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密使命》:一曲赤膽忠誠的英雄讚歌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電視劇《絕密使命》劇照。

  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之際,電視劇《絕密使命》的播出收獲了良好的社會回饋。作品講述20世紀30年代中央紅色交通線上的隱秘故事,歌頌我黨地下交通線無名英雄們堅守信仰、勇於獻身的赤膽忠誠。該劇是「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活動」重點劇目,是一次將思想性和藝術性有機融合、講好黨史故事的有益探索。

  黨的百年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史詩,為文藝創作提供不竭的創作源泉。「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隱蔽戰線鬥爭是黨史重要組成部分。《絕密使命》聚焦鮮為人知的中央紅色交通線。這條串聯起「上海—香港—汕頭—大埔—永定—長汀—瑞金」的交通線,曾向中央蘇區運送6000多擔物資,護送200多位重要人員,為中國革命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該劇填補電視劇題材的空白,深入挖掘共產黨人堅定信仰的動力來源,以普通共產黨員的忠誠信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為黨史學習教育提供新鮮生動的影像教材。一位觀眾感嘆道:「此劇很親切、很感動,建議這樣的革命故事一定要多說、要抓緊說,才不會被埋沒掉」。

  潛心講好革命故事,用心提升藝術品質。主創團隊秉持正確歷史觀,做到「小切口,大主題;小人物,大事件」。在人物塑造上,實現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辯證統一。作品根據現實中地下交通員原型,塑造出潘雨青、鄒叔寶、賴壽章、丘老八子等典型人物,他們性格鮮明、血肉飽滿,濃縮了無名英雄們的精神氣概。作品把「強情節」的革命故事與諜戰元素、懸疑元素相融合,細膩表現人情人性,讓主要人物的堅定信仰富有人性溫度和情感依托。故事以閩粵交界的伯公凹交通小站為切入點,進而展現三千里交通線。從傳送情報到輸送物資,再到護送黨的高級幹部,情節層層遞進、環環相扣,跌蕩放誕起伏、引人入勝。以護送關鍵人物的情節為例,作品營造了危機四伏、險象環生的戲劇氣氛,敵我雙方明暗較量的鬥智鬥勇、驚心動魄,凸顯了交通員的忠誠、勇敢、智慧,讓觀眾在跌蕩放誕起伏的觀賞體驗中真切地感受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以匠心制作、精心打磨增強藝術感染力、傳承紅色精神。在場景還原上,創作團隊跨福建、廣東、浙江三省,80%以上場景採用實景拍攝。同時,精致還原那個年代的交通站、碼頭、老街、特色土樓等故事背景,呈現出較濃的歷史年代感,再現了閩西地區特色風貌。在鏡頭運用上,團隊克服了船上水下等特殊環境的拍攝困難,在鏡頭運用上營造出電影大片的即視感,讓全劇畫面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在演員表演上,本劇選擇最適合的演員塑造角色,無論主角還是配角,人物形象被詮釋得生動鮮明,令人印象深刻。在配樂處理上,匠心打造片頭片尾曲,經知名歌手傾情演繹,富於悠遠雋永的審美意蘊。《絕密使命》盡管在藝術表達上還有些許遺憾,但依然成功地塑造出一群心懷革命理想、在隱蔽戰線上默默奉獻的革命戰士群像,並且將他們塑造得可親可感,讓今天的年輕觀眾產生強烈情感共識。

  《絕密使命》是「閩西紅色三絕」系列電視劇的收官之作,此前已制作並播出《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三部作品立足對閩西紅色文化遺存的整體性挖掘、系統性梳理、系列性開發和延續性創作,成為近年來福建電視劇的優秀代表,產生積極社會回饋。「閩西紅色三絕」系列劇的熱播證明了「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其創作過程本身是對「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創作理念的有力踐行。

  作品的成功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史詩是人民大眾創造的,再宏大的創作、再高遠的立意,都應腳踩堅實的大地,從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歷史出發,在平凡和質樸中顯現偉大與崇高。輝煌的歷史、火熱的生活為電視劇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創作者只有真正用心找選題、講故事、磨品質,才能不斷打造出歌頌黨、歌頌中國、歌頌人民、歌頌英雄的精品力作。

  (作者為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秘書長)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07日 20 版)

把吳孟達追悼會開成「審判大會」?網路暴民,不就是這群人嘛

劉詩詩當媽後愈發不羈!穿「液體裙」就亮相,好身材意外搶鏡

一個54歲女人的自述:喪偶10年沒有再婚,是我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