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以下7個壞習慣,父母應該極力避免

有句話說得好: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父母做什麼動作,孩子會本能地去模仿。

說白了,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或好或壞,終將影響孩子一生。

而父母不良的行為習慣,將會帶給孩子一個負面的影響。

特別是以下這些壞習慣,為人父母應該極力避免。

不愛學習

有些家長會說:我看電視,玩手機,跟孩子有什麼關係?

可是你的行為舉止會影響孩子,都是孩子模仿學習的對象。

你不愛學習,不讀書,就不能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也不會對學習感到興趣。

要想讓孩子愛學習,父母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

父母愛學習,平時多拿起書本,孩子也會願意拿起書本。

做事拖拉

孩子拖拉的壞毛病是令很多父母感到頭疼的事情。

但孩子做事拖拉,往往根源在於父母。

你在家做事拖拉,沒有時間觀念,上班遲到反而不在意,和孩子約定好的事情總是很遲才做到。

這些都容易影響孩子的觀念,孩子還沒有成熟正確的觀念,會覺得父母做的都是對的。自然而然,孩子也會出現有事能拖就拖的壞習慣。

日常要給自己和孩子灌輸時間觀念,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計畫,共同完成。

不遵守規則

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說我們想幹嘛就幹嘛,凡事都是有規則的。

但生活中有很多不守規則的父母:過馬路帶著孩子闖紅燈、在孩子面前隨手亂扔垃圾……

這些看似芝麻綠豆大的事情,為了自己的便宜便利,總是把規則放在一邊,卻不知道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容易讓孩子形成不守規則的壞習慣。

為了孩子好,父母要以身作則,堅持對規則的遵守,孩子會因為良好的習慣得到更好的指引。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規則並不是為了限制自己,而是為了保護自己。

 

情緒易失控

在網上,我們可看到很多人講述父母情緒失控對自己的影響,導致自己變得自卑易怒,沒有安全感等。

有專家做過統計,生活在父母情緒不穩定狀態下的孩子,智力上往往會低於其他的孩子。

父母情緒易失控,影響孩子的不僅僅只是一時,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有的甚至一生都難以癒合。

將孩子作為出氣筒,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是為人父母最不負責的表現。

身為父母,應該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一個溫暖健康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平和地長大。

凡事愛比較

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免不了被大人比來比去。

在全校名列前茅、參加鋼琴比賽拿名次了、小小年紀能和外國人free talk……

為人父母總是不自覺用別人家孩子的節奏來規劃自己孩子的成長,希望督促孩子變得更優秀。

但結果常常不盡如人意,在與他人比較中,備受競爭的壓力,越來越焦慮,孩子也痛苦不堪。

拿孩子做比較,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打擊和否定,嚴重地傷害了孩子。

與其拿孩子跟別人做比較,不如拿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只要有進步就值得讚揚。

事事都包辦

有很多父母,以學習為第一要務,不用孩子做任何家務活。

襪子不用自己洗,把成績搞上去就行;碗不會洗沒關係,成績考第一就行了……

有多少孩子,長大後都不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父母的事事包辦,讓孩子失去了獨立飛翔的能力。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要分清什麼才是真正的愛,負責任的父母,應該教會孩子生存和生活的能力,讓孩子自己長出強健的翅膀,去更廣闊的天空裡翱翔。

 

一味縱容包庇

生活中有不少父母以愛之名,很少對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進行批評教育,往往是縱容包庇。

但是要知道,一味地縱容包庇,也是一種傷害。

父母縱容袒護孩子,不告訴孩子哪裡錯了,孩子就無法分辨是非。

犯了錯誤,意識不到,也不用承擔責任,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多麼可怕的認知。

「他還是個孩子」,不是孩子逃避錯誤和責任的藉口,正是因為孩子還小,更應該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做人的底線,學會承擔責任,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寵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聰明的家長都是用自己的人格來要求和教育孩子的。

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的行為習慣以及三觀的形成。

言傳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為人父母,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得是什麼樣的人!

有種主演叫宋軼,2部劇上線咋宣傳?看到頭像:就知心偏向哪方

李一桐翻車告訴我們:當你沒有實力的時候,就不要硬凹霸氣人設

葉璇諷刺女主持被罵,曾發表大尺度言論,她是情商低還是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