於承擔責任的。為了養家糊口,他放棄了漫畫家的夢想,轉而投身物流行業。但工作之後,麥幾乎放棄了之前所有的愛好,努力把自己塞進社會的模子里,成為自己最不喜歡的類型。在這段感情中,男主一開始是女主精神意義上的「同路人」,但漸漸變成了一個只想結婚生子,不顧精神共鳴的普通男人。

電影通過畫外音不斷展現男女主角的內心活動。

從開始到結束,女主都在期待一個心有靈犀的愛人,而男主也在慢慢改變,對情感的需求越來越真實。

電影里,他兩次向那個男人求婚,卻給出了失望的理由。

甚至,女生結婚,與其說是因為愛情,不如說是因為剛剛好,或者說是因為適齡結婚的需要。

歸根結底,男人進入職場後,因為經濟壓力,傾向於組建一個傳統的家庭,讓自己有一個休息的「港灣」;女性因為財務自主而變得更加自信勇敢,有了更清晰的人生規劃。

或者連男主都沒有意識到。當他提出讓女主不工作回歸家庭的時候,幾乎就是他不喜歡的父親的遺產。

日本社會學家上野千祖子曾在《父權制與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現代家庭是現代工業社會歧視女性的根源,父權制和資本主義在這個地方合謀。

其中「女生回家」絕對不是對女生的保護,而是一種剝削。他們會回到家務不被視為有價值工作的家庭,終身「服務」。

電影里,那個喜歡攝影的學長因為意外去世了。葬禮結束後,之前的男性朋友都很難過,女性朋友卻面面相覷。這件事加深了男女主之間的裂痕。借助女主的畫外音,電影道出了真實想法:她無法認同一個對女友不夠忠誠,還打人的男人。

面對同樣的人和事,男人和女生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影片在無限同情男主的同時,也尖銳地展現了他性格的局限性。

他所謂的「責任感」,其實只是一種表面的成熟,一種自社會工作以來的妥協和自暴自棄。

有趣的是,「偶然與想像」的第三個故事,是男女主如何結婚的答案。在這個名為《再來一次》的故事中,為了尋找自己高中時的同性戀而回到家鄉,並在車站遇到了一個類似凌的女子。

兩個人都誤以為對方是自己的「同學」,把藏在心裡20多年的秘密向面前的陌生人吐露。夏紫後悔當年沒有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愛意,但阿雅意識到時間已經慢慢吞噬了自己。她選了一個踏實的老公,生了一雙兒女,住了體面的大房子,卻失去了自己,甚至失去了對生活的激情。

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家庭主婦的阿雅就像一具高級「行屍走肉」。她試圖扮演母親和妻子的角色。在發現丈夫出軌後,她沒有勇氣和動力去揭開生活的面具,完全作為一個家庭的歸屬而存在。

夏紫的出現喚醒了阿雅的生活。在電影的結尾,她終於想起了她高中朋友的名字,高興地和夏紫擁抱告別。因為這種想法,代表著阿雅內在的真我被喚醒了。

所以我建議你用這樣的眼光去看《花束中的愛情》,這樣你更能理解為什麼女主堅持要和男主分手,新一代女性不能再像斜紋那樣生活了。比起孤獨和痛苦,他們更害怕婚後「溫水煮青蛙」一般的自我消耗。

其實不管是花束里的愛情還是機緣和想像,我們都看到了愛情的很多可能性。

悲觀地說,現代人可能不再有古典愛情神話中的忠貞與意義,孤獨不可避免;但換個角度看,在時代變遷中,女性的性別意識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親密關係的內涵也必然隨之變化。婚姻不再是生活中的必要話題。年輕一代應該如何理解愛和責任?或許是時候跳出原有的框架,呼籲新的可能性了。

這是男女雙方和社會意識的集體進步。當然很多人都是這麼想的!

他在牯嶺街放我鴿子,她獨自欣賞阿基·考利斯馬基的黑色幽默。五年盛開,世上唯一的花不一定結果,但愛情就像第一眼。

直到現在,我才明白電影片名的含義…

——END——

點圖聯繫 戀愛小秘書 娜米 大數據帶你脫單

單身優質女會員:

男生單身優質會員:

單身聯誼活動: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追蹤娜米,與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datenami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在你最愛的平台追蹤娜米

脫單秘笈

戀愛數字

男女會員

戀愛金句

時事觀察

生活圖文

諮詢服務

會員活動

活動分享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生活圖文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