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接地氣扶貧劇!張嘉益、閆妮等主演《山海情》離不開一個「真」

  近來,大螢幕上的扶貧劇密集播出,但整體而言,扶貧題材難出爆款、難破圈層,而正在播出的《山海情》憑借鮮明的時代感和現實主義內核引發全網熱議。制作方對品質的精打細磨,演員對角色的深挖細描,都為劇集增添了真實的力量,也讓這部現實主義大戲成為觀眾眼中「最接地氣的扶貧劇」。

  寫實基調中融入昂揚和喜感

  電視劇《山海情》以福建省與寧夏省進行的「東西協作」扶貧為背景,講述了寧夏西海固地區的移民們在國家政策的幫扶下,集思廣益,努力建設新家園、走向康莊大道的故事。

  寧夏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20世紀90年代的西海固生活有多災,《山海情》一開篇觀眾就能隨著鏡頭真切體會到。畫面中,西北農村真實的年代感、丘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地區風情、堅韌熾烈的當地民風和掙紮求生的民生之艱讓人身臨其境。「村裡的女子為了一頭驢就能嫁人」、「兄弟仨只有一條褲子,誰要出門給誰穿」、「扶貧下撥的珍珠種雞被偷抓,吃得只剩下最後一隻」……

  貧困之苦、脫貧之難寫在每個村民臉上,演員身上的衣服就像用風沙洗過一樣,輕輕一拍揚起一股煙。西海固移民途中遭遇沙塵暴而被擊傷頭部的劇情還原了「幹沙灘」的真正內涵,一位網友感同身受地寫道:「跺開西海固的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餓。」

  劇中,馬得福和李水花從小青梅竹馬,情投意合。但李水花的父親因為一頭驢、兩隻羊、兩籠雞的彩禮就把她「賣」到鄰村。不願意認命的水花選擇坐火車出逃反抗命運。在火車上,水花和追來的馬得福四目相對,眼神中的委屈與無助看得讓人紮心。

  《山海情》通過高級化的影視語言記錄了扶貧攻堅的真實,又擺脫了賣慘之後再強行煽情的苦情底色,整部作品在寫實的基調中融入了昂揚和喜感。第一集中,「洋芋吃夠了」的娃娃們結伴離家出走的一幕,在影像表達上頗具詩意,呈現出年輕一代對好日子的向往,也點出了對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全劇主題。

  在第四集中,郭京飛的上線被網友稱為《山海情》的「巨大轉折」。由他飾演的福建籍對口援寧扶貧幹部陳金山初次亮相就遭遇行李被盜,在派出所,陳金山和西海固民警的對話實力演繹了什麼是「雞同鴨講」,光是「治沙」「自殺」就掰扯不清,最後只能請來馬得福做翻譯。網友反饋,「本來哭的好好的,郭京飛一上線,我就笑了。」在之後的劇情中,福建幹部和專家與閩寧村民笑料百出的對話一幕接一幕上演,以至於每次雙方一對戲就能引發網友滿屏的「哈哈哈哈哈」彈幕,「本以為全程西北方言就已經很生動了,沒想到加入了閩南國語之後,效果更勁爆。」而觀眾在笑過之後,也更為直觀地理解了「東西協作」扶貧工作之初的艱難。

  「土味兒」角色極為傳神

  人物臉譜化、扶貧橋段符號化、表達空洞化是很多扶貧劇的通病,而《山海情》在藝術表現力上打破了此類題材的瓶頸,它以高能劇情和抓人節奏展開敘事,作品的魅力更多還來自於生動真實的時代群像。

  這部劇陣容強大,由黃軒領銜主演,張嘉益、閆妮、黃覺、姚晨、陶紅、王凱特別出演,熱依紮、黃堯、白宇帆、尤勇智、胡明、薑冠南、王莎莎主演,郭京飛、祖峰、白宇、郎月婷友情出演。

  很難想像,一部體量只有23集的扶貧劇裡,光是知名演員就有如此之多。明星效應在《山海情》播出期間表現得極盡描摹,劇情之外,網友議論的不是《武林外傳》演員大聚首,就是《都挺好》蘇明成、蘇明玉這對冤家坐一桌上好好吃飯了。這個豪華的演員班底帶給劇迷「數星星」的歡樂,更有驚喜連連。

  對比一些扶貧題材作品以更時尚化、年輕化的表達吸引不同圈層的觀眾,《山海情》最大的不同就是張嘉益、黃軒、熱依紮等一眾明星出場,「個個灰頭土臉,但是一秒入戲」,分不清誰是明星誰是群演,演員們塑造的「土味兒」角色極為傳神,讓觀眾生出「不是在演生活,這就是生活」的既視感。

  劇中,張嘉益飾演的代理村主任馬喊水人如其名,簡直就像從土裡長出來的。從《白鹿原》到《裝臺》,再到《山海情》,張嘉益的演繹一次次突破觀眾的想像。在《山海情》中甫一出場,張嘉益歪戴帽子、叼著樹枝、一臉油滑的樣子,就讓觀眾驚呼這簡直就是一個活脫脫的村頭老漢,「連抬頭紋都在演戲。」

  黃軒飾演的脫貧帶頭人馬得福從扮相上就讓人驚喜:黑紅的面龐上兩團高原紅,鄉音醇厚,騎一輛「二八」腳踏車飛奔在戈壁鄉間,讓人信服黃軒就是生長在黃土高原上的少年,有股「心眼子比石頭實,脾氣比驢犟」的幹勁。

  熱依紮的表現則讓她的名字不斷出現在這兩天的熱搜榜上,這個曾在《甄嬛傳》中把皇上嗆得一愣一愣的寧貴人,在《山海情》裡脫胎換骨,塑造了一位西北農村女性,她的遭遇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人物身上的質樸、善良、堅韌、倔強以及成長又讓觀眾無比感動。

  「上頭」方言演繹生活質感

  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山海情》目前在6家衛視和三大視訊網站同時播出。其中,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浙江衛視播放的是國語配音版,東南衛視、寧夏衛視及跟播的深圳衛視播放原聲版,也就是方言版。

  《山海情》劇組起用了大量的西北籍演員使用方言演繹,突出了西北人直楞、渾厚的特質,令人物塑造既生動又具有感染力,頗受劇迷喜愛。從播出效果看,方言版《山海情》展現了地區方言在電視劇作品中的獨特魅力,為劇中西北地區的生活質感帶來了「靈魂」。這也讓《山海情》成為《裝臺》之後,又一部因為使用方言而讓觀眾「上頭」的電視劇作品。

  用方言拍《山海情》是劇組創作和籌備電視劇時決定的。當時劇組紮根寧夏采風,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沉浸式體驗當地生活。在感受劇情氛圍的過程中,劇組捕捉到當年一個真實的情況:對口扶貧的福建幹部來到西海固,聽不懂當地人講話,當地人也聽不懂福建話,扶貧的第一關就成了語言關。

  導演孔笙之所以堅持以方言形式最終呈現出故事,是希望《山海情》能更接地氣,更貼近生活,讓觀眾更篤定地相信在戲劇背後是真實發生過的故事,「當我們深入進入西海固地區後,對方言的感受就更強烈,那一方人就是如此,他們的性格、喜怒哀樂就是這樣。由於西北地區地區遼闊,‘十裡不同音’,我們參考了寧夏和西安等各地方言,組合形成了劇中的泛西北話,福建方言採用的是福建國語。」

  於是,閩寧兩地語言不通所產生的現實場景在劇中重現,並以充滿喜感的方式放大,「方言梗」起到了活躍劇情的作用。

  相比之下,配音版的《山海情》則存在配音與口型對不上、與人物劇情不夠貼合的問題。其華夏因在於,國語配音版是電視劇開播前十天臨時制作的,由於時間緊迫,劇組幾乎找遍了在北京的西北籍配音演員,但直到電視劇開播,全部的配音工作還未完成。而之所以匆忙之間推出配音版,是為了照顧聽不懂西北方言,又不習慣看字幕的觀眾,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觀眾,出品方的用心良苦可見一斑,但在播出成片的呈現上留下了一定遺憾。而這,可能也是《山海情》播到現在唯一的槽點。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邱偉

  編輯:關一文

  流程編輯 吳越

已確定開拍的5部續集,《慶餘年2》未播先火,你期待哪一部?

孔孝真的日常穿搭,每套都輕奢精緻,減齡又張顯活力 

tienliwen

李承鉉說,心疼戚薇工作辛苦,戚薇卻感謝他照顧家庭

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