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童話打假:鳥給鱷魚剔牙、刺蝟紮水果、斑羚飛渡……

  3.15,是一個打假的日子。我們打假的內容不是商品,而是一些耳熟能詳的童話。

  

  我笑著對你說,童話裡都是騙人的

  

  目錄:

  1、鱷魚與牙簽鳥,你看到的照片都是假的。

  2、刺蝟背上紮著水果,對不起刺蝟不愛吃水果。

  3、老鷹為了讓幼鳥早日學會飛翔,會把幼鳥推下懸崖。這童話一定是家長們編的。

  4、溫水煮青蛙,在滾燙的開水裡也跳不出去。

  5、斑羚飛渡。斑羚:我不會飛,甚至有點可笑。

  

  

  鱷魚與牙簽鳥,你看到的照片都是假的

  童話:

  鱷魚與牙簽鳥是共生的關係。鱷魚在進食後,會張開嘴巴讓牙簽鳥進入自己的口腔。牙簽鳥會吃掉鱷魚塞牙的肉和寄生蟲。

  真相:

  鱷魚並不需要牙齒清潔,它們的牙齒都是定期更換的。另一方面鱷魚牙縫很大,而且不斷有水流沖刷,一般不會塞牙。雖然牙上確實會有細菌什麼的,但這也不是鳥能解決的。

  你告訴我,這牙縫怎麼塞牙?

  這個情節最早是希羅多德描述的,他說有一種鳥叫「trochilus」,這種鳥會跑到鱷魚嘴裡吃掉裡面的寄生蟲和腐肉。而鱷魚則會安靜地張開嘴,不傷害這種鳥。看起來是個很美好的典型共生,就像清潔蝦和魚的關係。

一般認為最大的嫌疑鳥是尼羅鴴Egyptian plover)。但是到現在為止,並沒有這種現象的任何影像記錄和現代文獻。如果這真的是一種重要的共生關係,這有些不合情理。

僅有的幾張圖片,都是既沒有出處,也沒有被可靠的網站登載過的。害,「PS」嘛,很常見啦。

  
尼羅鴴這個鳥是的確會在鱷魚周圍活動,它們可能真的從鱷魚嘴裡找過食物,所以歷史上有人說看到過這種現象。但這(至少在現代)絕對不是鳥的主要食物來源。很多鳥類覓食的時候都和鱷魚離得很近,鱷魚在曬太陽的時候對鳥是幾乎完全不理的。而鳥是機會覓食者,鱷魚身邊如果有蟲子,它們不會放過;如果鱷魚嘴裡有蟲子,它們沒準也會去叨一口。

  

  作者:Ent

  

  刺蝟背上紮著水果,對不起刺蝟不愛吃水果

  童話:

  刺蝟會把水果紮在刺上,把水果背回家。

  果殼編輯:知道我為什麼又沒找到實拍圖嗎?|圖蟲創意

  真相:

  刺蝟主要以昆蟲為食,對水果的興趣不大。刺蝟的刺主要用於防禦,並不用來獲取食物

  刺蝟以昆蟲為食|Will Meinderts / Buiten-beeld

  如果有幸觀察到野生刺蝟的糞便,會發現裡面有大量未消化完全的鞘翅目昆蟲甲殼。

  刺蝟的粑粑|hedgehogstreet.org

  作者:黑jio妹妹

  鷹會將幼鳥推下懸崖逼它飛行,這童話一定是家長們編的

  童話:

  為了讓孩子早點學會飛行,老鷹父母會把孩子推下懸崖。只有摔斷翅膀、讓肌肉充血,幼鳥的翅膀才能更結實、才能學會飛行。

  真相:

  大型猛禽的雛鳥生長非常緩慢,當飛羽長得差不多的時候,雛鳥本能地開始在巢中撲扇翅膀、練習飛行。這是自然而然的過程,父母完全不會干預。事實上,當雛鳥會自主進食以後,父母除了帶回食物以外,基本不會回巢陪伴孩子。

  白頭海雕和它的幼鳥|圖蟲創意

  老鷹是通稱,一般指代各種猛禽,如鷹、鵟、鷲、雕、鳶、鷂等。這些類群中,雕和鷲喜歡在懸崖築巢,如高山兀鷲、金雕等。

  

  這些大型猛禽每年隻繁殖一次,每巢1-2枚卵,大多1枚。也就是說,一旦繁殖失敗,這一年就再沒機會了。因此,猛禽父母會竭力保證孩子健康成長,怎麼會幹把孩子扔下去這種蠢事。但父母能做的也只是提供食物與保護而已。

  

  當雛鳥的羽毛完全長好,它們就會離巢飛行。於鳥類而言,飛行是本能,就像人類的孩子,到時間了就會走路。盡管幼鳥會飛了,父母仍會繼續提供食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幼鳥的飛行更加熟練,也會在本能與好奇心的指引下抓樹枝、玩耍、追逐獵物。自然而然地,它們就學會捕獵了,也就慢慢地獨立了,然後離開父母的領地,尋找屬於自己的天空。

  大鵟起飛|圖蟲創意

  所以,被媽媽用這個童話鞭笞著長大的孩子們吶,這事兒真不怪鷹鷹。

  

  作者:Toto

  溫水煮青蛙,在滾燙的開水裡也跳不出去

  童話:

  青蛙直接放到開水裡面,青蛙就跳出來了;而把青蛙放到涼水裡面慢慢加熱,青蛙就不會跳出來,直到被煮死。

  青蛙:我不想當這個故事的主角|圖蟲創意

  真相:

  把青蛙直接放到滾燙的開水裡絕對直接燙死,青蛙在進入沸水的過程中造成的燙傷,應該足夠讓青蛙喪失運動的能力了。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到冷水裡慢慢升溫,青蛙會不會被煮死也不一定。

  總有賊人想害我|圖蟲創意

  青蛙是變溫動物,體溫會隨著環境的溫度進行調整。

  

  早在1869年,德國的科學家哥而茨就曾經煮過青蛙。他將一隻正常的青蛙放入冷水後,以大約每分鐘3.8℃的加熱速率進行加熱。青蛙在感覺到不適後是可以跳出來的。

  

  而1872年,一個叫做亨滋曼的人宣布,如果你加熱的速率足夠低,那麼,青蛙並沒有跳出來的打算。亨滋曼用90分鐘把水從21℃加熱到了37.5℃,平均每分鐘升溫速率不到0.2攝氏度,就沒觀察到青蛙的行為異常。青蛙可耐受的臨界高溫大約是36℃-37℃。如果加熱到37.5℃,青蛙即使沒有立即死亡,也會喪失一躍而起的能力,離死不遠了。

  

  這些「煮」青蛙的實驗目的都是考察溫度和神經反射性的關係。在較快的加熱速率下,青蛙能跳出來,原因很好理解:熱刺激引起了青蛙的應激反應——跳走。而在較慢升溫過程中,由於類似「感覺適應」的原因,持續細微的溫度變化使得青蛙適應了這種刺激,反射應激性降低,直到達到可耐受的臨界高溫,無法逃生。

  

  從這點上來說,「溫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過讓青蛙無法察覺的溫度變化和我們理解的用鍋「煮」還是不一樣的。

  球球了我不想死

  作者:橡樹村

  

  斑羚飛渡——斑羚:我不會飛,甚至有點可笑

  童話:

  一大群斑羚被獵人逼到懸崖邊,在頭羊的組織下,小羚羊踩著老羚羊的背跳到 懸崖對岸逃生,老羚羊卻為此甘心墜崖。

  問題是這畫的也不是斑羚

  真相:

  這個故事來自沈石溪寫的小說《斑羚飛渡》。首先生活在鬱密叢林裡的斑羚和鬣羚並不聚成大群。《斑羚飛渡》中所描述的「一大群」不會出現。其次,斑羚擅於攀巖,60度、甚至更陡的山坡都難不住它們,用不著這麼舍命。

  灰斑羚

  通過沈石溪老師的講述,可推斷出他筆下的斑羚,只能是分布在西雙版納的長尾斑羚(N. caudatusy),而且極有可能是它的亞種灰斑羚(N. c. griseus)。

  

  斑羚沒有「集體」這回事

  

  斑羚在林地裡的分布非常稀疏,在泰國Om-Koi野生物避難所這個有效保護的山區裡,灰斑羚的密度大致只有每平方公里5頭左右,在當地記錄到最大的一群,只有8頭成年斑羚和2頭小羊,在印度,最大的灰斑羚群也未超過11頭。

  

  灰斑羚,尤其是雄性灰斑羚,經常會單獨活動。在發情期的秋末冬初,它們才會和幾頭雌羊一起聚集成臨時的小繁殖群體。而且雄性灰斑羚變老了以後,可能再也不去參加繁殖性的聚集,而任由自己在林中遊蕩,孤獨終老。

  

  所以《斑羚飛渡》中所描述的七八十頭的群體不會存在老雄羚也不會出現在群中,更不可能存在號令眾人一言九鼎的頭羊。而且對於這些日常根本沒有組織沒有紀律的動物,它們會在窮途末路時相互關照麼?

  

  斑羚根本不畏懼懸崖

  

  灰斑羚棲息在亞熱帶叢林山區,經常在密林間的臺地和峭壁邊活動,啃食青草、樹葉和嫩芽。借助灰褐的體色,它們隱蔽在崖石旁、巖洞或叢竹間的小道上。斑羚擅於攀巖,60度、甚至更陡的山坡都難不住它們。

  

  斑羚的蹄子很尖,因此只要找到一丁點兒「平面」,它們的蹄子就可以像釘子一樣踩在上面。斑羚的蹄是「偶蹄」,蹄上長著兩個間距相當寬的趾,這樣一來即便一時找不到平面,斑羚也可以直接把自己的偶蹄插進巖壁縫隙,以固定身體。

  巖壁上舔鹽的中華斑羚(N. griseus)|攝影:馬文虎

  所以如果斑羚在懸崖邊和人類相遇,它們才不會縱身躍下懸崖尋死。它們會面無表情蹦蹦躂躂地走下懸崖,隻留下目瞪口呆的我們。

  

  作者:王放、Greenan

  

  動物寓言古已有之,大部分寓言只不過是用動物來說出人類的言辭和道理,這樣只要挑明了說就沒什麼問題。

  

  少數寓言比較煩人,自稱是反映了動物的真實習性,其實只是讓動物成為沉默的演員來出演人類的戲碼,這屬於掛羊頭賣狗肉。

  

  但是時不時地總會出現真正反映了動物天性的故事——雖然故事的解讀權在人手中,一樣可能解讀出奇怪的方向。但就憑這敏銳的觀察,我們也應該向寓言的作者表示敬意。

  

  作者:Ent、Toto、王放、Greenan、橡樹村

  編輯:黑jio妹妹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315童話打假:鳥給鱷魚剔牙、刺蝟紮水果、斑羚飛渡……

《初戀這件小事》原型結局是be 女主已和男同學結婚

尋夢園

準時下班已經不夠了,乾脆辭職重啟人生——《凪的新生活》

尋夢園

《百歲之好,一言為定》:蔣正寒是多少人青春真實的寫照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