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就要讓孩子感受到愛,不要用錯誤的方式傷害了孩子

前幾天帶女兒到樓下廣場玩,幾個小朋友都在爭著騎一輛兒童自行車。

其中一個媽媽一把就將她的女兒拽了回來並斥責孩子:「你不知道自己笨嗎?騎個滑板車都能摔破腿,還想騎自行車,你不要命了。」

媽媽說完,小女孩低著頭揉搓著自己的手指,小聲嘀咕:「媽媽,你能好好說話嗎?」

媽媽又大聲吼道:「好好說,好好說你聽嗎?」

媽媽的口不擇言,小女孩的唯唯諾諾;媽媽的刀子嘴,孩子的豆腐心,看著確實讓人心疼。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把每一次對孩子的打壓、怒吼,看作是「恨鐵不成鋼式」的愛,以「愛」的名義行使著我們的特權。

可對於孩子來說,她接收到的是我們的指責和謾駡,感受到的只是「我不夠好」、「我是不被愛的」。

曾經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暖心故事:

在大巴上,看見一個小女孩很開心地拿著優酪乳,沒走幾步就摔跤了,優酪乳撒了一地,大哭不止。爸爸馬上沖過來抱起她,一邊拍拍一邊輕聲反復說:「沒事的,寶貝。」

等小女孩平靜後,再去把地上的奶擦乾淨了,全程反應極其平靜自然,看得我倍受感動。

 

有網友留言說:「想想我們身邊,真的經常會遇到這類事情,小孩犯了錯,大人首先是眼神和表情責備;再然後就是責駡孩子的不對,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

哪種做法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心理專家李雪說:「愛與不愛的區別很簡單,愛你的人,關心的是你的感受,願意與你一起把事情解決好;不愛你的人,遇到事情第一時間‘講道理’分對錯,目的是把責任推到你身上。」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的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然後脫掉大衣。

對孩子的愛,要用自己的愛來培養,就如同火只能用火來點燃一樣。溫暖勝於嚴寒,春風化雨般的笑容勝於冷冰如霜的語言。

好好說話的父母,一開口就「贏得」孩子

知乎網友分享了一個故事:

一次他去參加婚禮,同桌坐了兩個帶小孩的家長。

其中一個孩子猛吃桌上的菜,別人一轉桌子他就瞪眼,還按著轉盤,生怕被別人吃掉。媽媽坐在一旁,只是露出尷尬又理所當然的微笑。

桌子正對面,坐著另一個孩子,吃了一口還想吃,但轉盤已經被轉走了。

於是,他小聲對媽媽說:「我還想吃那個。」

媽媽微微一笑,「寶寶,這道菜好吃不好呀?」孩子開心的回答,好吃。

媽媽又說:「可是這道菜是姑姑(新娘)請我們大家一起吃的,如果只給你吃了,是不是不好呀?」

孩子思索了一下,「可是哥哥一個人吃了好多。」

媽媽繼續說道:「哥哥的媽媽還沒有教給哥哥這個道理,寶寶去告訴哥哥,好不好?」

於是,這個男孩責任感爆棚地對另一個男孩說道:「這些菜是姑姑請我們吃的,我們大家要一起吃!」

那個男孩媽媽陪笑掰開了兒子的手。

當男孩提出質疑時,媽媽沒有斥責孩子「為什麼那麼多事」,而是溫柔耐心的引導:

關注孩子的感受,引導他一步步看清事情的真相,並做出正確的行為。

一個會好好說話的父母,讓孩子如沐春風,在順暢的交流中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教他成長。

但如果父母和孩子溝通困難,那麼,孩子遇事很難主動求助家長,成長的問題也就伴隨而來。

之前,相關部門曾發佈了一份《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2018)》,調查顯示:

 

孩子雖小,但溝通時也要注意方式,只有在良好的溝通氛圍下,孩子才更願意說。

做一個好好說話的父母,一開口就「贏得」孩子;而不要做只會斥責孩子的父母,這樣孩子只會離你越來越遠。

 

 

想要會溝通,做好這3件事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曾說過:「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想要和孩子溝通順暢,不僅要說出來,還要傾聽孩子語言背後傳遞的資訊,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蹲下來」,多傾聽

《正面管教》中說:父母不願意傾聽、理解孩子,最終可能會喪失傾聽的機會,到最後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和父母說了。

蹲下來,多傾聽孩子,是和孩子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蹲下來,意味著父母要放下自己,讓孩子感受到平等,自己也能真切的瞭解孩子的感受。

然後,再耐心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傾聽並不是簡單的聽,而是要理解孩子的感受,明白他背後的語言,然後不時的給予回應。

少用「為你好」逼迫孩子

一位朋友說,他媽經常對他說的一句話是:不為你好,我能這麼做。

但朋友其實很想跟媽媽說,我真的不需要你這樣為我好。

當父母說出「為你好」這三個字時,往往意味著你只能接受,不能拒絕。對孩子來說,是一次又一次深深的束縛。

並且,說的次數多了,還很容易引起親子衝突,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少說「為你好」,而是從孩子出發,多看到他的需要,然後給予支援。

或許孩子會從中會受到一點波折,但有時一次親身經歷抵得上父母嘮叨100遍。

父母少說「為你好」,孩子才能放下內心的抵抗,全然的接近父母,產生心與心的聯結和交流。

多思考「孩子為什麼這麼做」

記得有位媽媽講過一件事:

晚上吃完飯有點累,就斜躺在沙發上躺會兒。

沒一會兒,看到女兒從用她的小洗臉盆端出一盆水,搖搖晃晃的走過來,水還灑出來了一些。

看到這幅場景,以為孩子又在玩水了,就大聲呵斥了孩子一聲,「你看你,又把水灑到了地上」。

這時,女兒茫然的抬頭看向她,說了一句「媽媽,這是給你洗腳的」。

她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冤枉了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做事想要表達的意思,並非我們所想。或許是他們心懷善意,或者是能力有限……

這時,不妨多問一問背後的原因,而不是一上來就急著斥責。不然傷了孩子的心,也堵上了他的嘴。

和孩子好好說話,是每一個父母必備的功課,也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營養劑。

願你永遠做那個會好好說話的父母!

外媒放出新版《神奇四超人》主演賠率 炸雞叔飾演反派呼聲最高

公益微電影《信仰 我的1927》全國首映,學生「主演」再現先輩革命事跡

吳孟達訃告三大重點:告別時間限定1小時,有人試圖以此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