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病」怎樣拖垮你的身體?三大頂級醫學期刊:人類健康將倒退50年

  近年來,不少人可能有這樣的感受:臺風、冰雹出現的頻率和強度越來越高,高溫天越來越多,洪澇野火等自然災害頻發……

  6月14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發布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5月是全球有記錄以來第6個最熱的5月。

  世界氣象組織4月發布的《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三個年份之一。

  《柳葉刀》《英國醫學雜誌》《科學》三大頂級醫學期刊接連刊登重磅文章指出,如果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1850~1900年)高4℃,在這種環境下出生的嬰兒將一生都受其影響,人群健康或因此倒退50年

  地球到底怎麼了?《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總結氣候變化帶來的「傷害」,並提出對抗氣候變化的科學建議。

  受訪專家

  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管理學系主任、教授 黃存瑞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 蔡聞佳

  本文作者 | 生命時報記者 張健

  本文編輯 | 徐文婷

  地球正在「發怒」

  「全球氣候變化在加劇,而且不同地區面臨著不同的健康威脅。」蔡聞佳表示,目前對人群健康影響最顯著的氣候變化有兩方面。

  全球升溫速度正在加快

  今年4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披露了一個數據:過去1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全球氣溫上升了1.2℃,「正迅速逼近災難的臨界值」。

  全球可能在十幾年後就突破《巴黎協定》設定的1.5℃溫升控制目標。氣溫升高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夏季高溫天越來越多。

  《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年度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相較於1986~2005年,2019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人均多經歷了13個熱浪天,在高溫天最多的雲南省,每位老人則多經歷了39天,給生命健康帶來威脅。

  極端氣候的頻率、強度上升

  世界氣象組織統計顯示,2010~2019年,全球天氣氣候災害比上世紀80年代增加了66%,而同期全球的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等地質災害隻增加了20%。

  從中國的數據來看,2016~2019年,中國有24個省份每年的森林火災人口暴露天數明顯高於2001~2005年;相較於1980~1999年,2000~2019年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出現強臺風和超級臺風的頻率顯著增加。

  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類健康

  「人類健康一直在改善,整體預期壽命在提升,但氣候變化阻礙了人類健康的進步。」黃存瑞表示,「健康可能將倒退50年」這一警示語主要是提醒我們,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越來越顯著,尤其是對老人、兒童、孕婦等人群,及社會經濟發展薄弱地區。

  專家表示,如果氣候變化沒這麼劇烈,人類會更加健康長壽。全球疾病負擔數據顯示,氣候變化已成為影響中國人健康的一個顯著因素。

  高溫寒潮增加死亡風險

  全球多地頻現極值溫度,極端高溫、寒潮使得老人、兒童、孕婦等脆弱人群面臨中暑、凍傷、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等風險。研究顯示,高溫天老年人的死亡風險會上升10%。

  《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約有2.68萬人的死亡與熱浪有關,而且呈上升趨勢。

  1999~2009年,熱浪相幹死亡人數每增加1000人平均用時3.8年,而在2010~2019年,平均只用了1.2年。

  熱浪還可能增加意外傷害風險。溫度上升加快了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變異速度,改變其時空分布特征。

  以登革熱為例,近年來蚊子傳播登革熱的能力提高了37%,這與氣候變化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聯。登革熱的地理分布也產生了變化,一項研究估計,到本世紀末,全球將近一半的人口可能面臨登革熱的威脅。

  寒潮則會增加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導致人群總死亡率增加3%。我國全人群死亡中,約有10.36%與寒冷相幹。

  自然生態系統變化引發傳染病

  氣候變化會引發海平面上升、內陸暴風雨和強降水,不僅會直接增加溺水、意外傷害等直接死亡風險,伴隨洪澇災害而來的傳染病,尤其是與飲食相幹的傳染病,還會嚴重影響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健康。

  幹旱野火影響生存環境

  與其他氣候事件相比,幹旱持續時間更長,農村地區家庭的基本用水需求得不到保障;長久的幹旱甚至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系統,導致作物減產,使農民陷入貧困,被迫遷移。

  與幹旱相幹的野火還會大大影響呼吸系統健康、精神健康,增加營養不良和兒童傳染病幾率。

  空氣污染加劇過敏性疾病

  氣候變化會加劇空氣污染,空氣中的過敏原變多,增加呼吸系統疾病風險。

  花粉季節的延長還會影響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特應性皮炎和哮喘的嚴重程度。

  精神心理疾病風險增加

  多項研究表明,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會增加年輕人對精神疾病的易感性,還可能導致兒童出現嚴重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現為憂鬱、創傷後應激障礙和焦慮等。

  可能將影響下一代終身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氣候變化對下一代健康的影響正在顯現。」黃存瑞表示:

  ●胎兒

  高溫暴露會增加孕婦的氧化應激炎症反應和感染風險,進而引發流產、早產、低出生體重甚至死胎。

  ●兒童

  氣候變化引起的糧食減產會加劇兒童營養不良問題;洪澇後的感染性腹瀉,同樣也使兒童更易感。

  由於兒童青少年免疫系統、呼吸系統尚未發育成熟,若遭遇溫度和濕度水平的快速變化,很可能患上呼吸道疾病或傳染病。

  有研究顯示,平均氣溫升高與小兒腎結石和川崎病的患病率較高有關。若在青春期遭遇空氣污染,心臟、肺等重要器官受到的損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累積,持續到成年期。

  做好5件事,對抗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的威脅正在加劇,尤其是65歲及以上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

  專家們表示,如果不盡快干預全球氣候變化進程,人們的生命健康將被重新定義。

  為應對氣候變化,對個人來說,更重要的是改變現有的生活模式

  1. 多吃蔬果少吃肉

  人們日常所吃的食物,其種植、生產、運輸和包裝等,「貢獻」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約1/3。

  人們最好吃應季的本地食品,在滿足營養攝入的前提下控制肉類攝入。因為飼養牲畜的能量消耗、廢氣排放遠超農作物種植。

  2. 不要浪費食物

  全球每年生產的食物約32%都會被浪費,人人都該踐行「光盤行動」。

  在食堂或餐館就餐時,盡量吃多少要多少,吃不完的打包帶走。在家裡做飯時,定量採購每天的食材,及時清理冰箱,避免浪費。

  3.選擇綠色出行

  出行盡量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尤其當下共享單車在各地普及,可以合理利用。

  4.減少塑膠袋使用

  購物或者就餐時,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袋、紙盒、筷子等。郵寄快遞時,避免過度包裝,造成浪費。

  做好垃圾分類,將舊物捐贈,廢物盡量回收利用。

  5. 「隨手」節能

  在家裡使用長效節能燈,稍稍調低冷氣機溫度等;在辦公室雙面列印,盡可能少使用一次性水杯等。

  此外,各方應該一起努力,為守護地球出一份力:

  ◎政府亟需研究以保護人群健康為目的的應對戰略

  例如,「碳達峰」「碳中和」和「適應氣候變化」等方面都有待改善。

  ◎加強基礎建設,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例如,抗風、抗旱、抗洪等基礎設施要加強,氣象科技能力要提升。專家建議,各地氣象部門要及時監測跟蹤氣象資訊,發展健康氣象服務,建立早期預警系統,針對老年人、兒童、孕婦等特定人群,開展氣象資訊服務。

  ◎提升極端天氣的應急響應和災後防病能力

  在自然災害發生後,我們要有能力去及時處理、恢復,同時做好醫療救援,防止疾病的傳播和蔓延。

  ◎學術界加強氣候健康領域的國際合作

  不同人群和區域的氣候脆弱性千差萬別,甚至在同一個區域氣候變化對不同疾病的影響都不一樣。地方政府在設定應對氣候變化戰略時,要選擇利於當地人群健康的最優路徑。▲

  本期編輯:徐夢蓮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氣候病」怎樣拖垮你的身體?三大頂級醫學期刊:人類健康將倒退50年

你的腸道還健康嗎?

尋夢園

超30萬觀眾「雲比拼」!福田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升有妙招

尋夢園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表明運動是改善我們健康關鍵所在的酶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