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五月天熱曲回歸!市值蒸發5900億,「Q音」還是首選嗎?

  

  短短一個月內,騰訊被「嚴懲」兩次。

  7月10日,由騰訊主導的虎牙、鬥魚合併案,被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緊急叫停。

  

  由於這兩家直播平臺合併後,市場份額將超過70%,涉嫌壟斷。一旦合併完成,其他電競或泛娛樂直播平臺將極難與其抗爭,新生的中小平臺更是難有出頭之日,不利於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據悉,騰訊是這兩家公司的第一大股東。

  7月24日,騰訊控股公司被罰款50萬,並被勒令解除所有「獨家音樂版權」。

  很多讀者並不了解,騰訊自從收購了中國音樂集團,並與QQ音樂合併組成了「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後,已占據行業「巨無霸」的地位:

  

  Q音、酷狗、酷我、全民K歌,大眾耳熟能詳的四大音樂產品線,都隸屬於騰訊旗下。

  根據國家版權局2015年頒布的規定:未授權的歌曲必須全部下架。也就是說沒有版權的歌曲不允許在音樂APP上播放,更不允許借此收取Vip費用。

  「版權意識」增強本來是好事,付費聽歌也已被用戶普遍接納,但卻被騰訊集團當做鞏固自己「壟斷地位」的籌碼。中國在線音樂市場中,騰訊占有的獨家曲庫資源超過80%,超過4000萬首,處於絕對的市場支配地位。

  失去「獨家版權」這一護城河後,騰訊音娛TME(美股)股價大跌,短時間內蒸發約5900億人民幣,目前市值僅剩1151.3億人民幣(7.29收市時,市值為178.23億美元)。

  30天整改期過後,騰訊將不得持有麥克·傑克遜、阿黛爾、綠洲、周杰倫、五月天、伍佰、莫文蔚、梁靜茹、李宗盛、張震嶽、王力宏、中島美嘉等人的「獨家音樂版權」。

  也就是說,這次處罰過後,音樂版權將不再被騰訊「一家」壟斷,網易雲、咪咕等音樂平臺就可以用相對合理的價格購買這些知名歌手、樂隊的歌曲版權,採取「非獨家版權」的合作方式,這些歌曲可以在多個平臺獲得「播放權」。

  

  新規一出,很多人為蝦米音樂不值,它倒在了黎明之前。

  在之前的版權大戰中,蝦米因無法支撐龐大的版權費用,加上在阿裡內部「被邊緣化」,陸續下架了220多萬首歌曲,於2021年2月5日正式關停。

  「再見,蝦米」成了一代互聯網聽眾的情懷與淚點。

  與Q音不同,蝦米音樂的「用戶畫像」更為準確。如「猜你喜歡」、「AI電臺」等功能:通過蝦米獨有的算法,讓聽眾了解自己的聽歌口味,再快速形成一個包含全語種小眾歌曲的「個性化歌單」,隻等聽眾一一探索。

  喜歡歌曲A,給你推薦歌單A,喜歡歌曲B,又給你推薦歌單B。A和B歌單之間很少會有重疊,除非兩首歌的風格類型本來就高度相似。

  聽眾的選擇權更大、體驗感更好,每時每刻都可「嘗鮮」,這就是「蝦米」算法的神奇之處。

  以前是大V發歌單,「你」被動收藏;現在由你主動發布屬於你自己的歌單,吸引同樣喜歡這類音樂的聽眾,來跟你交朋友。

  聽友們因「細分口味」而聚集,並在社區裡深度交流聽歌感受,而不僅僅因為喜歡某個歌手而聚集,在社區內停留的時間越長,用戶的「歸屬感」也越強。

  蝦米,是將「長尾群落」做到極致的一家社交音樂平臺。

  現在每個音樂APP都有的「個性化推薦」功能,一開始就是由蝦米音樂於2013年推出的。蝦米和網易雲,是曾經的「音樂文青」聚集地,現僅存其一。

  與此相比,QQ音樂雖然照搬了推薦功能,卻沒學到精髓。

  「每日30首」一直在偏大眾口味的「流量池」裡推薦,沒有驚喜,沒有意外。推薦的都是你已關註歌手的最近未聽曲目,這讓深度音樂愛好者多少感覺有些乏味;社區生態也沒有網易雲活躍,很多人被迫來此聽歌,但看到心愛的歌曲下評論廖廖,不免牢騷滿腹……

  ▲網易雲音樂創作人-劉思鑒在《我是唱作人》節目中演唱

  曾幾何時,挖掘「寶藏歌曲」、「寶藏歌手」和「寶藏樂隊」已成為年輕聽眾的樂趣之一。

  不斷進入新的歌曲「流量池」,不斷適應並喜歡上新的風格、流派,是Y+Z世代年輕人探索自我,尋求更細分亞文化「小圈子」認同的一種手段。

  這一點,QQ音樂並非意識不到,而是因為壟斷了音樂版權,背靠國內最大的音娛公司,讓它從根本上缺乏改變的動力。

  這次,「動力」不請自來,不可抗拒,「騰訊系」音樂平臺不得不做出改變。

  現在打開網易雲APP,周杰倫、五月天等人的歌曲大部分還處於下架狀態,距離「整改期」結束還有25天,網易雲方面已在積極聯繫各大唱片公司,期待盡快達成新的合作,讓這些「灰色」的歌曲再度鮮活起來。

  想像一下不久後的網易雲社區氣氛吧,一定充滿了歡呼、雀躍。

  周杰倫是大家的,任何一個音樂APP都沒有壟斷他歌曲的權利。

  「騰訊系」放開傑倫歌曲的「獨家版權」,絕對是華語音樂界一件大好事,因為享受其音樂的權利也屬於全體中國人。

  

  那麼,「騰訊系」音樂平臺在新規後還能「一家獨大」麼?網易雲音樂和其他新興的在線音樂平臺是否會迎來「回暖」,從此掙脫束縛,走向繁榮?

  一個平等競爭、開放包容的華語音樂市場,是我們可以期待的嗎?

  根據Fastdada(極數)發布的《2020年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網易雲音樂41.8%的用戶來自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下沉市場用戶的滲透率較低,僅有58.2%,低於Q音的73.3%、酷狗的74.8%和酷我的75.3%。

  由此可知:騰訊系音樂平臺已經牢牢抓住了下沉市場的在線音樂用戶。

  據《報告》:超4成酷狗用戶喜歡使用拼多多購物,而近9成原創音樂人仍聚集於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他們與「騰訊系」音樂平臺約75%的忠實用戶在生活場景和審美品味方面都有很大差異。

  讓二線及以下的音樂用戶從「騰訊系」躍遷到其他在線音樂平臺,尚有一定難度,需要持續的市場教育,並非一揮而就之事。

  可喜的是,隨著二線及以下城市的90後、00後更多地來到一線城市學習和旅行,互聯網上垂直音綜的熱播,以及短視訊+電商平臺的普及,越來越「扁平化」的中國也難尋一個不被互聯網觸及的角落,這也是Y+Z世代喜愛的「新音樂」可以被廣泛傳播的前提。

  ▲中島美嘉、謝天笑,都是SONY音樂旗下藝人

  事實上,騰訊音娛此前已交叉持股Spotify、環球、華納、SONY等國際唱片及流媒體巨頭,與他們建立了或「同盟」或「合作」的關係。如果沒有國家監管機構的這一處罰,國內音樂行業的生存空間也已被壓縮至「舉步維艱」之境……

  任何行業都需要公平競爭,為「後來者」提供一個健康的生態。

  解除」獨家版權」桎梏後,更多在線音樂平臺才能生存下來,並在成長過程中挖掘更多的原創音樂人,孵化更多的原創音樂。

  沒有可以一直「躺贏」的生意,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只有「騰訊系」學會放棄「獨家版權」的短視利益,將精力集中在平臺內部創新,如提升用戶體驗上,才能起到國內最大音娛公司的帶頭示范作用,促進行業的正向發展。

  多元而非壟斷,草根而非權威,這才是未來原創音樂應該走的路。

  如此,才能讓更多有表達欲望的普通人加入到音樂創作中。

  寫歌和聽歌的人越來越多了,原創音樂的基數大了,好的音樂才會從「肥沃的土壤」中脫穎而出,創作和消費永遠是相輔相成的。

  當文化和音樂市場不再封閉,逐漸走向繁榮,最終受益的還是越來越挑剔,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的年輕聽眾,中國的原創音樂也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未來,你還會使用「QQ音樂」嗎?

  #娛樂聚焦# #音樂# #娛樂新鮮事#

>周杰倫、五月天熱曲回歸!市值蒸發5900億,「Q音」還是首選嗎?

Hebe田馥甄早已看透,林俊傑根本就不是一個”純情大男孩”

尋夢園

210228 CHUNG HA(請夏)《Bicycle》SBS人氣歌謠直拍

尋夢園

易烊千璽迎來21歲生日,長津湖5秒躲過11炸點,新片與文牧野合作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