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魷魚遊戲帶來1000億,奈飛找到了爆款公式

  文 | DataENT數娛,作者|鐘小寶,運營|沛然,設計|冬雪

  《魷魚遊戲》,真的火了。

  10月13日,Netflix宣布《魷魚遊戲》成為其史上開播觀看量最高的劇集,這也是第一部開播觀看量破億的網飛劇集。

  9月17日,Netflix的網劇《魷魚遊戲》在全球上線,便開始刷新各種數據。

  已經延續兩周登頂Netflix全球熱度榜冠軍。單獨看地區,只有在丹麥地區沒有登頂。不到一個月全球觀看人數超1.1億,按照Netflix全球2.09億會員數來算,這意味著在這28天裡,已經有超一半的會員看了《魷魚遊戲》。

  圖源:Netflix官網

  椪糖遊戲成為Tik Tok上最熱門的挑戰遊戲,在抖音上帶劇名的短視訊總播放量破了30億,在中國微博的話題閱讀量近20億。

  木頭人、摳糖餅、玻璃橋、打彈珠、拔河……這些童年回憶伴隨著《魷魚遊戲》,從韓國走向世界,同款糖餅銷量增長了78倍,遊戲道具、同款服裝一度賣到脫銷。

  圖源:Netflix Shop 官網

  如今在社交場,有種不看《魷魚遊戲》就out的錯覺,但相信直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和數娛君一樣懵:《魷魚遊戲》怎麼就火了?

01《魷魚遊戲》是怎麼火的?

  《魷魚遊戲》的劇情大概大家都有所耳聞,簡單來說就仨字——大逃殺。就是將456個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的人聚在一塊,美其名曰一起玩遊戲,贏了拿走456億韓元(約2.5億人民幣)獎金,輸了當場失去生命。

  圖源:《魷魚遊戲》

  看似老套的劇情,不妨礙它的走紅,連劇中主演的粉絲量都能在10天內瘋漲幾百倍,女主演鄭浩妍的粉絲從最初的40萬一路飆升至1700萬,成為韓國女演員中在ins的最高粉絲量擁有者,可以說是「世界頂流」了。

  《魷魚遊戲》的火爆,其實是有跡可循的。

  從總體數據來看,《魷魚遊戲》的熱度從開播就不斷攀升,李政宰、孔劉、李秉憲三人的匯聚,自帶熱度,搜索量基本高於全網平均值。在9月18日有明顯的上升,在9月27日達到峰值。

  9月18日,也就是劇集上線第二天。作為網飛劇,時差和資源的限制,中國國內的用戶往往是第二天才開始逐步接收到新劇開播的訊息,不得不說,這樣的數據,算是個好的開頭。隨著劇情的層層推進,國內的網友開始剪輯劇情片段在社交平臺傳播,《魷魚遊戲》開始被更多人知道。

  結合雲合數據的熱搜統計來看,第一次登上微博總榜熱搜在9月22日,上了一次熱搜後,並沒有停下熱搜腳步,反而跑得更快了。在9月28日,直接圍繞《魷魚遊戲》產生的熱搜達到5條,內容包括劇情向的#魷魚遊戲的伏筆有多絕#,也有制作相幹的#魷魚遊戲第二季暫時無法拍攝#,以及衍生本土化的話題#假如魷魚遊戲椏糖在中國#等,截止10月11日,熱搜總榜和娛樂榜共計熱搜48次,平均每天上榜1.7次。

  圖源:雲合數據

  熱度不僅在微博,抖音和頭條上也多次出現該劇的熱搜,次數分別是26次和6次。

  還得益於國慶假期,網友終於賦閒在家,有更多的時間刷劇,可以看到在10月1日對該劇的搜索量有明顯的上升,國慶期間也一直保持穩定熱度,其他平臺亦是如此。

  除卻熱榜,真正促使《魷魚遊戲》大範圍傳播的,是私域流量裡的刷屏和交口稱讚的口碑。在國外的影評網站爛番茄上,《魷魚遊戲》爛番茄新鮮度一度達到100%。

  在國內的豆瓣上,《魷魚遊戲》開分8.1,目前維持在7.7分左右,給出4星以上好評的網友占比68.6%,縱覽8餘條豆瓣短評以及小組話題,可以發現,《魷魚遊戲》能被大家青睞,關鍵字是「爽」,給出好評的在說戲劇性沖突性十足,劇情流暢一口氣看完足夠刺激,而相對來說差評的關註點也與好評相一致,認為劇情後半段不夠爽,人設過於臉譜化。

  基於劇情設定而出圈的《魷魚遊戲》,它的成功離不開背後Netflix的助推,正如很多網友所言,「是Netflix拯救了病態的韓國電視劇」。根植於美國市場的Netflix,如今放眼全球化,似乎也掌握了爆款密碼。

Netflix的爆款密碼是什麼?

  觀眾喜歡《魷魚遊戲》的爽,但爆火不僅在於感官刺激,獵奇的題材以及趕時髦的遊戲設定以及時代背景因素也不可能忽視。

  此前學者哈特萊和約翰·費斯克都曾有類似觀點,稱觀眾在看電視時,觀看、討論和傳播的,其實不是電視劇本身,而是自己生出的「快感」和構建的「意義」。

  單說《魷魚遊戲》,主角依然一路開掛,所向披靡。主角深陷的大逃殺,正是將當下年輕人之間流行的密室遊戲和劇本殺合二為一,同時嵌入兒時遊戲的反轉套路,令人耳目一新。簡單易懂的遊戲規則,也更能吸引更大範圍的觀眾,諸多懸疑劇沒能火到三四線城市,直接原因無非是觀劇門檻過高。

  圖源:《魷魚遊戲》

  此外《魷魚遊戲》只有9集,基本每集一次遊戲逃殺。短小精悍一直是Netflix的吸精之處,以最短的時間匯聚最強的聲量,加上全球同步上線,只要頭3集劇情比較精彩,第二天便會出現席卷評論,席卷熱搜,乃至席卷全球的現象。

  「Netflix出品,席卷全球」這一現象,最早要追溯到14年前。

  2007年,Netflix這家用信封郵寄DVD的美國公司,搭乘著大數據的東風,正式推出流媒體業務,耗時5年,在2013年亮出《紙牌屋》這張王牌,繼而在全球範圍內走紅。後續它逐漸拓展非英語地區,比如歐洲、亞洲,在2017年西班牙語劇集《紙鈔屋》一上線,便很快成為當年Netflix上最受歡迎的非英語劇,到了第四季,開播的全網熱度就已經超越王者劇集《權力的遊戲》《陰屍路》等,登頂榜首。

  非要用一個詞概括Netflix的劇集,「內容為王」四個字雖然old school,但卻最恰當。正如大家討論Netflix的時候,「內容」是繞不開的關鍵字。Netflix聯合CEO Ted Sarandos曾明確表示:「我們需要脫離第三方內容制作方,建立自己的內容制作鏈條和關係。」

  要堅持講好故事,更要因地制宜地去講好故事,Netflix做的爆款,統統都是在本土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化。

  可以看到,在每個地區的高分劇集中,都盡可能地引入了當地觀眾最喜歡的題材內容,將具備本土特色文化的內容制作出來反哺當地受眾,進而輸出全球市場。比如日本的恐怖元素以及愛談及的人性話題,韓國的網飛劇則更多聚焦喪屍+政權主題,泰國的靈異奇幻元素不能少,台灣的則是必須保留懸疑要素等。

  除了本土化劇集,Netflix在素有「動漫王國」之稱的日本裡,會更重視動漫的上線推出。它主動吸收日本的動漫資源,改編老牌黑暗系漫畫《惡魔人:哭泣之子》《B:The Beginning》《A.I.C.O. Incarnation》等,奠定了地位。它還與日本的動畫公司採取了一攬子業務合作的形式,條件是在數年裡為Netflix制作多部作品。此外還有原創日本動畫片和漫改真人劇集的推出,這不僅發揮出了日本二次元文化的優勢,也幫助了Netflix在日本地區吸引了更多觀眾,與迪士尼的合家歡形成了明顯差異化。

  Netflix出海,有著強烈的商業驅動。在龐雜的經濟環境和競爭日趨激烈的流媒體市場,Netflix能夠縱橫馳騁靠的是內容的初心。本土化爆款劇集的成功孵化,是一個三贏局面——

  對Netflix的美國本土觀眾而言,海外的風俗故事、人文歷史能夠保證新鮮感;對於當地受眾而言,熟悉的題材內容能夠做到第一眼真香;而對於Netflix本身,和其他地區王牌團隊合作,拓展了創作視野,吸收了精品團隊,而豐富的故事類型、風格和題材,增加了全球範圍內用戶的選擇。

憑什麼是Netflix找到爆款?

  爆款制造機的練就不是一舉成功,彎路自然沒少走。但正如魯迅所言,世間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Netflix的彎路走多了,自然經驗也就變多,距離爆款也就越近了。

  善於分析,是Netflix致勝的第一法寶。

  爆款美劇《紙牌屋》的誕生,不是偶然。Netflix在該劇播出之前就通過數據分析發現,1990年版的英劇《紙牌屋》長盛不衰,觀眾偏愛大衛·芬奇 的導演風格,認可凱文·斯派西的演技。基於這些數據,Netflix大膽整合以上三元素,並砸下重金買下版權拍攝。

  事實也證明了,細致的數據分析後,《紙牌屋》在播出當季就為Netflix帶來300萬新增會員、同比增長18%的收入,並成為首部艾美獎提名的網路劇。這些成就奠定了Netflix引領美國電視行業重構的地位,成為流媒體的成功樣本。

  圖源:網路(凱文-史派西恭喜《紙牌屋》制作團隊獲艾美獎提名)

  肯花錢,是Netflix的第二法寶。Netflix以資金直擊內容,它的管理層曾直言他們願意在一個很好的劇本上花費最高2000萬美金一集,實際上也如此。以《魷魚遊戲》為例,該劇總投資達200億韓元(約人民幣1.1億元),單集投入高達1200萬人民幣,而國內的86集的《軍師聯盟》,拍了十個月,投資4億已經不算少了,集均不到《魷魚遊戲》的一半,為465萬人民幣。

  Netflix近年來以每年高達幾十億美元的巨量資金,在原創內容制作方面持續發力,除了簽約金牌制作人、導演團隊,網羅盛產精品的創作團隊外,還積極拓展自己的影視制作大本營,在全球多地成立制作中心,使得更多高質量的「Netflix制作」節目湧入市場。

  花錢還不夠,Netflix更重要的是敢於嘗試,不斷變更工作模式。

  美國出身的Netflix不可能在去到其他地區後能夠立刻入鄉隨俗,比如Netflix第一部原創的日劇《內衣白領風雲》,收視相當低迷,不外乎是深入骨髓的美劇感與日式勵志雞湯格格不入。2017年Netflix的第一部自制韓劇《我唯一的情歌》在播出後也慘遭滑鐵盧,直到2年後《王國》的出現,才讓Netflix在韓劇市場有了一席之地。拍攝《王國》時,Netflix選擇了與本土成熟團隊去合作,花錢撬動韓國專家團隊去保駕護航,強強聯合的大型試驗下,才有了收視口碑雙贏。

  在台灣地區也是如此,剛進入臺灣地區時,Netflix制作的三部劇集《罪夢者》《極道千金》《彼岸之嫁》均回饋一般,而到了《誰是被害者》時,從買下小說版權、劇集開發拍攝、後期剪輯等步驟,Netflix均沒有干預,這才收獲了市場,真正克服了水土不服的問題。

  如今談起Netflix,很多人會討論它的困境、未來的盈利模式以及內容為王的限制性。未雨綢繆之際,不妨先看看它的財報。

  根據Netflix第二季度財報,截至今年6月30日,奈飛實現營收73.42億美元,淨利潤13.53億美元。來自於亞太地區的營收為7.99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5.69億美元。

  圖源:Netflix財報

  財報數字好看,股價也如此。從2014年只有5塊多美元,到如今的632美元,足足翻了一百多倍。在《魷魚遊戲》播出後,Netflix的市值增加了約19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37億元),這足以證明,Netflix走內容這條門路,走對了。

  無論時代如何變,受眾最敬重的永遠是有品質的原創內容,知乎、網易雲課堂等付費知識平臺方興未艾,紀錄片《河西走廊》《人間世》持續被關註,《朗讀者》 《脫口秀大會》等原創輸出節目受追捧……只要能給受眾提供有價值的內容,無謂陽春白雪還是下裡巴人。

  「內容為王」不單單是指生產內容方認為這個內容是王牌,而是進入市場後,被受眾接受,才是實現內容的價值。在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只有把握住了內容,才能在如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裡。

  Netflix打造的下一個爆款,正在來的路上了吧。

>一個魷魚遊戲帶來1000億,奈飛找到了爆款公式

軒轅劍龍舞雲山 仙劍奇俠傳三聯動開啟!雙劍聯璧,再續少時感動

尋夢園

遊戲測評 全新改版 仙境傳說——

尋夢園

9大玩不膩的單機遊戲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