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劇組走進北大「探親」,主演分享拍攝故事

  5月13日下午,電影《1921》劇組開啟殺青後首場活動,導演黃建新、鄭大聖帶領黃軒、袁文康、王仁君等演員,來到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跟北大的莘莘學子們一起度過了一個溫暖而充滿激情的下午。他們回溯歷史,展望未來,最後以北大學生代表合唱的一首《少年》讓氣氛達到高潮。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中國共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見證了初心與使命的信仰力量。在13位「一大」代表中,在北大學習和工作過的就有5人。陳獨秀、李大釗都曾經在北大任教。可以說,此次《1921》劇組來到北大,是一次「探親」活動。

  「毛澤東當年也是打工仔」

  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裡,座無虛席,學生們早早就趕來占位置。一位學生告訴記者,能夠在大銀幕上看到歷史上那些知名的北大校友,「感受他們的風華青春和革命激情,這個機會豈容錯過。」

  電影《1921》以一段家喻戶曉的建黨歷史為基礎,以全新視角聚焦百年前「90後」的時代使命,再現了「先輩少年時」的篳路藍縷。同時以革命先賢普通人的一面作為切入點,描摹富有煙火氣的偉人群像。

  導演黃建新10年前執導了《建黨偉業》,著眼點放在重要的歷史節點和歷史事件上,而這次拍攝《1921》,如何突破創新,是他最關心的,「每一次電影創尷尬刁難我來說都是一次挑戰,我們還是回到做電影最初的邏輯裡,把所有注意點都集中在人物上,那一年,這十幾個人的情感、個性、表達方式、生活範圍和生活習慣,一點點展開,建立觀眾和角色形象之間的聯繫。」他透露,影片一開始就是年輕的毛澤東扛著一個大包在洗衣房打工,「毛澤東當年也是一個打工仔,他跟我們年輕時的生活一樣,在奮鬥。對我來說,這個角度是新鮮的,《1921》跟《建黨偉業》是有很大不同的。」

  導演鄭大聖表示,一部好看的電影,要有鮮活的人物,有心靈世界,有生動的生活細節,這首先來自於史料依據。他透露,劇組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翻看了大量資料,「我向大家推薦《毛澤東的早期文稿》,文稿中甚至還有這樣的評註:呵呵,我要大聲笑了。這是一百年前的毛澤東同學,這些細節能夠幫助我們想像當時的生命狀態。」他強調,電影《1921》創作遵循的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

  選角標準是身上有「少年氣」

  活動現場,李達扮演者黃軒、李漢俊扮演者袁文康、毛澤東扮演者王仁君、董必武扮演者祖峰、王盡美扮演者劉家禕、陳公博扮演者張超、周佛海扮演者張雲龍、許德珩扮演者郭子凡等,分享了自己拍攝時的經歷和感受。

  黃軒回憶,自己飾演的李達,影片一開始是留長髮,不過很快剃了光頭,「這是導演有意設計的。」剃完後,回到居住的地方,他就跟片中倪妮飾演的王會悟結婚了。說到影片拍攝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黃軒稱是影片中這些年輕人抱在一起唱《國際歌》的時候,「10年前拍《建黨偉業》的時候我們在片中唱《國際歌》,這次也一樣,大家慷慨激昂,飽含激情。」

  祖峰在片中飾演董必武,這個人物1921年時已經35歲了,「我聽到現在很多人說,有夢想真好,有夢想是一個很奢侈的事情。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塑造,讓觀眾看到銀幕上的這些年輕人,眼睛裡含著希望,身上帶著純真和純粹,他們在當時拋灑熱血的激情,是無比浪漫的。」

  郭子凡在影片中飾演北大學生許德珩,他表示,這次來到北大懷著敬仰和感動之情。不論是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魯迅這樣的「燈塔」,還是自己飾演的許德珩,以及鄧中夏、羅章龍等率先覺醒的年輕人,都是在北大期間革除封建思想、接受新思潮的,「我想到了他們一百年前在這裡的學習成長,心中充滿了感動和向往。」

  制片人任寧透露,他們從開拍前一年就開始選角,形神兼備是最重要的原則,「首先要形似,‘一大’代表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最小的代表才19歲,《1921》以年輕演員為主。在此基礎上,我們希望演員身上有少年氣和青春感。」劇組在上海車墩影視基地一比一復原了「一大」舊址、「二大」會址、李達和王會悟的家、「一大」開會時代表們下榻的博文女校、《新青年》編劇部等建築,甚至還搭建了一座老石庫門建築群。

  《1921》定於今年7月1日全國公映。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藝綻 | 記者 王金躍

  編輯 金力維

  流程編輯 劉偉利

新年裡村民向朱之文索要紅包,被拒後對他辱罵,並怒砸大門

關於吳孟達,你該知道的11件小事:「我和周星馳老死不相往來」

紅肉吃多了致癌?BMC Medicine:這項研究告訴你答案 

tienli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