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一詞源自日本漫畫《凡爾賽玫瑰》,由於該作品細致刻畫了十八世紀末法國凡爾賽宮中貴族的豪華生活,同時凡爾賽宮也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因此"凡爾賽"一詞就成了高級生活的代名詞。
在將近2020年底的時候,一位微博上認證為作家的用戶,因為用平凡的文字描述了自己高級的生活,引起了眾多網友的吐槽和討論,從而掀起了一輪"凡爾賽文學"熱潮,用於調侃類似的炫富行為。
對於動畫觀眾以及網文讀者來說,凡爾賽文學想必不是什麼陌生的東西,因為它跟一種十分經典的橋段有著一定的相似性,而讀者們一般將其稱為——扮豬吃虎。
作為國內著名的網文,《鬥破蒼穹》有著諸多跨媒體作品,從漫畫、動畫、到遊戲一應俱全。其中《鬥破蒼穹》的漫畫作品,在改編之後添加了許多的搞笑元素,而在關鍵劇情時又會瞬間變得如同熱血少年漫一般,倒也算是中規中矩的改編手段。
但在改編之後,原作中主角蕭炎的扮豬吃虎就有不少被融入到了搞笑橋段中。在《鬥破蒼穹》裡,蕭炎的扮豬吃虎行為幾乎貫徹全文,但這種再三上演的戲碼卻甚少引起讀者的不適,因為它的出發點建立在了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一個觀念上,那就是財不露白。基於普羅大眾對於這一觀念的認同感,《鬥破蒼穹》中的扮豬吃虎橋段就有了很高的接受度。
接受度可以說是《鬥破蒼穹》能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從建立在財不露白上的扮豬吃虎,到快意恩仇的利己主義,以及關鍵時刻男主角教科書般的正道三觀,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讀者對套路的抵觸感。
對於一種輕度娛樂而言,能做到這一步已經相當成功了。
所以當你回頭看看來自日本ACG文化的"凡爾賽文學"時,就會發現接受度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這當中必然有文化因素的影響在內,從上文《鬥破蒼穹》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該作品的接受度基本都來自於一些"中國特供"的橋段。但同時也不可否認,網文讀者和動畫觀眾也擁有一些超脫於文化之外的共性,比如對爽文的需求。
這一點從B站那僅6.7評分卻有將近7000萬播放量的《賢者之孫》身上就可見一斑。
自從國內up主興起了吐槽新番的雜談節目之後,部分觀眾逐漸養成了看動畫時處處注意劇情邏輯的習慣,以至於一些為了劇情效果而犧牲些許邏輯的經典套路也成了炮轟的對象。up主們當然不會出面糾正這一問題,畢竟這還關乎到吃飯的問題。
但像是《賢者之孫》這樣的作品,觀眾確實怎麼吐槽都不為過,畢竟這種爽文裡存在的問題,隨便抓來一名觀眾都能說得頭頭是道,所以選擇這種作品作為"娛樂"的觀眾,其實根本就不在意它有什麼問題。
就像是"×××八月不氪"一樣,事後一看八月流水還變高了,這就是沉默的大多數,也是諸如《賢者之孫》之流分低播放量高的原因。其實看爽文檔身並沒有問題,能認識到這種作品毫無可取之處,跟普羅大眾能從它身上得到娛樂並沒有沖突。
但從《賢者之孫》這部作品身上,你確實可以體會到何謂接受度不夠高的扮豬吃虎,又或者說——凡爾賽文學。
《賢者之孫》中主角的表現其實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凡爾賽文學,但也正因為這樣,它的實際表現才顯得更加尷尬。
該作品通過從小在生活在深山中的橋段,給男主角加上不諳世事沒有常識的設定,進而不斷上演男主角很強卻不自知的戲碼。但這種設定明顯有很強的違和感,畢竟這可是來自現代的轉生者,男主角前世還是作為社畜的成年人,把沒有常識這種設定強加到兩輩子活了至少四十多歲的人身上顯然是說不通的。
在這一點上,穿越要素可謂完全是在幫倒忙。
但為了合理化男主角的無敵天賦,《賢者之孫》中異世界的魔法是通過想像力實現的,而擁有現代知識的男主角自然可以輕松做到手搓核彈,所以穿越這一要素又成了不可或缺的設定,真可謂繭自縛。
而"聰明"的作者,比如《偏差值只有10的我在異世界成為了勇者》,就會把主角前世直接設定成一個"弱智" 。
可以說,在網文和動畫裡一般很少出現真正的凡爾賽文學,或者說很少在主角身上出現。因為這種明顯帶有小丑角色味道橋段,一般只會安排給配角執行,甚至還經常是主角扮豬吃虎的反殺鋪墊。
但當主角的扮豬吃虎構築得過於隨意的時候,就難免會給觀眾一種凡爾賽文學的感覺。只不過《賢者之孫》想要實現的效果,其實嚴格意義上也不是想要扮豬吃虎的類型,而是讓男主角真的以為自己就是一頭豬。
做到類似效果的作品其實不在少數,一月新番裡就有一部教科書級別的動畫,根本就是《賢者之孫》的打臉教學,那就是《好比是最終迷宮前的少年到新手村生活一般的故事》,想知道怎樣令主角打從心底裡認為自己就是一頭豬,看看這部動畫的第一集就能完全明白了。
只要將兩者拉到一起比較,你就能明白《賢者之孫》的穿越要素是何等多此一舉。
文:lock
>凡爾賽的動漫多了去了,有的主角以為自己是豬,其實一直在吃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