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臺前幕後再回首:老戲骨孤獨逝去,歷史劇走向何方

  

  

  1997年,歷史劇《雍正王朝》創造了當時央視最高的收視紀錄,但是,主創們覺得沒拍過癮。兩年後,他們又聚到了一塊兒,用4年時間打造了一部至今仍被很多觀眾津津樂道的電視劇。

  

  這就是評分9.7的國產第一歷史劇《走向共和》。

  

  1 前傳

  

  《雍正王朝》大獲成功後,它的制片人劉文武辭去了海南出版社的工作,來到北京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計劃再做一部在內涵和思想上都超過《雍正王朝》的電視劇。和朋友討論時,他確定了創作方向,拍清末民初,因為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變化最龐雜最豐富、變革最大的時期。

  

  劉文武找來編劇盛和煜和張建偉,盛和煜負責晚清部分的劇本創作,張建偉負責民國部分的創作。三個人在讀了近6000萬字與晚清民國有關的歷史資料以後,確定了電視劇的主題:找出路,與之相對的,《雍正王朝》的主題則是:當家難。

  

  由於題材的敏感性,劇本每寫完5集,都會馬上送呈專家審讀,提出的意見及時被反饋到編劇手上,經過4次重新修改以後,劇本終於獲得通過。

  

  一劇之本確定後,劉文武請來《雍正王朝》的藝術總監、著名攝影師張黎擔任導演,他擔任攝影的影片有《紅櫻桃》《橫空出世》《一聲嘆息》《大腕》等,《走向共和》是他第一次當導演。

  

  張黎

  

  張黎進入劇組後,跟編劇同吃同住,寫了1100多個人物傳記,最終濃縮成電視劇中和觀眾見面的130個人物,選演員的標準是:不重名氣重實力。所有入圍演員全部試戲,誰好用誰。

  

  選定的演員當中,可能除了張之洞外形不太像之外,李鴻章、慈禧、孫中山、康有為,包括段祺瑞都很形似。

  

  其中,《走向共和》對李鴻章、慈禧、袁世凱和孫中山四位歷史人物的「顛覆」性塑造,引發了從歷史學者到普通觀眾的熱議。

  

  2 「顛覆」李鴻章

  

  《走向共和》的李鴻章出場年齡70歲,為了找到年齡相仿,表演功力深厚的老戲骨,編導進行了全國海選,最終確定了有青藝四大天王之稱的69歲演員王冰。

  

  

  王老爺子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話劇舞臺上的風雲人物,演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保爾-柯察金,還演過蔡鍔,對清末民初的這段歷史很熟。

  

  改革開放後,身體不好的王冰20多年沒有再演戲,因為這部《走向共和》,王老爺子重出江湖,跟著劇組拍了七個月的戲,一直沒離開過。

  

  電視劇播出後,李鴻章的形象引發熱議,廣大觀眾心中的都有個問號,怎麼和我從小到大學的歷史不一樣呢?中學歷史老師也嘀咕,「講到甲午戰爭時,學生問我,慈禧和李鴻章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個別網友則質問導演和編劇,「李鴻章突然變成了愛國者,那以後汪精衛、秦檜之流會不會也變成愛國者?」

  

  而歷史學界卻有不同看法,歷史學家雷頤說,研究者對李鴻章的新看法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來了,但這種觀點一直沒有擴展到學術界之外。他很欣慰《走向共和》敢於拍出新的歷史觀。

  

  編劇盛和煜在寫李鴻章的戲份時,曾數度落淚,他說「有一次在寫李鴻章忍辱負重赴馬關談判的那段時,我寫著寫著就哽咽了,老半天才平息情緒」。

  

  在劇中,李鴻章在簽訂《辛醜條約》的時候,沒有讓本該簽字的慶王爺簽,他說,「你還年輕,路還長,你簽下去會留下萬古的罵名,還是讓我來。」說完,他在條約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王冰自己也說,他小時候就認為李鴻章是賣國賊,但進了劇組看到大量史料後,逐漸融入了這個大清裱糊匠的角色,「這個人物很龐雜,有他的錯誤和局限性,我演完以後我很想能有一本專門寫李鴻章的戲,包括從他年輕時候開始為清朝服務,幹了一些錯誤的事,鎮壓太平軍,鎮壓捻軍,這些都是不對的,但是作為當時的人物,在閉關自守封建社會的底下,他想幹一點事業,雄心壯志,這樣一個人物還是有著傲氣的,因為我已經七十多歲了,所以身體不是太頂得住。」

  

  為了演好李中堂,王老爺子把一生的感情都調動起來了,劇中被罷官後的失落心理,就出自他中年時的牛棚經歷,王老爺子說,他給自己的表演打八分。

  

  2012年,王冰駕鶴西去,各家媒體竟無一報導。幾天後,在《大明王朝1566》裡扮演楊金水的演員王勁松發了一條微博,「驚聞,無語,難過,竟錯過相送。」

  

  3 「還原」慈禧

  

  慈禧一角由北京人藝的著名演員呂中扮演,她當時剛退休,一直活躍在話劇舞臺上。呂中的突破是把慈禧從狠毒兇殘的魔頭形象還原成了一個女人和政治家,導演張黎說,「如果慈禧只是一個陰險的女人,根本不可能統治一個國家長達47年。」

  

  

  呂中自己對慈禧的理解是,「我覺得她的經歷從選妃進宮,受到皇上的寵愛,又為皇上生了兒子,後來又做了太后,然後又讓光緒做了皇上,三次垂簾聽政,一共47年。她的閱歷,首先說明她是一個有能力的、有智慧,很有政治頭腦的女人,我覺得她是一位政治家。」

  

  對於網友「你演的慈禧太善良」的質疑,呂中這麼回答,「我只不過把她人性化了,她處在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前提下,她是封建統治政權和親情融合在一起的,因此她很龐雜,她有親情的一面。親情和善良不是一個概念。」

  

  呂中演了七個半月的慈禧,在寒冷的冬天,她在寬大的戲服下面穿了好多件棉毛褲和棉背心,幾經折騰才進入角色,把慈禧的局限性和敗掉江山的心虛表現得極盡描摹,可以說在此之後,誰來演慈禧都繞不開她這座高山。

  

  4 「再認識」袁世凱

  

  誰都沒有想到,袁世凱這個角色會讓外形帥氣的孫淳來演,他自己都對張黎說,「你膽子可真大,敢找我演袁世凱」。

  

  孫淳進入劇組後,張黎每天盯著他增肥,吃了幾碗面條都有人數著。有天早上,孫淳發現脖子後面長出了一塊肉,把自己高興壞了,一稱體重,胖了近30斤,這塊肉直到今天也沒減下來。

  

  孫淳對袁世凱的理解是「亂世梟雄,治世能臣。他一生謹慎,但最後為稱帝落得一身罵名,融槍桿、政權、謀略、機遇為一身。」

  

  為了演好袁世凱,孫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看了不下十本傳記,即使過了很久,他在回答網友有關袁世凱給天津做了哪些貢獻時,仍然能脫口而出劇中的臺詞,「八國聯軍損毀的四面城基地已建起了有軌電車,白河一帶架起了電線電話,我大清的郵政樓正在加緊施工,即將發行首枚大龍郵票,開灤煤礦也已經正式啟用。北洋軍隊從原有的三鎮擴建為六鎮,正在加緊訓練。我大清自建的京張鐵路籌備工作已經啟動,臣保舉候選道詹天助先行勘察並已任命其為總工程師……」

  

  演完袁世凱,孫淳大病了一場,但他心裡很踏實,他知道自己終於有一部作品放在這兒了。

  

  5 「親和」孫中山

  

  《走向共和》播出後,馬少驊被認為是最像孫中山的演員,不是廣東人的他為了劇中的一場戲,聽了半年的粵劇。他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曾經有過出演孫先生的機會,但因為年紀太小錯過了。

  

  馬少驊對孫先生的理解是親和及透明,「我在創作這個人物的時候,盡量把他演透,孫中山的孫大炮這三個字我的理解是敢說話,敢說真話。因此我在創造這個人物的時候,盡量不要演成那種城府很深,我盡量演的透明一點,也許生活中這樣的人不是很招人喜歡,但是我想要這樣。」

  

  在59集的拍攝中,導演張黎沒動過攝影機,唯一一次扛起機器拍就是為了馬少驊。劇中孫先生有四次讓人難忘的演講,馬少驊在拍這四次演講時,都動了真心,甚至拍完後徹夜不眠。

  

  讓觀眾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後一集裡那場已成傳說的演講,拍攝時,張黎特意走到他跟前說「不著急,記不住慢慢來」,過了一會兒,馬少驊說,「我準備好了」,然後一氣呵成地拍完了。

  

  多年後,他仍對這場戲念念不忘,「我很平靜,極其平靜,但是血液是激動的,《走向共和》播完了,如果觀眾們覺得某些章節能給他們的心靈有那麼一點點震顫的話,我就謝天謝地了。」

  

  6 走向何處

  

  1999年3月籌劃,2001年10月開拍,2002年7月停機,一部《走向共和》,拍了九個月。期間,劇組踏遍了大江南北,民國戲在上海拍攝,日本戲在廣東中山完成,戰爭戲則在青島尋景,為了追求真實效果,還動用了大批軍艦還原甲午海戰的悲壯場面。

  

  張黎很懷念那段日子,他記得王冰在冬天大病了一場,瘦了十多斤,但還是趕回劇組堅持拍完,在火車站拍攝李鴻章的最後一場戲時,劇組一百多位工作人員都去現場給王老爺子加油,順利拍完最後一個鏡頭後,全組人都像導演一樣大喊一聲「過」。

  

  一轉眼,已經過去了17個年頭,導演和演員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片場,之後的歷史劇卻不知走向了何處。

葉璇諷刺女主持被罵,曾發表大尺度言論,她是情商低還是真性情?

17歲闖蕩北京,2次破產1次迷茫,草根女孩薇婭成功改變人生

王鷗:閃爍的背後 是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