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魷魚遊戲》的爆紅和年輕人的吶喊

  

  張豐

  Netflix原創韓劇《魷魚遊戲》,引發了全球範圍的討論。這部講述韓國故事的劇集,在韓國曾長期因為「不切實際」沒人投資拍攝,現在卻可能成為網飛有史以來最火的劇集。

  《魷魚遊戲》海報

  《魷魚遊戲》的劇情,有著鮮明的美劇特色。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456名玩家收到神秘邀請,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島上,參加一場生存遊戲。如果贏得六輪遊戲的勝利,勝利者可以獲得456億韓元(約3900萬美元)獎金,而失敗者,將付出生命的代價。

  劇集的邏輯建立在「極端情景」上。所有的角色,都是邊緣人:失業的,還不起房貸的,有犯罪前科的……幾乎每個人,都是現實生活的失敗者、絕望者。玩這個致命遊戲,是他們翻身的唯一機會。

  男主角成奇勛更是一個典型。作為一個中年人,日子過得一塌糊塗:他沒能力給女兒買生日禮物,無法支付母親的醫療費,欠了一屁股債,連妻子也離開了他。從各方面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中年loser。

  《魷魚遊戲》最初的劇本,成型於2008年。那一年,韓國受到金融危機的重創,很多人的生活變得困難。此後,主創人員幾經修改,讓劇本更加完善,更接近現實。播出的版本,甚至有疫情的元素出現。

  如果說劇本創作者最初是想「影射」韓國現實的話,過去十幾年,劇本中反映的那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反而更加嚴重也更加清晰。觀眾發現,那並不是虛構,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魷魚遊戲》劇照

  就這樣,這部劇原本的構思,是像當年的日本電影《大逃殺》那樣,利用遊戲和暴力因素,來實現娛樂的目的,最終卻成為一部現實主義力作:觀眾發現,不僅每個人都可能淪落成劇中那些命運悲慘的邊緣人,甚至已經在那些人中,發現了自己的影子。很多人感嘆:如果現實中真有這種遊戲,不知有多少人會參加。

  這部劇影響力超過韓國和美國,受到全球觀眾的歡迎,說明它的故事有著很強的「普適性」:房價越來也高,年輕人想通過自己努力在大城市買房越來越不太可能;在首爾,普通人想通過誠實勞力改變命運,過上體面的生活已經非常困難——其實這樣的現象,又何嘗隻在首爾呢?

  《魷魚遊戲》的導演兼編劇黃東赫,把這部劇解讀為「當代資本主義故事」「為了活命要去比賽」。韓國社會確實有著非一般的殘酷性,困擾中國家長的孩子補習問題,早就是韓國的大問題;「島國地緣」帶來的危機感與競爭意識,讓韓國社會充斥著一種額外的緊張感。

  但是,拋開這些獨特的「韓國性」,也能發現,這部劇所講的故事,其實也是每個發達經濟體都面臨的問題:明明經濟已經高度發達,但由於貧富差距懸殊,大多數人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卻是疲憊、失落,甚至絕望。

  例如在日本,年輕人的貧困和女性貧困,也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政府為了刺激經濟,允許「非正式用工」,最終又加重了貧富分化,讓更多年輕人看不到希望,一些人只好做「啃老族」或「食草族」。年輕人的「不思長進」,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

  最終,要麼死(安靜等死,或者沒有希望地混日子),要麼像劇中那樣,去贏得456億韓元,就成為很多人深夜的秘密幻想。這個故事有著雙重隱喻,一方面,「失敗了就是死」,是大部分人的心理處境;另一方面,得到大獎,鹹魚翻身從此過上幸福生活,這又是一種職場人士所能幻想的「最終解決方案」。

  換成中文脈絡,這兩種境遇,分別對應「躺平」和「財務自由」。前者是徹底的放棄(在遊戲中掛掉),後者是最終的期盼。這兩種極端的狀態,在骨子裡又是一致的。很多人的想像無非是,一旦財務自由,就再也不工作,實現另一種「躺平」。

  年輕人「躺平」,或者躺著看《魷魚遊戲》,其實也是一種無聲的表達:正視真正的問題吧,那不只是電視劇!

  設計 王璐瑤

  責任編輯:甘瓊芳

  校對:丁曉

>夜讀|《魷魚遊戲》的爆紅和年輕人的吶喊

Gamingbolt盤點15款有著令人驚嘆戰鬥的遊戲(上)

尋夢園

國產遊戲《大多數》秋季發售:體驗中國底層打工人生活

尋夢園

核聚變2021廣州站正式落幕:新遊戲琳瑯滿目,ROG燃動全場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