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軒主演,正午操刀,孔笙為何堅持用方言呈現《山海情》?

  「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山海情》今晚起在東方衛視兩集連播。本劇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西海固的移民們在國家扶貧政策的號召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攻堅克難,通過勞力創造價值,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事跡。

  劇華夏型為現實中的扶貧幹部

  故事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講起的。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了讓西海固貧困地區的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實施「吊莊移民」政策,動員他們從山裡頭搬到銀川附近的平原,發展生產,再建新家園。但是,移民搬遷的目的地玉泉營,並非一片已建成的樂園,而是一塊等待大家去開荒拓土、從零建設的新家園,這也正是湧泉村吊莊戶集體「潛逃」回村的關鍵所在。劇中,由黃軒飾演的基層幹部馬得福從農校畢業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回家鄉湧泉村裡「逃跑」的吊莊戶。

  《山海情》的故事原型是現實中的寧夏閩寧鎮。「現在的閩寧鎮發展得很好了,劇組取景時,只能另找戈壁灘拍攝,去還原此前的景象。」黃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道,戈壁灘環境惡劣,沙塵暴有時說來就來,能見度只有一兩米。「在這樣的地方要種菜種地、要建引水渠,真的非常困難。」黃軒說,劇中的馬得福等人都有原型,那些奮鬥在戈壁灘上的一線幹部,用一個詞來形容,便是「奉獻」。「戈壁灘紫外線強,幹部們皮膚黝黑粗糙,嘴皮永遠是幹裂的。最打動我的是,在整村搬遷過程中,基層幹部如何一家一家去動員,基層工作的瑣碎、困難是不可想像的。而基層幹部永遠是堅韌的、有信念的。」

  《山海情》以展現東西協作扶貧下的「閩寧模式」為創作命題,不僅僅是在闡述一個地區的物質發展、精神發展歷程,還聚焦放大了其中「人」的故事。黃軒形容,從苦口婆心地勸返吊莊戶、幫助村民完成「吊莊移民」工作,到軟磨硬泡給移民村通電,再到帶領村民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為了早日兌現那句「塞上江南」的承諾,馬得福的道路走得艱難而堅定。「這樣一個純粹、積極、一心撲在脫貧致富工作上的人,正是現實中很多基層扶貧幹部的縮影,值得所有人為之鼓掌。」

  用方言、用大量西北演員

  《山海情》由高滿堂任劇本策劃,王三毛、未夕、小倔、磊子、邱玉潔、列那編劇,孔笙、孫墨龍執導,侯鴻亮任制片人,黃軒領銜主演,張嘉益、閆妮、黃覺、姚晨、陶紅、王凱特別出演。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阻礙了劇本的創作、下沉式採訪籌備以及進棚搭景等前期籌備工作的進度。「整個過程感覺就像是在跑步,所有人一直在和時間賽跑。」孔笙形容,盡管如此,主創團隊依舊高標準、嚴要求地保證「正午品質」。

  劇中,為了脫貧致富,以馬得福為代表的全體扶貧幹部和閩寧村新移民一起「關關難過關關過」;劇外,全體主創成員為了故事的最好呈現,在自然環境極度惡劣的西北大地上完成了從無到有的突破。「拍攝現場最初的時候,甚至連棵讓演職人員可以乘涼的樹都沒有。」黃軒記得,「從地窩子到土胚房,既是閩寧村的成就,也是《山海情》主創團隊的突破。」

  在拍攝之初,導演孔笙捕捉到一個真實的情況:當年協作幫扶的福建人來了以後聽不懂當地話,當地人也聽不懂福建話。「所以最初就要過一個語言關。」劇組到了西海固地區,最強烈的感受也是因方言而起的。「那一方人就是那個樣子,他們的性格、喜怒哀樂就是這樣的。」於是,孔笙堅持以方言形式呈現故事,也用了大量西北演員;希望《山海情》更貼近生活,讓觀眾更篤定地相信戲劇背後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由於西北地區遼闊,十裡不同音,我們參考了寧夏、陜西等各地方言,組合形成了劇中的泛西北話,福建方言則採用的是福建國語。」孔笙說。

  在此基礎上,制片人侯鴻亮補充道,為了滿足更多類型觀眾的觀影需求,主創團隊也另準備了國語版本,「努力讓劇集兼顧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三重標準的基礎上,實現藝術性和傳播性的平衡」。

  「閩寧模式」是中國奇跡的一個縮影,也是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創作命題。劇中,重大命題借由一個個平凡人物的故事建構,偉大建設與個人命運息息相幹。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張熠

  來源:作者:張熠

擁有25年藝齡的他終於迎來了首部主演電影作品

《隱秘而偉大》豆瓣8.2分,卻被這幾個細節「打臉」,沒能大爆

跟黑澤良平結婚一年,47歲林志玲形象大變,粉絲都快認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