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一個90後女博士嘗試擺脫交友軟體。

喬·比弗

提交論文後的第三天,我開始嘗試交友軟體。

「找對象難」似乎是社會對我們女博士的刻板印象。雖然女性、醫生、單身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但是我身邊有很多女同學都在為婚戀問題困擾。對我來說,讀博讓我的潛力池變得很小。那一年系里新來了五個學生,包括我——一般一年五到七個,男女分班,男生中可能有一部分不喜歡女生——而日常生活中最常交往的異性,真的少得可憐。學校里還是有一些社交機會的。例如宿舍會組織活動讓男生女生面對面,在校徽下聚餐,但除了那可怕的聚餐和跨專業的社交對話,我沒有太多其他感受。

另外,學習的壓力會讓我幾乎沒有時間顧及浪漫的事情。除了上課,還要在系里做助教,我的專業需要一定的實地調研。這樣一來,三至四年的學制就被排得滿滿的了。理工科的女同學就更無聊了,凌晨兩點在宿舍-實驗室里來來回回,愛情的重要性在這樣的生活里變得很渺小。男朋友既不能幫我改作業,也不能幫我寫論文。學校狹窄的人際圈和如山的卷子把我安排的清清楚楚。

但這不代表我對談戀愛有抵觸情緒。於是,當我和我的好朋友在慶祝論文投稿的聚會上,我立馬立馬下載了她推薦的交友軟體,表現出相當的行動力和決心。

日劇《38歲離婚單身女嘗試相親APP的成果日記》海報日劇《38歲離異單身女性嘗試約會APP的結果日記》海報

在此之前,我聽說過很多交友軟體,但過去一直不想用。正如鮑曼在《液態愛情》中預言的那樣,個人主義的興起和科技的變革摧毀了人們「一對終身」的信念。現代人的感情像水一樣流動多變,網戀的流行就是這樣一個症狀。之前聽到的很多關於交友軟體的坊間傳聞都印證了鮑曼的判斷:人們在交友軟體上尋找的不是一段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而是快速匹配「一次性」的伴侶。然而,我的朋友不這麼認為。她認為,在交友軟體上尋找快餐的人是有的,但也有很多人是抱著擴大社交圈的願望來使用的。「除了男醫生,你還能接觸到誰?這戳中了我的痛點。而且她保證這個平台上的男生不像某個T或者m上的男生那麼「油膩」。

在朋友的指導下,我註冊了自己的第一個交友軟體。首先,你得選擇一張好看的照片。「這很重要!」她一再強調。糾結了半天,挑了一張距離較遠但正面的照片。當然,很漂亮。然後編輯自我介紹。這個軟體必須填寫的信息只有性別和生日,除此之外,還可以可選提供學校、自定義標籤、戀愛規則、日常愛好等信息。我小心翼翼的只填了本科的學校,然後我試著每個空都填點什麼。花了一個小時終於在人生第一個交友軟體上完成了簡歷。經過這個過程,有一種我是候選人,在努力推銷自己的感覺。

我「上架」後,系統會在指定時間將我的「簡歷」推送給男性用戶。大機率在同一個城市。同時我也會收到20個男生的「簡歷」推薦。如果喜歡,可以點擊「喜歡」。如果對方對我的簡歷做了同樣的事情,我們就進入聊天對話階段。這個階段只有三天。如果三天之內談得好,可以交換Line。否則對話過期,與對方沒有交集。

自我推銷,快速匹配,三天換一個——這正是鮑曼所描述的:現代人的求愛過程就像一場「商業化的遊戲」。技術的發展讓在愛情市場「購物」變得更容易,風險也更小——畢竟你可以通過刪除對話或取消關注來「退貨」。不同於傳統的商品消費,這裡的買家和商品是一體的。當我被「選中」的時候,別人也在「選中」我。

各種男生的「簡歷」真的讓我大開眼界。除了系統每天推薦我20次,我還收到了一些愛心用戶。有那麼一瞬間,有點亂花錢的感覺。我的策略很簡單。我選擇看著順眼,標籤和我重合或者讓我好奇的男生來回報一些愛。但是最後的體驗不是很理想。有重疊的標籤並不意味著我們會有高質量的對話。經常會陷入一種不知該和對方聊什麼的境地。我仍然很難從每次自我介紹中想像出這個人。因為我得到的都是支離破碎的標籤。這確實符合我們使用淘寶時輸入關鍵詞查找商品的動態線。但是在交友的情況下,這種設計似乎傳達的只是一種表面的形象。

另一方面,雖然我精心編輯了我的自我介紹,但大多數男生似乎只對我的照片進行反饋。例如大多數人打招呼,很有禮貌的誇獎我的照片,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我的自我介紹。這讓我覺得有點微妙。僅憑一張照片就能定義一個人嗎?更何況這大機率是一張很美的照片——雖然失真,但卻是硬通貨。這就是交友app經常被詬病的「膚淺門檻」。似乎「只有有吸引力的用戶才能充分享受互聯網提供的所有可能性」(Hobbs,Owen&Gerber,2016:281)。所以深諳市場規律的用戶會把精力花在呈現照片上。但是,性格,三觀,性格…這些對於選擇合作夥伴非常重要的指標很難在用戶顯示頁面中呈現。

但我是自覺開始互動的。對方問我最近看了什麼書。回想起來是一部網戀題材的言情小說。嗯(表示躊躇等)…但這難道不是一個膚淺的回答嗎?你想說「看博爾赫斯」嗎?雖然幾個月前看過,但不是很懂。問我對外貌的要求。雖然我心裡有一絲希望,希望我最好長得像年輕時的金城武,但我還是回答說:「沒關係,我們應該談談。」”……漸漸的,我意識到自己一直在努力扮演一個潛意識里為自己設置的人,一個理想的自己。

我開始自省,為什麼不能談?雖然不能算不誠實,但我確實下意識地「美化」了自己的表情。其實這是我們交友軟體普遍存在的焦慮。它來自於「真實表達自己」和「印象管理的本能」之間的張力。為了平衡這種緊張,人們傾向於創造一種「我想成為未來的人」(Ellison,Heino & Gibbs,2006)。例如你可能只和朋友一起買過一次懷柔滑雪套餐,但你會努力讓自己看起來「愛滑雪」。在你心裡,你想成為一個真正享受滑雪的高手。同時我意識到對方也在演戲。其實這種玩法無可厚非。誰不想在交友軟體上更有魅力?但這也往往意味著,當關係下線時,有相當大的機率會顯露出「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讓對方過度延伸自己的期望,總有一天會成為現實的一記耳光。

雖然有很多不適應,我慢慢地也能夠相對自如地在這個軟體上和不同的男生交流了,漸漸也和其中的一些交換了Line。有那麼一段時間,我感受到了dating culture的魔力。確實,和不同職業背景、生活經歷的異性能夠在一個友好的氣氛中頻繁分享日常或見解,讓平常社交生活平淡的我一下充實了很多。但要維持質量高的交流,和保持一個好的形象(上文提到的ideal self),是相當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和其中一個男生閒聊到經濟史的時候,我甚至去查閱了文獻。一天下來,感覺疲憊程度不亞於帶了幾堂tutorial。我將我的煩惱向閨蜜傾訴時,她說:「你以為管理魚塘很容易嗎?」雖然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但是在這個軟體上我還是能夠比較自由的和不同的男生交流,也逐漸和其中的一部分人交換了Line。有一段時間,我感受到了約會文化的魔力。的確,不同職業背景、不同生活經歷的異性,可以在友好的氣氛中頻繁分享日常生活或觀點,豐富了我平常的社交生活。但是要保持高質量的溝通,保持良好的形象(上面提到的理想的自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和其中一個男生聊經濟史的時候,我甚至去查閱文獻。在一天結束的時候,我覺得上幾節課很累。當我向我最好的朋友傾訴我的煩惱時,她說:「你以為魚塘好管理嗎?」

我感覺像是晴天霹靂。什麼?魚塘?我是海王嗎?

我意識到這裡面有一種複雜而緊張的文化邏輯。作為最能代表美國交友文化的舶來品(並非所有西方國家都流行,但美國最具代表性),交友軟體正在逐漸改變東亞文化中年輕人的親密行為。約會的這個階段是「評估對方是否適合作為親密關係中的潛在伴侶」(knowyourself,2020),所以一個人可以同時約會不同的對象,因為ta沒有進入任何確定的關係。而且在約會文化里,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知道自己在這個階段。就像我們在交友軟體下的互動一樣。我們倆都默認了一個「也許我們可以和對方進一步發展,但不一定」的設定。經常被流行文化唾棄的「備胎」的區別,可能在於「海王們」彼此並不知道彼此所處的階段,而是用對未來似是而非的承諾來吊對方胃口。在操作層面上,差別似乎很微妙。男女之間的情感流動,本來就是由一些似是而非的曖昧推動的。對彼此的感覺也需要大量的互動來確認。在確認之前,「主動了解」和「相互備胎」的界限是什麼?

被閨蜜狠狠攻擊後,我幾乎是條件反射地開始了自我批評。但是,我只是正常使用交友軟體的功能,用真誠的態度面對大家。背後的動機只是想多了解對方,讓我在對方心中的形象更加鮮明。

我真的適應約會文化嗎?真的適合我們的文化環境嗎?有兩種不同的親密腳本。在大陸傳統的純愛劇本中,戀愛關係確定後才發生約會。好女孩不會和男朋友以外的人約會。男女雙方最好從1v1結束就開始認識,熟悉,相愛。如果有一方在任何一個環節還在為別人著想,那就是人渣的表現。約會文化的劇本是在成為正式女朋友之前,通過約會不斷確認關係。當兩個腳本同時存在時,就會產生衝突。有時候,當你發現對方和你想要的不一樣,你就這麼分了。更多的時候,期待傳統劇本的人可能會受到傷害。畢竟在每天推送20個異性成員,錯配三天就過期的設定下,即使在搜尋階段也堅持「從頭到尾」原則的人,和追求效率的交友軟體本質上是不一致的。

這種衝突的後果在女性身上更明顯,因為女性有更深的性別枷鎖。我最好的朋友開玩笑地送了我一頂「海王」的帽子,我不禁用道德的眼光審視自己。雖然我聲稱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女性,但我有一會兒想知道:我是一個水性楊花的人嗎?我是渣男嗎?唉,剛剛和三個男生同一天分享了我的女權書單,中午做的咖喱和最近的一個音樂播客,連一點曖昧的快感都沒享受到。

在我們這個社會,很多人對女性的最高褒獎還是「賢妻良母」。12月,成都一名無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被許多道德感異常高的網民認定為「不是好女孩」,因為她在公布的曲目中多次出現在酒吧。在這種環境下,我作為一個使用交友app的女生,會被貼上「淫蕩」的標籤嗎?這些顧慮也讓我在和男生的實際交流中不自覺的更加矜持,生怕對方給我貼上標籤。雖然我表面上擁抱約會文化的劇本,但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與傳統劇本中的女性形象進行對比。這個自律的過程讓我很壓抑。

在最初的熱情過後,我開始寫一篇新論文。交友軟體的推送被關閉,Line里有幾個人很淡定。我第一次在交友軟體上脫單的嘗試就這樣結束了。但是,正如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提到的,愛是一種能力。追求愛情是一種自我和與他人聯絡的方式。希望無論什麼性別,什麼學歷,什麼年齡,都能有追求親密關係的勇氣。

參考

埃里奇·弗洛姆。愛的藝術。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

鮑曼齊格蒙特。”液態愛情:論人類紐帶的脆弱.”政治公關(2003年)。

埃里森,妮可,海諾,麗貝卡,吉布斯,珍妮佛。”管理在線印象:在線約會環境中的自我展示過程.”計算機媒介交流雜誌11.2 (2006): 415-41。網路。

霍布斯,米切爾,歐文,斯蒂芬,和格柏,利維雅。「液體愛情?:約會應用、性、關係和親密關係的數字化轉型。」社會學雜誌(墨爾本,維克。) 53.2 (2017): 271-84.網路。

了解自己,「我們在約會。」怎麼知道有沒有可能確定關係?︱讀交友關係》2020-12-14Line推送

編輯:鐘源

校對:張燕

單身優質女會員:

男生單身優質會員:

單身聯誼活動: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追蹤娜米,與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datenami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在你最愛的平台追蹤娜米

脫單秘笈

戀愛數字

男女會員

戀愛金句

時事觀察

生活圖文

諮詢服務

會員活動

活動分享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生活圖文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