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前提是有好的親子關係!如果孩子和你不親,很多教育都是無效的。

最近無意中看到泰國一則感人的廣告視頻:

視頻開頭,孩子說了一句特別紮心的話: 「媽媽不愛我。」

在他眼裡,媽媽從來沒有好好關心過自己,不僅沒有給他過過生日,也從未真正地理解過自己。

他喜歡畫畫,在網吧門口邊畫畫邊等同學,卻被迎面走來的媽媽劈頭蓋臉的批評。

他對媽媽說: 「你就罵吧,你永遠不會聽我說話。」

視頻的最後,媽媽因為心臟病去世,孩子才發現媽媽其實一直非常深情地愛著自己。

看到這裡,感動又遺憾,母子倆明明深深愛著對方,卻因為沒有有效溝通,兩個人的心越走越遠。孩子從媽媽身上找不到一點親密的感覺,媽媽明明愛孩子,得到的卻是誤解。

原來父母與孩子之間即使有愛,也會因為長久的無效溝通造成情感的疏離。

想起龍應台說: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很多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輸就輸在親子溝通上。

我很認同一個教育觀點: 好的教育,前提是有好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是孩子建立的第一個社會關係,幾乎伴隨著孩子的一生,不僅影響了孩子的性格,也影響孩子以後建立其他社會關係。

如果父母不努力走進孩子的內心,就永遠無法與孩子建立聯結,也很難教育好孩子。

簡單來說,如果孩子和你不親,很多教育都是無效的。

一、和孩子不親,孩子不會聽你說

和孩子不親,最直接的後果是孩子聽你話的幾率也很小。

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家庭親子關係的冰點就出現在青春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敏感,小心思多,如果沒有好的親子關係做基礎,他是不會聽你。

認識一位家長,因為工作的關係,孩子長年累月都是讓老人和保姆帶,直到孩子讀初中的時候才接回身邊。

他時常感覺孩子和自己沒有那麼親密,管教也起不到作用,他總以為這是爺爺奶奶慣的。

有一天,因為手機遊戲的問題和孩子吵起來,他聽見孩子氣鼓鼓地說: 「小時候你都沒管過我,現在管,來不及了!」

在那一刻,他覺得自己真的是已經「過期」了的父母。

做父母的,如果沒有和孩子建立起好的親子關係,特別是小時候沒有陪伴孩子的歡樂時光,那麼在孩子眼中,你所謂的教育,其實都是冷冰冰的管教。

結果是孩子眼裡的無助,父母看不見;父母的良苦用心,孩子讀不懂。

在大多數大人的眼中,孩子不聽話、不服從管教都是孩子的問題,然而只要反轉視角,站在孩子的角度,發現都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出了問題。

一、和孩子不親,孩子不會跟你說

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感觸:孩子不願意跟父母說心裡話。

這種距離感,隨著孩子越大,感觸會越深。

曾經有一項調查:當你有了心裡話時,最想對誰說?結果只有不到30%的孩子表示會對父母說。

在這些孩子裡,父母從來不曾走進自己的內心:

談成績,我永遠比不上「別人家孩子」

一聊天,每次都是學習、考試、成績

從不相信我,我怎麼解釋都不信

大人的事最重要,我說什麼都覺得不值得一提

……

時間久了,帶著對大人的失望,孩子學會了對大人閉嘴。因為說出來的代價太大了,會被罵,被評價、會被責備,不被理解,所以他們乾脆就不說了。

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你已經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接著在他所有需要幫助的時刻,他都不會對你說,你也幫不到他。

父母常常自認為:這是我的孩子,我們之間的親密與生俱來,中國又是「孝道」 國家,我們的關係,應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

可是為什麼孩子出現問題,想要找人依靠的時候,卻那麼害怕回去找自己的父母呢?

因為很多父母都不曾真正地聽孩子說,理解孩子。

《奇葩說》之前有一個熱門話題: 「你在外面過得不開心,會不會告訴父母?」

問題的答案五花八門,在選擇不說的子女中,大多是怕父母跟著操心、擔心、心疼。

但還有一部分人選擇不說是因為害怕的父母不理解。

有位網友評論:

「說了,他們只會覺得是我沒本事,讓他們沒面子。再苦,我也會咬牙挺住,因為根本看不到回家的路。」

多麼心酸的一句話。

每個孩子所期望的是一位能夠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懂得理解、包容自己的父母,而不是一開口就是批評指教的父母。

好父母,應該永遠是孩子的後路。

人與人之間感情,都是需要好好經營的,包括父母與孩子。

教育孩子,父母最先要學會的事情是和孩子好好溝通。

所謂先有關係,後有教育,就是這個道理。

肯德基代言「魔咒」:誰當肯德基的代言人,誰就涼涼?

bian

被任豪帶火了的「男嫂子」,再次刷新了我的認知

闞清子再度內涵紀凌塵,分手兩年多怨氣不散,這比情傷更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