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洞察:到底什麼是健康食品的「健康」?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健康食品的「健康」到底指什麼?現在給你10秒,說說你理解的健康食品的「健康」是什麼?

  你的答案可能是:無添加,安全的,能變美、變瘦的,能有一定功效的(比如:促進我腸道健康)等等。這些都是發自你們內心對「健康」的渴求。但是,可以負責任地說:如果任何一個想做健康食品的品牌只是如此理解「健康」,那麼,它大概率做不好健康食品。因為以上發自你——一個消費者內心的吐露,還稱不上洞察,那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洞察」是Insight,不是Sight。那麼,我們如何來洞察健康食品的「健康」呢?這是本篇文章要詳細說的。

  這個問題既簡單、又龐雜。簡單是因為:消費者認為什麼是健康的,品牌方就應該想盡辦法滿足消費者對「什麼是健康」的需求。一切以消費者的健康認知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實驗室的新發現,食品工程學家的新發明,品牌方高層、老板的想當然。

  但是,要做到這點,真的挺難的。首先是品牌方的相幹人思維意識扭轉不過來。我見過太多的品牌方負責人不願意傾聽消費者的內心世界,不想去做消費者調研。他們的理由聽著似乎是對的:「食品本是眾口難調,我到底聽誰的?」其次就是:不少品牌方不會做消費者洞察,我說的「不會」是指:沒有做消費者洞察的能力,想做但做不了、做不好,因為消費者洞察是個較龐雜的工程(可參考我的這篇文章《不做「用戶調研」真可怕!》)。

  接下來,我就來說說關於「什麼是健康食品的‘健康’」的三點洞察(本文的重頭戲來了):

  一、沒有誰天生想當苦行僧,大多數人還是貪心的:健康食品的「健康」不能以過度犧牲美味為代價,消費者往往追求「健康」與「美味」兼得。

  我們要分清「餓了」和「想吃」兩個概念。如今,中國絕大多數地區的物質生活已不匱乏,我們很多時候吃東西不是「餓了」,而是「想吃」。「餓了」是身體真的缺少營養了,要趕緊補,否則就會報復性飲食。「想吃」大多數情況是大腦發射出來的信號,大腦需要食物的刺激,來獲得愉悅感、滿足感等。

  所以,為什麼我們逛直播間的時候,聽到主播賣命地、「咔滋咔滋」吃洋芋片,明明剛吃完晚飯,還是不由自主地覺得「餓了」?為什麼下午3、4點,我們會焦頭爛額地覺得「餓了」?為什麼我們覺得生活無聊時,總想吃點甜的、辣的?這都不是因為「我餓了」,而是「我想吃了」。換句話說,是我們的大腦餓了、情緒饑渴了、精神世界饑荒了。食物早已不再只是果腹,它要滿足我們的神經愉悅。

  也正因如此,那些難吃的健康食品往往沒有市場。除非是有某種病症的人,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迫不得已地吃。如果你問我:「美味」和「健康」不可能做到拿捏平衡,那要適當偏向哪個?我的建議是:美味。

  二、消費者對「健康」的認知是有窗口期的。

  「認知窗口期」有兩個特點:第一、認知集中度高,且有認知壁壘。第二、認知有局限性,是狹隘的。

  舉個例子:如今很多消費者都「恐糖」,他們傾向於挑選標有「0糖、0脂」的食品。比如:0糖、0脂幾乎已經成了氣泡水的標配。哪個氣泡水不標註自己是0糖、0脂,都不好意思和競品放在一起。但是,這些消費者又是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不知道「0糖」是添加了代糖,不知道代糖也分為「人工的」和「天然的」,不知道「代糖到底會不會影響胰島素?」不知道「蔗糖、果糖、乳糖的區別」等等。

  那麼,「認知窗口期」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個就和社會環境變化息息相幹了。「社會環境」包括經濟環境、人口環境、文化環境、技術環境、輿論環境等等。技術變革、經濟發展、人口結構變化、社會運動、特別是大眾傳媒的力量等造成了社會環境的變化。0糖、0脂在當下能如此風靡,小紅書、抖音等的興起也是功不可沒。

  我們看到:不少品牌方既抓住了、也利用了消費者對健康的認知窗口期。

  「抓住了」體現在:踩準了「認知窗口」剛剛打開的時間點。比如最典型的:元氣森林推出的無糖氣泡水、簡愛推出的「除了……,……都沒有」的優酪乳等。注意了:品牌方對消費者認知窗口期的把握,既不能落後、也不能超前。

  這裡重點說說「超前」。比如:因為我寫了篇關於兒童食品的文章,有兒童營養學專業人士和我說:「正常人不缺DHA,不需要額外補充DHA。特別的補充DHA在統計學上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現在哪個品牌倡導這樣的認知理念,市場教育成本就很高(注意:這裡不是說那些添加了DHA的產品就是騙人的)。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實驗室裡研發的高精尖成果很難商業化。

  「利用認知窗口期」體現在:不少品牌方看到了消費者認知的局限性、狹隘,在宣傳產品時玩文字遊戲。除了上文舉的「代糖例子」,還有最典型的就是:產品添加了一點點天然、健康的成分,就無限放大賣點。比如:添加了一點點純果汁,就是「含天然果汁」;添加了一點點白蕓豆,就說可以阻斷脂肪(但劑量沒達到,吃1、2顆也沒用呀)。「利用認知窗口期「說白了就是品牌方在這場有關資訊的戰役裡,掌握了資訊差。所以,我一直有個觀點:對於做健康食品的企業來說,「健康」不僅是弟子意,也是企業社會責任。做健康食品的企業要是長期主義者。

  三、不是所有場景都需要健康食品登場,健康食品也要瞄準高頻食用場景,那就是:一日三餐。

  這裡有以下兩點需要注意:

  1、不要總想著替代中國人一日三餐裡已成習慣的食物。比如:鮮榨果汁(NFC)要打早餐場景。中國人的早餐就不喜歡吃冰冷食物。即使是常溫NFC,中國人的早餐也不喜歡吃過於甜的食物。

  2、我們要做一日三餐的兩個S。一個「S」是Supplement(補充物)。比如:大快朵頤了一頓火鍋後,怎麼吃點補充食物,調理腸胃?怎麼讓一頓紅燒肉看起更秀色可餐?第二個「S」是Solution(解決方案)。比如:怎麼在家裡和寶寶一起做頓親子餐?單身青年怎麼自己做頓懶人飯?

  好了,說完有關「什麼是健康食品的‘健康’」三點洞察,你是否有種把「健康食品」外衣扒光的感覺呢?那麼,根據這三點洞察,我們怎麼做好健康食品?

  第一,找到那個即將打開的消費者認知窗口。

  給個小提示:「即將打開」的反面是「即將關閉」。「即將關閉」的原因通常有兩點:1、該認知已相當普及了,隨即帶來的就是圍繞該「普及認知」的產品飽和。2、認知糾偏。我們尤其要關註「認知糾偏」。比如:上文舉的「恐糖又分不清什麼是代糖」的例子。

  怎麼找到那個「即將打開的消費者認知窗口」呢?就是我在《精準內容》這本書裡說到的一個公式:

  洞察需求=人口統計特征×(社會環境變化+價值觀)

  但請堅定:即使你抓到了認知窗口,也不要輕易去做一個走不遠的健康產品、不玩文字遊戲。此外,有些你預見到的窗口,雖然現在看來教育成本有點高,但是從戰略角度來看,也是可以圍繞此布局,構建商業模式的。

  第二,找到認知窗口,圍繞高頻場景,理解兩個「S」,推出產品。

  第三,只有強大、穩定的供應鏈,才能不斷探索「美味和健康」的平衡。

  總之,我們既不做有違人性的健康食品,也不糊弄消費者那些所謂的「健康」。畢竟,做健康食品本就是長期主義者要乾的事情。

>三點洞察:到底什麼是健康食品的「健康」?

歸脾丸巧搭配,作用翻倍,不僅健脾補血,還可治這5種病

尋夢園

痛風患者想吃火鍋怕嘌呤高?醫生給六點建議讓您不怕尿酸升高

尋夢園

60歲是壽命決定期,無論男女,走路沒有5個表現,恭喜你很健康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