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之城》《陪你一起長大》同期營業背後是這位可鹽可甜的導演

  一個導演的兩部作品正在一線衛視進行「左右互搏」。

  江蘇衛視在播《海洋之城》,湖南衛視在播《陪你一起長大》。這兩部劇都出自陳昆暉之手。有意思的是,這兩部不同公司出品的劇的網路版權都花落芒果TV,在網路播出中進行著同臺打擂。

  作為導演,陳昆暉感受到了一種幸福的煩惱。幸福的是,《海洋之城》結束了長時間的待播狀態,與拍完未久的《陪你一起長大》會師。煩惱的是,這勢必要形成觀眾的分流,而他希望每部劇的觀眾都多多益善。

  實際上,從作品風格來說,這兩部劇是迥然不同的。

  洋架式的《海洋之城》

  《海洋之城》通過郵輪故事折射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遷,故事發生地決定了它必然會有一些夢幻色彩和偶像風格。《陪你一起長大》說的是「幼升小」當中的焦慮和戰勝焦慮的故事,是再接地氣不過的生活劇。

  這不僅體現在敘事和表演中,影像風格上的區別也一目了然。

  陳昆暉剛剛入行時拍了很多都市劇,《海洋之城》對他來說正打手。

  陳昆暉

  第三集中,海洋號載著遊客在法國聖尼斯港口靠岸,大家集體乘大型巴士參觀遊覽。片中出現了一組航拍的鏡頭,山海相映,車遊畫中。既凸顯了聖尼斯的地形地貌,也交待了郵輪出行的獨特遊歷方式。

  還是這一集中,男主人公大副丁凱(張翰 飾)約了女主人公天悅(王麗坤 飾)談心。片中出現了一組晝夜相接的鏡頭,海上風景,船上燈光,如夢似幻。

  可以說,有許許多多的場面,是非親臨現場不能攬獲的。而這些場面,必得經過導演和攝影師的精心設計和攝錄,才能轉化為美的風景。

  《海洋之城》中常用的兩個色系是白和藍。白色是整潔和時尚的象徵。駕駛艙和客房均是牆白如雪。船上的男性工作人員,著深色制服時較多,意味著挺拔和秩序。而女性角色,淺色系衣服較多,體現著時尚之美。天悅的服裝輕靈活潑親民,陳安妮(張雅玫 飾)的服裝颯爽職業,來去一陣風。

  藍色是闊大和浪漫的象徵。船行海上,海天一色盡是藍。而巨無霸的海洋號郵輪的船身也是藍的,佩掛一側的救生艇則是黃色的。晚上燈光打開,遊泳池開放,甲板上亦是藍色的天下。無數流浪中的浪漫故事,在這裡上演。

  實際上,對色調的運用和靜態畫面的捕捉,並不是影像技術上要求最高的部分。海上救險的動作場面才是。

  全劇的開篇第一場戲是舵手反恐演習,第一組鏡頭是:大海茫茫,浪沖巨艦,海盜登船,人影憧憧,一下就把緊張感拉起來了。

  第二集裡貨輪遇風暴傾覆,郵輪上派出小分隊前往救人,這是重頭戲。空中有直升機,水面有救生艇,水下有被困的人,空間分了三層。

  雨在落,浪在湧,人在喊,現場好不煎急。被困者與救生艇有幾何關係,救生艇和直升機有幾何關係,直升機和郵輪也有幾何關係…這些都需要清晰拍出來。

  這場戲顯然是CG特效和實景拍攝相結合完成的。波浪翻湧的場面,應該是遊泳池裡造浪機的貢獻。而近景後面的浩瀚大海,應該是電腦特效的成果。人還要在場景裡做救助動作,潛水靠近被困者,這其實已經接近災難大片的拍攝難度。

  當然,郵輪業最忌諱「海難」的字眼,所以只能拍救生艇離開母體救人的場面。陳昆暉和他的團隊硬是拍到了各個視角的鏡頭,甚至還穿插了一段發生在想像中的黑白溺水畫面。作為一部電視劇來說,這樣的完成度體現出了創作者的誠意。

  在陳昆暉的理念裡,拍攝強情節並不難,難的是拍攝細微情緒。在第二集裡,眾多乘客聚集在甲板上,因為臨時遇風暴而更改航線,與郵輪方展開對峙。

  鏡頭在現場實錄和監視畫面之間來回切換,甲板上躁動的人群和控制臺上焦急的管理層形成了隔空互動。眾多旅客一一陳述自己不同意改道的理由,鏡頭忙而不亂,資訊層層遞進。

  旅行社領隊天悅情急之下一聲尖銳的長嘯,喝斷了人群的嘈雜。大家安靜下來。這裡用了一個仰拍的鏡頭,特殊的畫面配怪異的聲音,效果以一當十。

  《海洋之城》從啟動到播出,歷7年時間。從采風到置景到實拍的準備工作是異常充分的。陳昆暉全程參與,不僅在劇本創作中提供意見,更在視聽語言方面動腦筋,下苦功,盡了最大努力。事實上,這些鏡頭之外的功夫體現為別致生動的音畫後,觀眾看得見,聽得到。

  土味兒的《陪你一起長大》

  與《海洋之城》的乾淨整潔相區別,《陪你一起長大》中暖色多,亂色多,前景中的遮擋多,背景中的雜物多。這與劇中人的心境是相對應的。

  《陪你》中圍繞著「幼升小」的全民難題,至少組成了四個戰隊:富豪家庭一組,中產家庭兩組,低收入家庭一組。不管分在哪組,共同的心態是焦慮。焦慮就是想贏怕輸,食不甘味,爭先恐後,進退失度。

  第一集裡,公告牌前人頭攢動,教育部門的一紙文告卷起千層浪。因為學區內孩子過多,能夠升入優質的夏陽路小學的名額作了限制,規定了戶口遷來的有效日期。被劃在線外的家長們一下就炸了,矛盾沖突由此展開。

  這場戲,拍的就是一個「亂」字。場景亂,人群亂,七嘴八舌還是亂,前景背景都是亂。這個亂字,一定是有設計的,它再貼切不過地觀照了家長們的心情。

  隨後,鏡頭深入四個家庭的肌理。每對夫妻的相處都是不同的,而各家的裝修也見出階層之別。超市工人沈曉燕(陶昕然 飾)家簡陋逼仄,富豪顧家偉(李宗翰 飾)家則是奢靡風,兩位高知奚彬(李光潔 飾)和蘇醒(劉濤 飾)家則有大書櫃,何景華(胡可 飾)家專門有一間網紅直播房。

  母親們大多偏「虎媽」型,都有一顆督促孩子長進的心。父親大多是「貓爸」型,要麼是大松心,要麼崇尚素質教育,當然霸道總裁顧家偉例外。

  在陳昆暉的鏡頭裡,這些各懷心事的家長們像政治家一樣連橫合縱,像軍事家一樣三十六計,像長跑員一樣耐力十足,像戰鬥員一樣勇往直前。

  在這部戲的拍攝中,陳昆暉牢牢地把定了「不炫技」的原則。他在《媳婦的美好時代》的拍攝中學會了完整捕捉演員表演的技能,在《在遠方》的拍攝中學會了引煙火氣入鏡的手法。如今,他把這些經驗和技巧全部運用到《陪你》的拍攝中。

  看劇時,觀眾感覺不到導演的調度和鏡頭的擺放,就是一幅幅流動的生活在眼前掠過。應該說,這樣的運鏡,與生活劇的需求是高度契合的。

  職業道路上的三次轉折

  陳昆暉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的臺灣。他並非學院派出身,年輕時機緣巧合從事了攝影工作。最開始拍偶像劇,畫面唯美是最主要的。後來嘗試不同題材和類型,紮實了基本功。

  當時,他被同行戲稱為「白手套」。因為在摸攝影機之前,陳昆暉必是清潔、戴白手套、開工的程序。幾十年如一日。

  90年代後期,臺灣的影視劇熱衷於灑狗血。陳昆暉越來越不滿足,隨孫樹培導演來到大陸,掌機《還珠格格》第二部。後來,他結識了張國立,參與拍攝《康熙微服私訪記》和《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逐漸在內地站穩腳跟。

  張國立團隊的專業性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有一次,他跟張國立還在研究布景,說可能需要搭一個5米高臺,商討還沒結束,那邊就已經搭好了。

  作為攝影指導,陳昆暉與陳國星導演合作了《大工匠》。面對這樣一個工人題材的戲,陳昆暉搞起了影像革新。高滿堂編劇的《大工匠》,講的是五十年代的中國故事,那時受前蘇聯的影響很大,他就和導演商量把影像拍得洋氣一些。當時對這個方案有爭議,但播出以後效果很好。

  後來,導演劉江拍《媳婦的美好時代》,上來就問陳昆暉,「你能不能拍現代戲?」當時臺灣來的攝影師大都擅長拍攝古裝劇,很少拍內地的生活劇。陳昆暉已有十年以上的內地生活經驗,實拍幾天後就得到了劉江的認可。

  劉江希望捕捉到所有精彩的面部表情,焦點不能虛,鏡頭不能穿幫。在不斷磨合中,陳昆暉在不打擾演員表演,不干擾導演調度的情況下,做到了這一點。

  一方面是攝影技能日漸純熟,另一方面是希望對作品有更大的把控力。於是,在《亂世三義》《咱們結婚吧》《咱們相愛吧》等大劇中,陳昆暉在劉江的劇組中承擔起分組導演的責任。

  與此同時,他和張國立聯合執導了《愛情最美麗》《半路父子》《愛的追蹤》,漸漸學會掌控劇組。隨後,他成立工作室,走上了獨立執導的路線。

  近年來,陳昆暉先後執導了《海洋之城》《在遠方》《陪你一起長大》,每部都登上了一線衛視。作為導演,他強調理解編劇意圖是首要任務。同時,他有著觀察生活的習慣,對中國過去20年的發展流變了如指掌。這使他每每在拍攝中有加分之舉。

  拍攝生活劇時,陳昆暉盡量剔除「自我表達」。他希望根據每場戲的需要,根據演員的不同表演方式去創作,而不是把所謂的個人風格放在前面。

  新一代觀眾對顏值有所執念,陳昆暉也有不同想法:「如果為了迎合市場的口味,那我只需要把男女演員拍漂亮,粉飾成洋娃娃,變成童話故事裡的人。但恰恰生活的質感和細膩的情感是最難拍的。」

  眼下,他「洋架式」的郵輪職場劇和「土味兒」的教育話題劇同時接受觀眾查驗,並且在收視和評議中取得不錯的成就。陳昆暉很受鼓舞,他期待著遇到更多的好劇本和好公司,為觀眾奉獻更多的好作品。

  【文/李星文】

>《海洋之城》《陪你一起長大》同期營業背後是這位可鹽可甜的導演

蔡徐坤捆綁?王俊凱事件?馬嘉祺後續?李誕感情?劉浩存路人緣?

尋夢園

過來人的勸誡:遇到如此待你的男人,再愛也不能嫁

尋夢園

推薦五部即將上映的電視劇,《斛珠夫人》有望成為爆款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