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出的網劇《刺》,根據李尚龍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警官陳茜接到一起女性失蹤的報案,經過對失蹤人韓曉婷社會關係的一系列調查之後,一個圍繞著女孩之間救贖友情、親情的故事。
在劇中,袁弘飾演的警察陳茜看似非常「功能性」,隻負責調查韓曉婷的失蹤案,並撥開十年前校園欺凌事件的層層迷霧,但實則在他身上卻埋藏著一根更深的「刺」。這根「刺」貫穿他查案始終,紮在他的人生中,也紮在社會每一個曾遭受欺凌的人心裡。
《刺》劇照
制片人:
陳茜這條線不累贅,代表社會大多數
《刺》的故事從陳茜開篇。電視裡播報某學校16歲花季少女因校園欺凌跳樓自殺,此時邊聽新聞邊吃魚的陳茜,不小心被一根魚刺卡住嗓子。當他到警局上班後,遇到韓曉婷失蹤案,極為在意的幫忙調查,而這根魚刺就在前期調查中一直卡在他的嗓子裡,扯得生疼,連說話的聲音都有些嘶啞。
袁弘飾演陳茜。
《刺》的總制片人肖霄表示,從前幾集來看,陳茜這條警察線確實稍顯多餘,無非就是調查員的作用,但實則不然。第八集時陳茜的故事開始慢慢鋪陳——他同樣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之一。「茜」的讀音原本是「xi」,陳茜出生時同胞姐妹夭折,家人便為他起名「陳茜」,希望他永遠記住自己生命的一半屬於另一個人。但陳茜小時候卻總因名字的讀音過於女性化而被同學嘲笑。這也成為紮在他心裡永恒的那根「刺」,「生命是多麼可貴,他不允許任何人踐踏他的生命,也不允許任何人踐踏別人的生命。這也是他對韓曉婷的事感到憤怒的原因。」
在肖霄看來,陳茜代表著社會上大多數曾遭受欺凌的人——即便脫離了令自己感到痛苦的群體,但這件事卻永遠困擾著餘下的人生。就像陳茜在找醫生拔掉嗓子裡那根刺之後,還是覺得不舒服,「這是我們最核心想要展現的。他拔出來到底是物理上的刺,還是心理上的刺?但拔完就能徹底出來了嗎?不會的,被欺凌的痛會一直延續,直到劇終他通過救贖他人,幫助自己走出這件事。」
《刺》講校園欺凌。
袁弘:
我會告訴兒子,被欺負了不能軟弱
新京報:《刺》這部劇本哪裡吸引到你?
袁弘:我跟這個戲還是挺有緣分的。最早有劇本創意的時候,監制宋方金就跟張歆藝聊過制作層面的合作,後來因為歆藝生孩子就沒能實現。但我一直覺得這個故事是一個很好的而且是現在市場比較稀缺的主題,能夠引起很多人共識。
陳茜的設定不單純是功能性的。
新京報:你對陳茜這個角色怎麼理解?
袁弘:這個角色給我感觸很深,他在讀書的時候因為名字遭受過不公平對待。每一個人成年的性格形成,都跟他年少時的經歷和遭遇有關,陳茜就是典型。所以等他後來做了警察,做事風格也是比較暴烈,比較魯莽沖動。所以他才會對韓曉婷的案子那麼在意,不顧一切地想要去把這個案子破掉,替人討回公平。
新京報:開篇陳茜吃飯卡了一根魚刺,而且那根刺一直跟隨他辦案的全過程,你覺得這根刺的寓意是什麼?
袁弘:我們每一個人在社會裡、在朋友中,都會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但我覺得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曾經有過一些經歷,就像那根刺,大多數時候它可能是在心底很深的地方。像我們的同齡人或多或少在青少年時期,都經歷過類似的事件,不管是經歷被校園欺凌,還是你無意中欺負到別人。這對每一個人來說,可能都會影響你一輩子。
對於陳茜來說,這根刺的設計就挺巧妙的,一個是心理的那根刺,另一個是他時刻有種在吼,但就是說不出來的感覺。作為一個成年人,一個那樣的硬漢,他沒有辦法去跟人家表達,人家也不理解你為什麼要這樣。
破案是陳茜「拔刺」的過程。
新京報:很多孩子在小時候都或多或少經歷過校園暴力,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袁弘:現在這種現象其實比以前少了,現在家長、學校對於這方面的關註也多。但在我們讀小學、中學的時候,這是一個普遍現象。我自己也經歷過。少年的時候班上很容易有小團體,不管是男生、女生。強者自己都沒意識,就會欺負其他人。比如我小學的時候,那時候有很多跟我們同齡但不讀書的孩子,蹲在學校門口拿你的零花錢。這樣的事情對於小孩來說,會形成一個心理傷害。有的孩子可能就越來越自閉、不自信;還有一種極端,就以後自己也要這樣,去欺負別的孩子。但不管是哪個方向,都會對當事人造成永久的影響。
新京報:作為孩子的爸爸,在演這部劇的時候你是否也思考過,未來如果兒子遇到這樣的校園暴力,應該如何處理?
袁弘:我最近還跟歆藝聊這個事,我說有些東西是你無法避免的,我們要做好心理準備。不管是我兒子以後在學校裡被人欺負,或是他有可能無意中欺負到別人,你都沒有辦法百分百避免,我覺得那可能是每個孩子成長經歷中都要經歷的,因為小孩子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常的是非觀。你要做的事情就是跟他灌輸,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如果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怎麼辦。
當然作為家長,誰欺負我兒子,我會氣死。但首先我會以我的經歷告訴孩子,不管是你無意中欺負了別人,還是你被別人欺負了,一定要自己告訴老師和家長,讓大人來解決一些問題。
還有因為我兒子是男孩,我會告訴他,你被欺負了絕對不能軟弱,不能慫,男孩子還是要有男子漢氣概,這是作為男人的態度。我完全是從我自己看到的經歷出發,我不慫,以後也不會被欺負,這個事也不會對我造成情緒影響;但是你慫了一次之後,心理陰影永遠就在你身上。特別是等男生成年之後,這是特別不好的影響。
新京報記者 張赫
編輯 佟娜 校對 李立軍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