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的《名偵探柯南》,始終還是逃不掉口碑的沒落

  撰文作者:HYH

  對於柯南劇場版評分的兩個高峰。一個是M1-M7,尤其是M6《貝克街的亡靈》在三大平臺上都創下柯南系列最高分,堪稱神作。M7《迷宮的十字路口》之後所有的劇場版評分和前七部均不在一個量級。另一個高峰是M13、M14(事實上我個人挺喜歡M15,私以為M15也應該在口碑小高峰之列),這兩部在某瓣和IMDb上都重新沖上7分線。

  那麼不論是總體評分走低、還是兩次小高峰的出現,其緣由安在?

  不可否認,影片質量是根本的要素。但對於這樣一個持續20多年年的IP來說,我想說的第一點,是新鮮感。

  我們觀察很多綜藝節目會發現,第一季總是口碑最好的那一季。《我是歌手》《奇葩說》等等都「在劫難逃」。其實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它們的質量變差了,而是觀眾對它們的新鮮感消失了。我舉出的這兩檔節目,都是非常明顯的第三季陣容登頂。《我歌》第三季有韓紅孫楠李健鄭淳元;《奇葩說》第三季有黃執中胡漸彪還有崛起的薑思達。事實上這兩個「第三季」,不僅在選手錶現上十分優秀,節目本身的制作水平也因為前兩季的積累有十分的長進,但它們的評分都和第一季差得遠。說到底是觀眾已經失去了那種「一鳴驚人」的新鮮感。

  柯南劇場版其實也一樣。如果說前幾部尚且能通過作案手法、出場人物、背景設定的不斷翻新來一次次博得好評,那麼越往後的作品,就往往被固化的模式掣肘。在影片元素上,M1要拆商場,刺激;M2拆水族館,刺激;M5拆摩天樓,刺激;但再往後一再地出現引爆物、一再地炸掉建築,觀眾會怎麼想呢?M4用了超級鞋子踢暈犯人,厲害;M5用了足球踢碎水晶,厲害;M13用了皮帶彈射大燈,厲害;可是再往後,劇情的高潮部分一再出現足球、超級鞋、皮帶的時候,又會不會給觀眾帶來厭倦?

  更重要的是,柯南劇場版有著「樣板戲」一般的劇情流程:發生案件、尋找犯人、尋找到了疑似犯人、劇情反轉找到真正的犯人、抓住真兇、突遇險境、化險為夷。幾乎所有的劇場版都繞不開這個流程。情節上的諸多細節也類似;比如阿笠博士一開始發明的道具在最後一定會派上用場;比如最後不出意外都要cue新蘭cp…

  影片模式的固化體現在M24,大概便是,當出現東京某國際運動會的時候,我就知道它要被拆了;而那一輛神秘的高速列車,我就知道它最後一定有大場景;事情看起來圓滿解決,但柯南還沒用足球,我就知道,嗯,還沒完。

  觀影體驗到了如此地步,評價自然不會好。

  因此,柯南口碑的降低並不全然意味著質量的下降。只是固定的模式越來越無法給我們以新鮮。M13和M14之所以能夠迎來小高峰,也是像在開頭說的,它們揭開了柯南動作化、商業化的序幕,再度給了觀眾新異的刺激。然而這種刺激也很快退潮了。

  當然,柯南的質量下降也是事實。M13之後的大片化,一味追求案件和場面的重大,一味注重動作戲的精彩。從拆火車、拆水庫、拆飛機到拆東京奧運會,比如說那部M22《零的執行人》中可能覺得連引爆物都有點low,就直接動用衛星對地面進行太空打擊。動作戲就更不用說了,小蘭、安室透都曾上陣徒手搏鬥,柯南的滑板solo必不可少。近幾部還有不遜色《玩命關頭》的車戰…然而在求陣仗、求華麗的背後,是推理線、情感線的弱化。犯人的作案動機讓人一臉懵,也基本沒有了精巧的作案手法,人物之間的情感更是尷尬。再比如M22裡面安室透的那一句:「我的戀人是整個國家」

  所以,柯南口碑的沒落,首先來源於新鮮感必然性的退散,劇情的粗糙化更是雪上加霜。

  然而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柯南票房的一路走高,這成為了近來幾部劇場版自我宣傳的噱頭。每每看到這些票房宣傳我都不禁哂笑,這哪裡能夠成為質量的標榜?大概只能用來證明一下經濟發展、社會消費水平上升吧。

  當然還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曾經少兒頻道前的那一批孩子長大了,他們成年、有了消費能力和欲望、柯南對他們而言成了一種必須買單的情懷。

  然而,這種情懷還能消費多久?這種「人口紅利」能持續多久?柯南這樣一個IP的劇場版呈現還能夠火熱多久?大概都不敢仔細考慮。

  不過我每年還是會看的吧。坐在電影院裡,看到阿笠博士講著二十年不改的謎語,柯南在大人們面前還是要故作可愛裝娃娃腔,毛利小五郎一如既往地嫌棄妃英理做的飯,依舊會被這些梗戳中笑點;看完正片依舊會暗搓搓地期待下一部的制作決定。柯南的劇集我現在看得很少,與柯南從原來的一周一會,到一月一會、半年一會、甚至一年一會。然而這兩個字還是會讓我不由自主地激動。

  所以責之切,還是因為愛之深吧,唉,也許這就是該死的情懷。

>20多年的《名偵探柯南》,始終還是逃不掉口碑的沒落

銀魂最新劇場版來了,又稱是完結篇,官方的套路你還會信嗎?

尋夢園

安排9部看了就停不下來的動漫

尋夢園

《SSSS古利特》新作品要來了,這次能否復制上一部的奇跡呢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