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7日,講述宋仁宗朝(1022-1063年)歷史的電視劇《清平樂》在湖南衛視播出。該劇改編自小說《孤城閉》,但與小說以仁宗長女徽柔公主與宦官梁懷吉的感情為主線不同,《清平樂》是一部宋仁宗朝時代的「編年史」,其間既描寫了仁宗個人的感情世界和掙紮,也盡量展現了仁宗朝的時代大事,可以說是第一部有「宋代味道」的古裝歷史劇。
一、所謂「宋代味道」
說它有「宋代味道」,首先體現在對宋代歷史細節的尊重,劇中的人名、官名、歷史事件的時間和細節等基本與歷史記載吻合。宋代職官制度龐雜,有官有職有差遣,莫說普通大眾,就是非專門研究的學者也未必能弄清楚,影視劇中出現錯誤更屬平常,而《清平樂》所提及的大小官名基本無誤。官名之外,年號亦同。宋仁宗年號中「景祐」、「皇祐」、「嘉祐」等由於繁簡轉換經常錯成「景佑」、「皇佑」、「嘉佑」,學術論著中類似錯誤也不鮮見,而《清平樂》劇中基本正確,實在難得。
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細節等也做到了尊重史實。比如科舉方面,天聖八年(1030)歐陽修(1007-1072)為省試第一,殿試第十四名,第一名王拱辰(1012-1085)原名拱壽,宋仁宗更名拱辰;嘉祐二年(1056)科舉,歐陽修與范鎮(1007-1088)等知貢舉,省試中見到蘇軾(1037-1011)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大為驚嘆,想要錄取為第一名,又疑心是門人曾鞏(1019-1083)所為,恐遭非議,改為第二名。這些都有據可查,歐陽修的科舉名次,王拱辰原名,這些細節宋史學者都很少注意。
又如李宸妃(987-1032)下葬事,據《宋史·李宸妃傳》,當時劉太后(969-1033)本打算以普通宮人禮下葬,呂夷簡(978-1044)上奏葬禮應當優厚。當時劉太后正與仁宗同坐,立即將仁宗支開,之後召呂夷簡商討。最初劉太后並不願厚葬宸妃,但呂夷簡以厚葬宸妃可以日後保全劉氏為由,最終說服劉太后。劉太后去世後,荊王元儼(即八大王,985-1044)告知仁宗為李宸妃所生,宸妃死於非命。仁宗遂赴洪福院開棺,看到宸妃以皇太后冠服下葬,用水銀養護遺體,知道其並未遭人毒害,且葬禮優厚,感嘆人言不可輕信,由此劉氏亦得以保全。這些場景,劇中都進行了詳盡且符合史實的復原。
其次,劇中對史籍記載未詳之處,進行了合乎情理的補充。比如仁宗在劉太后去世前是否知道自己是李宸妃所生,史書記載是當時仁宗身邊的人畏懼劉太后,故無人敢告知仁宗。但從情理上來說,這很可能是一種記載上的選擇,未必是歷史事實。中國古代王朝大多宣稱以孝治天下,假如仁宗知道宸妃是自己生母,而無法恪盡孝道,那麼對仁宗仁孝的形象無異是不利的。而劇中對此記載就進行了突破,有佯狂病的八大王將此事告知仁宗,這就有了劇中第一集仁宗奔赴永定陵欲見宸妃的劇情。宸妃避而不見,仁宗無奈回宮。
劉太后垂簾聽政期間(1022-1033年),仁宗13-24歲,正是從青少年到成人的階段,期間肯定有叛逆期,有對劉太后大權在握的不滿,可惜的是,史料中對這些事情記載很少,劇中也進行了一些合乎情理的發揮。比如天聖四年(1026)八月,范仲淹(989-1052)因母親謝氏病逝,辭官守喪,仁宗與忠臣在朝堂議論孝道,借以暗刺劉太后;之後大肆在後宮宣揚自己懷念當年李娘子做的釀梅子,郭皇后為討他歡心,去梁家鋪子尋了方子做出梅子,並奉仁宗命特地呈給劉太后,碟子上還因仁宗品嘗時吟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而刻了「三春暉」三字,刺痛劉太后。這些事情雖未必真實,卻屬於合乎情理的補充和發揮。
當然,劇中發揮最多的就是徽柔公主和梁懷吉的感情線了。徽柔公主為仁宗長女,苗貴妃所生,史籍中並未記載其名,徽柔為《孤城閉》小說中所取之名,其他記載也很少。《宋史》本傳僅載其為仁宗祈福,與丈夫駙馬都尉李瑋關係不好,夜開宮門導致諫官彈劾、梁懷吉等被貶等事。在這些記載的基礎上,劇中對徽柔與梁懷吉的感情故事進行了很多合乎情理的補充和發揮。看過劇之後,我們也可以對宋仁宗、徽柔公主等多一份同情之理解。徽柔公主丈夫李瑋相貌醜陋,資質愚鈍,徽柔並不喜歡。婚姻不幸,又不能像普通人家女子走出家門拓展自己的朋友圈,與從小陪伴自己的宦官梁懷吉等親近也是情理之中。但這份親近,又不符合禮法,被婆婆楊氏撞見後,引起爭執,公主一怒之下夜闖宮禁,又被諫官等彈劾,導致梁懷吉等被貶。此時公主內心之無奈憤懣可想而知。她只好以自殺等極端手段威脅仁宗,希望召還梁懷吉。仁宗不得已,只好把懷吉召回。這種「不得已」,自然有公主脅迫的原因在,也有對公主婚姻不幸的內疚和自責。仁宗一生共育有3位皇子,全部夭折;13位公主,9位夭折。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對長大成人的長女徽柔多幾分疼愛,而嫁給李瑋這樁不幸婚姻又是仁宗一手操辦。也正因為如此,後來徽柔與李瑋再次鬧翻後,仁宗允許二人分居,公主自此長居宮廷。
第三,劇中的人物形象基本與歷史記載一致。在大多數古裝劇中,善惡對立是最常見的模式。比如有關宋代最著名的兩個古裝劇,一是楊家將,有反派潘美(925-991);二是包拯(999-1062)相幹劇,反派為龐籍龐太師(988-1063)。然而事實上造成楊業(?-986)戰死悲劇的罪魁禍首並非潘美,而是監軍王侁,可能王侁在歷史上太過寂寂無名,不夠資格當大反派,才將反派帽子戴到了對楊業之死有一定責任的潘美頭上。事實上潘美在宋初戰功比楊業高得多,評價也不錯。另一個無名躺槍的就是龐籍。龐籍為宋仁宗朝名臣,慶歷年間(1040-1048)在陜西抵抗西夏有功,並提拔了名將狄青(1008-1057),後來入朝做了樞密使、宰相。龐籍通曉律令,擅長吏事,立朝剛正不阿,政治聲譽很高,卻不幸無辜躺槍千百年。
相比之下,《清平樂》中並沒有始終不變的反面人物,大多數角色都是多面龐雜的,即使老奸巨猾如呂夷簡,在劇中也有不少值得稱道之處,如勸劉太后厚葬宸妃,在仁宗朝初年處置政事亦發揮著重要作用,行政能力很強,比當時其他宰相章得象(978-1048)、陳執中(990-1059)等稱職得多。郭皇后年輕氣盛,嫉妒單純卻無甚城府,與歷史記載頗相吻合。曹皇后入宮前的經歷為劇中杜撰,但劇中入宮後為皇后的很多事情都有歷史記載,比如慶歷八年(1048)閏正月夜,宮廷內有數名衛士作亂,曹皇后鎮定指揮平亂,有宮女與作亂衛士有私情,依法當殺,仁宗本想從輕處置,曹皇后規勸仁宗,最終正法宮女;仁宗去世時,曹皇后下令封鎖宮門,召英宗、宰相,保障了英宗順利即位。嘉祐元年(1056)病危時曾大呼皇后與宦官張茂澤謀反,導致曹皇后不敢來探病,這些記載均有據可查,劇中的形象與歷史形象也很接近。細節表述和人物關係的詮釋,劇中邏輯亦能做到自洽。
第四,劇中對宋代的很多生活場景進行了復原。比如當時人稱呼皇帝為官家,徽柔公主稱呼皇帝為爹爹,皇后為孃孃,稱生母苗貴妃為姐姐。另外當時宮廷內最常吃羊肉,清風樓是達官貴人最愛去的聚會之地等等,這些都是一般人甚至學者很少注意的細節。
從歷史事件的細節、人物形象的塑造、生活場景的描繪來看,《清平樂》都是一部很有宋代色彩、符合宋代歷史的古裝劇。
二、宋仁宗及其時代
與一般歷史劇多稱頌帝王文治武功不同,《清平樂》是一部描寫帝王在當時的歷史中「掙紮」的劇。盡管宋仁宗在之後尤其是南宋時期評價很高,仁宗之治也經常被稱為盛世。因為宋夏戰爭的刺激,仁宗一度啟用范仲淹、富弼(1004-1083)、韓琦等變法革新,即著名的慶歷新政。但仁宗對變革的預期、支持變法的意志力都沒有那麼大,正如劇中范仲淹改革前去見呂夷簡時,呂夷簡所提醒的,仁宗只是想治理冗官、冗費,絕不會更改祖宗之法。正因為如此,當新政遇到挫折,改革派被抨擊朋黨後,慶歷新政也很快夭折。之後仁宗朝政治上一直彌漫著因循保守的氣息,正如後來王安石(1021-1086)在《本朝百年無事劄子》中提醒的,宋立國百年雖看似太平無事,但「累世因循末俗之弊」數不勝數,亟待改革,這也就有了後來的王安石變法。
就個人生活而言,宋仁宗也談不上幸福,他娶的郭皇后是劉太后所選,並非心中所願;親政後續娶的曹皇后也是因應朝臣的呼聲,亦非自己所喜。3個皇子全部夭折,13位公主僅存活4位,最終皇位也是選擇宗室趙宗實繼承。《清平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宋仁宗其實是一個在皇城之內的時刻掙紮的皇帝。以前有人說皇帝制度下只有皇帝一個人是自由的,但實際上皇帝也被這套桎梏著。
當然,宮廷之內,掙紮的不僅是皇帝。曹皇后身居皇后之位,但與仁宗的關係並非始終融洽。徽柔公主婚姻不幸,但礙於仁宗賜婚和當時的禮法,卻一直無法擺脫。為了女兒幸福,苗貴妃曾派遣宦官王務滋收集駙馬李瑋過錯,想要找機會讓二人離婚,最終未能如願。
盡管仁宗個人的文治武功跟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無法相提並論,但仁宗朝卻是中國思想文化史最璀璨的時代之一。中國文官政治經過千餘年的發展,到了仁宗朝終於出現了一批以天下為己任、敢於喊出「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計程車大夫群體。儒家思想在經過長期與佛道兩家的沖突融合後,也在仁宗朝開花結果,孕育出新儒學的碩果。北宋五子周敦頤(1017-1073)、邵雍(1012-1077)、張載(1020-1077)、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以及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1009-1066)、蘇軾、蘇轍(1039-1112)或主要生活在仁宗朝,或成擅長仁宗朝。北宋最著名的文臣、史學家司馬光(1119-1086)和改革家王安石,也是成擅長仁宗朝的名臣。這些思想文化上的碩果,究竟與宋仁宗個人統治有怎樣的關係,是值得我們關註和回答的問題。
中國古代的史書記載以帝王將相為主,普通人的生活極少涉及,因此梁啟超曾批評二十四史不過二十四姓家譜而已。不過,盡管帝王是史書記載的核心,但也主要是治國理政等方面,皇帝個人的日常生活、內心的感情世界,也很少被提及。歷史研究也好,文藝創造也罷,都不應止步於帝王的文治武功,當時人的生活、情感世界,大時代下人的掙紮,也應該是我們努力了解的方面。從這個角度來說,《清平樂》這部仁宗朝「編年史」,是一部與以往不一樣的歷史劇,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看過劇後,大家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北宋仁宗朝或宋代開封城,可以閱讀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朱瑞熙等先生的《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虞雲國先生的《細說宋朝》、鄧小南先生的《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小島毅先生的《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餘蔚先生的《細講中國歷史叢書·宋史》等著作,相信看完之後對宋代會有更多真切的了解。
作者:閆建飛(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
>《清平樂》:一部有「宋代味道」的古裝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