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媽媽,受累還教不出好孩子,請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折騰!

經常有媽媽跟我們吐槽:

「為什麼孩子與孩子之間差距這麼大?我養孩子也不偷懶啊,甚至每天累死累活、掏心掏肺,可孩子卻一點長進也沒有?」

「我到底哪裡做得不夠好?」

這樣的苦惱相信很多父母都有,明明付出很多,孩子照樣一身毛病,還不領情。

一、對孩子管得太多

作家龍應台曾經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她和兒子出去旅遊,起身準備去上廁所的時候問兒子:「要不要上廁所?」

兒子從一本英文雜誌裡抬眼看著媽媽:「媽,我要不要上廁所,自己不知道嗎?需要媽來問?」

兒子又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媽媽搖頭,兒子繼續說:「好,那你為什麼要問我上不上廁所呢?怕我尿在褲子裡嗎?」

龍應台啞口無言。

 

大多數的父母是很不信任孩子的。小到上廁所、穿多少衣服,大到孩子選專業、找工作,我們常常不相信孩子能做得好。

這也是很多孩子和父母衝突的根源: 管得太多。

過分管束最容易導致兩種結果,一是孩子沒有主見,成長過程的種種問題,越來越依賴父母出主意;二是孩子失去了自律,一旦沒有了父母的約束,自主性全無。

而且遇到不服管的孩子,更會鬧得家中雞飛狗跳,親子關係緊張。

所以父母收起的控制欲,多聽聽孩子的意見,他會更自立,你也會更輕鬆。

二、為孩子做得太多

前幾天有位小學老師和我聊天,說起班上有個孩子,一周5天課有3天不帶作業,老師問他為什麼總是不帶,孩子要麼說忘記了,要麼就說奶奶忘記提醒了。

晚上,班主任微信聯繫父母,還沒說明情況,父母就先愧疚起來:「老師,我都知道了,真不好意思,今天孩子一回家就大發脾氣,怪我們不提醒,害他被老師罵!」

老師無可奈何地說:「現在的父母,替孩子做得太多了!」

特別是當媽媽的,總是心細,孩子的衣食住行,從來不用孩子插手,孩子家務活不用做,零花錢不用愁,犯了錯不用承擔,偶爾批評幾次,過不了多久就開始心軟、補償。

於是孩子動手能力很差、對家庭缺少責任感,遇到一點挫折就受不了。

其實這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大人的問題。一個孩子的自理能力與獨立,都取決於父母,一個不懂放手的媽媽,怎麼能讓孩子真正成長?

在大多數的家庭中,很難得的一句話是: 「你試試看!」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以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教育孩子,我們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多了!

三、熱衷攀比型

媽媽愛攀比在國際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到升學考分,小到雞毛蒜皮的瑣事,媽媽們總要拿自己的孩子和朋友同事、左鄰右舍攀比一番。買什麼文具,上什麼私家補習班,甚至家裡有錢的還要曬曬車,房。當然除了物質,最重要就是成績的攀比。

不知不覺中孩子成為別人的參照物,成了你攀比的砝碼! 漸漸的通過身教,孩子也把眼睛只盯著分,只懂得吹噓,不知為何學,不懂學以致用。

四、對自己關心太少

作者湯園林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女兒看書時老喜歡東張西望,彈琴時也心不在焉,在飯桌上,總是嘴裡包著飯,還要大聲說話,走路也喜歡低著頭,脾氣還特別火爆,動不動耍脾氣、生悶氣。

那天,當我再次對著女兒咆哮時,她把書狠狠一扔,不屑地說:

「你有什麼資格說我?看看你自己,穿著過時的衣服,從來不看書,說話大嗓門,一天到晚生氣、嘮叨、發愁。你自己都毫無氣質,怎麼能要求我變成淑女?」

原來,孩子也會瞧不起一個沒有努力過好自己生活的媽媽。

當媽媽為了孩子,沒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沒有興趣愛好,整個人每天疲憊沒有生氣,對孩子來說,也會造成非常負面的影響。

網上有句話說得特別好:「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好的教育,是和孩子共同上進,彼此成長,在陪孩子共同成長的同時,留一些時間「富養自己」,比如看書、運動、旅遊、學習……

適當地將目光從孩子身上移開,並且放到自己身上,會有非常具有的驚人力量,因為當你照顧好了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和家人。

沒有人否認媽媽們對孩子的用心程度,然而杯滿則溢,教育很多時候難就難在把握這個度。

愛多了是溺愛,愛少了孩子沒安全感;管多了孩子受不了,不管是不負責;說多了是嘮叨,說少了孩子又不重視…..

想要累的值得,我們需要嘗試著多給自己和孩子一些空間。

 

《浪姐》名單,王霏霏遺憾出局,孟佳痛哭不已,寧靜稱不想成團

57歲劉金山露面,大肚子不見瘦太多,曾為老人丁克21年才生娃

小松菜奈主演,吉本芭娜娜早期名作《月光陰影》將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