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分爽劇,絕色美人成名戲,二刷我又發現新寶藏

Sir最近徹底迷上一種雙人運動。

它是肢體、眼神、甚至意念上的奧妙切磋。

兩人共處一室,四目相對。

前期,安靜克制,謹慎試探。

高潮時,又讓人面紅耳赤,口幹舌燥,甚至對方每一次指尖的輕微抬起,都讓你顫抖窒息。

激烈纏鬥後,終有一方癱軟地敗下陣來。

你則進入回味無窮的賢者時間……

嗯。

你肯定猜到了。

它就是最近火爆全網的——國!際!象!棋!

什麼。

你猜錯了?

  

那肯定因為你錯過了那部現象級美劇。

《後翼棄兵》。

有多火?

一經播出,全美各大商店的國際象棋直接賣斷貨。

一度比疫情期間的衛生紙還難買。

Sir之前就寫過,《開分就9.3的高級爽劇,真絕色哪用炒CP》

為什麼還要寫?

沒辦法。

首先這張臉,就讓Sir徹夜難眠。

  

  

  

別誤會。

Sir說的是她精靈般的眼神,還有演技上超越年齡的穩重。

  

  

其次,劇中國際象棋的對弈實在……

太!上!頭!

所以,Sir今天不是來寫劇評的。

而是解答Sir自己心中(可能也是很多觀眾心中)的一個疑問。

國際象棋。

一門靜態、高深、沉悶的體育賽事。

《後翼棄兵》怎麼把它拍得這麼燃,這麼爽?

今天就來帶大家做這麼一道題(歡迎毒飯們留言補充答案)。

接下來是Sir的推導過程。

首先,棋是死的,魅力在於下棋的人。

要讓觀眾感知到象棋的精彩,必須先塑造一個足夠獨特的角色。

所以,第一階段——棋如其人

國際象棋專業知識,Sir完全不懂。

但了解過基本規則,就會發現——哈蒙的棋路與性格高度一致。

她自幼成了孤兒,聰明高傲,相比常人更冷淡。

體現在下棋風格上,是強烈的進攻欲。

剛學象棋沒多久時,一次和校工薩貝對局,局面剛進入中局,她已經棄掉象和馬來攻王了。

  

注意。

她與大多數棋手的區別在於——象棋於哈蒙,魅力不在博弈本身。

而在於贏。

徹徹底底的碾壓。

國際象棋中,逼得對方無棋可走,只算「和棋」,吃掉對方的「王」,才算贏。

對手提出和棋,她從不同意。

  

所謂天才棋手的本能,便是渴望贏。

享受居高臨下的控制欲。

這是她對童年不幸的全力反擊。

於是有了第二階段——棋塑造人

哈蒙成長過程中,家人都以某種方式拋棄了她。

母親走投無路自殺,養母酗酒而死。

她唯一可以相信的只有象棋。

她學會了這項運動的規則,也學會了人生的規則。

校工教她守禮。

收到俱樂部教練送的洋娃娃時,她明明不喜歡,還是客氣地表示感謝。

  

賽場教她規矩。

哈蒙初次參加象棋錦標賽,觀戰時碎碎念,被棋手呵斥。

所謂「觀棋不語真君子」。

  

幼年野蠻生長的哈蒙,在比賽中度過了自己的少女時代,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化熏陶。

友善的大環境,外加上絕佳的天賦,讓她從身世孤苦的寒酸女孩,升級為比賽場的常勝女王。

這一揚眉吐氣的過程,大快人心。

  

棋盤,也是她逃避一切的出口。

這樣一個天才,在人情世故上是遲鈍的。

哈蒙沒贏下本尼,養母安慰她人生總有輸有贏,她一句話就能戳人痛處。

– 你一點都不懂象棋

– 我知道輸是什麼感覺

– 可不是嘛

  

  

隔天,主動示弱求和,在車上握住養母的手。

  

雖在親密關係上與人疏離,但她並非不近人情。

象棋給她帶來自信和榮譽,也教會她合作與善意。

最燃的當屬第三階段——人棋合一

幼年在福利院的經歷,讓哈蒙以為,自己能在腦子裡復盤棋局,是嗑藥產生的幻覺。

其實,在腦子裡下棋的,不光她一個。

例如同樣天賦絕佳的本尼。

– 你會在腦海裡復盤棋局嗎

– 大家不都是嗎?

  

  

天花板上移動的棋子,是哈蒙腦內飛速運轉的具象化體現。

為什麼在最後國際比賽上,戒斷藥物的她,再次在天花板上看到了棋盤?

這需要記憶力足夠好,注意力高度集中,並非完全靠幻覺實現。

  

讓她問鼎冠軍的,不是什麼神跡。

恰恰是她成長過程中最抗拒的——捨棄。

無論下棋還是處事,哈蒙都橫沖直撞,憑本能「攻城略地」。

想贏的反面,怕輸。

控制欲的反面,是無法盡在掌握的失控感。

  

在蘇聯最後一場比賽上,博格夫提出和棋,哈蒙拒絕了。

因為她已經看到勝利之法。

先插入一個關於國際象棋的規則。

當「兵」越過對方底線,可升變為「王」和「兵」之外的任意棋子。

基於這一點再看劇,才能真正領悟到全劇埋下的最牛伏筆——這終局之戰,連棋步都暗合了「後翼棄兵」這一主題。

最後一盤棋,帶哈蒙回到初次學棋的起點。

第一次,哈蒙在福利院與校工薩貝對弈,對方擺的就是後翼棄兵開局。

  

在她之後的職業生涯中,一直沒用過後翼棄兵開局,都是用王兵開局。

這種開局最大特征就是強勢,步法銳利,直攻對局。

但,在最後一場比賽中,她用的正是後翼棄兵。

  

哈蒙最後走的這幾步棋,大有來頭。

先是一改強勢棋路,棄掉自己威力最大的皇后棋。

  

然後,注意全劇最燃的瞬間來了:

兵到底線,升變為皇后。

  

在貝斯整個成長過程中,她被迫失去很多。

一個被迫失去很多的人,選擇主動捨棄,是為最大勇氣。

這正是《後翼棄兵》的敘事秘密:

故事的前半段,它讓你以為自己看到一出天才崛起的爽劇敘事。

其實呢?

它在結局告訴你——全錯了。

那不僅是天才順遂的一路高歌。

同時也是一次更野蠻的人生塑形。

如同劇中結局所揭示的。

哈蒙贏下終極大BOSS後,開心嗎?

開心。

卻只是淺淺的開心。

  

第二天,她獨自漫步在俄羅斯街頭,看到公園裡的「國際象棋角」。

那裡沒有什麼全球排名第一的高手,只有大爺們自發擺的桌子和象棋。

哈蒙在大爺們的邀請下,坐了下來。

那一刻她在純粹熱愛的簇擁下,才真正感受到象棋帶給她的喜悅。

  

《後翼棄兵》拍了一部進度條為99%的爽劇。

卻在最後1%,徹底打破這種世俗的爽。

當然,沒有前99%的鋪墊,它無法完成這1%的升華。

除了編劇與導演,它對象棋的熱愛更是滲透了整個劇組。

為確保棋局的專業性。

特意請到國際象棋大師加裡-卡斯帕羅夫做顧問。

得以使每次呈現出來的棋局,都經得起斟酌。

演員安雅透露,在拍攝《後翼棄兵》之前,她是國際象棋渣渣。

了解僅限於這是一項「有棋子、有棋盤」的運動。

  

演員中也少有國際象棋愛好者。

那他們是如何下出了世界級選手的水平?

答案高能,也「愚笨」——和劇中人物哈蒙一樣,靠記憶法,輔之以示意圖背下來,再反覆練習,練習,練習。

當然,為了保持爽劇節奏,本劇也確實犧牲掉部分真實性。

在這個故事裡,孤獨的天才遇到了最仗義的閨蜜,最無私的導師,最忠犬的後宮男團(睡了),以及最牛掰的對手(贏了)。

幾乎一個徹頭徹尾的烏托邦故事。

可它就完全不真實嗎?

上個月去世的球王馬拉多納,為我們留下過一句話:

「當你在球場上的時候,生活消失了,問題消失了,一切都消失了。」

某種程度上,這句話道出了今天題目的答案。

為什麼燃,為什麼爽?

——因為它拍出了人類中極少數瞬間的真實。

對哈蒙來說,她人生的境遇是不真實的,經過美化,編的。

但她沉溺於象棋,並在棋盤上與自己較勁的那股決絕。

卻是能引起我們共情的。

這也是為什麼,人類千百年都在狂熱地發明並圍觀著那些關於贏與輸的遊戲。

它就像一束流光。

抓也抓不住,摸也摸不著。

但。

它看得見。

94歲女王與73歲查爾斯遛彎!老母親和大寶貝,憨憨的有點可愛

果然還是要灑狗血才精彩啊

鹿晗私下為人如何,劉德華、陳數、南派三叔等人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