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成為“限制級」神作?

文 | 翟笑千

2016年2月28日,台北街頭,年僅3歲的女童「小燈泡」跟在媽媽身後騎著腳踏車。在腳踏車卡住之際,一個手持菜刀的男人上前,菜刀向「小燈泡」身上砍去,足足23刀。

由HBO和台灣公視出品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便取材改編於「小燈泡事件」,於3月24日正式開播的該劇一經上線便引起兩岸強烈反應,當前IMDb9.3分,豆瓣9.3分。

雖取材於真實社會事件,但《我們與惡的距離》並非是事件的呈現,而是要了解清楚這個人為什麼和如何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以及拋出問題: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

豆瓣93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成為“限制級」神作?-尋夢新聞

「小燈泡事件」的兇手王景玉經過精神鑒定後,被定性為患有思覺失調症,最終被判處無期徒刑,但「小燈泡」媽媽在事後卻表達了廢死立場:「他死掉了,然後呢?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繼續速速執行?……到底他們是為什麼?他在想什麼?在生命發展的過程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他從小學就想殺人,為什麼家庭、學校、親人、朋友、社會,沒能接住他?執行死刑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做完該做的功課?」

如同「小燈泡」媽媽的一連串發問,《我們與惡的距離》正是將筆觸放置在案件發生後的一系列風暴,以及身處風暴的各方人物。
延伸閱讀:我們與惡的距離真實事件介紹,現實發人深省

一場無差別殺人案後,我們與惡的距離

善惡之爭、原生家庭、網路暴力、媒體良知……圍繞一系列人性課題的呈現均始於一場無差別殺人案。

因在電影院持槍隨機殺人造成9死21傷,李曉明被判處死刑,為他辯護的律師王赦被受害者家屬潑了一身糞便,之後便是社交網路上數以萬計的評論與咒罵,這便是《我們與惡的距離》的開篇。

由林君陽執導、金鐘編劇呂蒔媛執筆,賈靜雯、吳慷仁、溫昇豪等人主演的該劇,要探討的社會議題多且大,但它的切入點卻小且巧,且均有主要演員帶出。

首先是為犯人辯護的律師王赦,從表面來看他是一位要給兇手辯護的刑事辯護律師,正因為職業的特殊性,他被網友攻擊、被公眾遷怒,甚至於經常得不到妻子的理解。

但他卻對自己的職業選擇有清晰的認知,與「小燈泡」媽媽的追問無二,王赦為死刑犯辯護也是為了調查案件背後的原因,追溯惡性結果的源頭所在。

豆瓣93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成為“限制級」神作?-尋夢新聞

兇手李曉明的父母與妹妹,案發兩年來一直在躲避,躲避公眾無休止的指責與「騷擾」,其妹妹換名為李大芝,只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他們始終無法走出陰影,母親整日酗酒,戴口罩出門而全臉過敏嚴重,李大芝害怕與人打交道甚至對外聲稱父母車禍過世,逃離並沒有讓這個家庭得到片刻平息。

作為受害者一方,新聞女主播宋喬安自從失去兒子後生活被完全改變,為了麻痹自己整日沉迷於工作,工作之外的生活要靠酒精入睡,但她職場上過於苛責、不近人情,生活中也冷落了女兒,和丈夫的婚姻也瀕臨破裂,憤怒又自責讓她無法自處。

看似與槍殺案無關,但卻與王赦和李大芝有關係交叉的精神病患者家庭也身處泥濘。本是前路平坦的青年導演,但卻變成了闖入幼兒園疑似挾持兒童的精神病患,應思聰就像是潛在的李曉明,可他身上又承載著諸多看不到的人性斑駁與社會推手。

豆瓣93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成為“限制級」神作?-尋夢新聞

好人與壞人有無標準?殺人是惡,但冷眼旁觀、處事片面以及一味謾罵也非善,面對同一事件,劇中不同的人身處不同立場,無論是當事人、司法、媒體還是旁觀者,每一部分都遊走在善與惡的交界處。

翻看《我們與惡的距離》的豆瓣熱評,除了對劇作題材、演員、立意以及力度的肯定外,對台劇進步的意外也占一大半。不知不覺間,台劇已邁向一個新高度。

從瑪麗蘇到現實力度,台劇的陣痛與蛻變

提到台灣電視劇,很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幾乎都是《流星花園》、《惡作劇之吻》、《綠光森林》、《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愛上你》等偶像言情劇,這些台灣偶像劇甚至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但近年來,隨著日劇韓劇、英劇美劇的出圈以及內地劇集市場的崛起,台劇連同台灣娛樂行業都一並暗沉下去。

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大眾的討論聲中,台劇都沒有姓名。偶有聲音,也是來自於《紫禁之巔》《愛情魔髮師》這類童年回憶中的尷尬片段。但在不知不覺間,台劇又重新回到大眾視線,只是這一次,它換了一種姿態。

豆瓣93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成為“限制級」神作?-尋夢新聞

近年來,隨著大眾口味的多元化與成熟化,劇集市場題材更迭速度加快,可爆款卻難得可見。在內容與口碑的份量與日俱增的當下,「精品化」成為市場與行業繞不過去的門檻,在此基礎上,現實題材劇作迎風而起,但是從《人民的名義》、《大江大河》到《都挺好》,這般高品質的作品也已無法令大眾完全服膺。

如今的台劇,似乎正迎合了內地觀眾的審美需求,它不再是小情小愛的偶像劇,而是露出鋒芒,在現實題材領域大展拳腳。

從豆瓣評分8.6呈現醫療體制的《麻醉風暴》,豆瓣評分9.3、改編自白先勇同名小說的愛情史詩《一把青》,到豆瓣評分9.1、溫情感人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再到豆瓣評分8.2、有華語版《黑鏡》之稱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台劇以越發冷峻深刻、又飽含溫情冷暖的觸手重新闖入大眾視野。

豆瓣93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成為“限制級」神作?-尋夢新聞

此次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是HBO首次與台灣公視合作推出的作品。說到HBO,眾所周知的便是《權力的遊戲》、《西部世界》、《欲望都市》、《名姝》、《我的天才女友等》膾炙人口的熱劇。也或許正是因HBO優質的美劇基因,讓《我們與惡的距離》成為台劇在品質上邁向新階段的一個標誌,在引發觀眾不斷思考的同時,也為現實題材劇集市場帶來了一定的冷思考

多視角直擊真實人性,現實題材如何「綿里藏針」?

從受害者、母親節、裂痕、病識感、罪人到槍聲之後,《我們與惡的距離》幾乎每一集的開頭都會由一段電視採訪畫面,以及社交網路留言引出主題。也正是在不同主題的劇情以及多方的盤根交錯下,劇情完成了從呈現到拋出問題、留白的過程。

戲劇源於生活,正如《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靈感來源於台灣真實刑事案件,國內引人深思的事件也被非少數。無論是紅黃藍事件、江歌案、滴滴順風車事件還是早前的杭州保姆縱火案、藥家鑫事件等,在大眾一次次的關注下,情與理、道德與法律、善惡之辯被推向台前。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可貴之處,不僅在於作品的完成度,更在於其不宣揚善惡,而是通過社會事件和爭議點拋出深層的辯證立場,將問題或答案留給觀眾去思考。它所聚焦的,並非是案件本身,而是案件背後,與你我息息相關的生活和人生課題。
延伸閱讀: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無差別殺人事件」直面人性的善與惡|

豆瓣93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成為“限制級」神作?-尋夢新聞

同時,同為討論「原生家庭」,與《都挺好》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不落俗套的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對原生家庭的討論更為多維度,兇手李曉明的原生家庭是一種呈現,受害者一方宋喬安的行為對小女兒的影響是一種呈現,一直在找尋原因的王赦身上同樣也有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痕,王赦妻子媚的原生家庭則又是另一番模樣。
延伸閱讀:都市情感劇《都挺好》熱議!折射「中國式」家庭中的滿目瘡痍引發社會討論

「他想殺掉的人,是小時候的他自己」。

在第五集中,王赦談到了他的原生家庭與他的過往,雖然如今是一名刑事律師,但王赦直言自己也曾差點殺人,他的童年是父親找不到工作每天酗酒打媽媽,是沒法睡覺學習,更是很小就打工尋釁滋事。

也正是原生家庭的相似,他能理解兇手李曉明,甚至與之共情 ,「我會說他是罪人,可他不一定是個壞人」。但王赦卻又沒辦法要求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樣去理解去寬容去找尋答案,包括他自己的老婆媚,一個原生家庭美滿幸福的人是無法理解惡的。

豆瓣93分,《我們與惡的距離》為何成為“限制級」神作?-尋夢新聞

人與惡的距離有時只是一念之差,本有無限前途的青年導演在一次次排擠與不被理解之後成為精神病患者,一個潛在的加害者;失去兒子的母親整日酗酒,對小女兒不聞不問,對同事冷言相對;媒體一邊追逐新聞熱點,一邊卻以收視率為第一標準,毫無原則;通過網路抨擊惡的網友,有時也會成為雪崩前的最後一片雪花……

正是多維度、多角度的視角讓《我們與惡的距離》沒能落入非善即惡的主題窠臼中。面對一個個人生課題,它在表達的也並非是給出答案,而是試圖探究人性中最源頭的惡,展現眾人與惡的距離,正如它的英文名:The world between us。

延伸閱讀:

劉德華:16部新片傍身,沒空參加綜藝,60歲的他為何如此搶手?

尋夢園

王力宏網店正常經營,主播曬高價演出服惹爭議,賣力帶貨不受影響

尋夢園

長津湖主演易烊千璽演技炸裂,才是我們真應該追的星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