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健康支撐體系要如何健全?中國老年醫學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革命軍總醫院第二醫學中心教授何耀,就我國老年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以及對我國未來實施健康老齡化的相幹政策建議接受了南方都市報記者的採訪。
何耀。資料圖
健康老齡化已成為全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公共衛生策略。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eing)是指持續性地發展和維護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的能力和功能,具體目標是:絕大多數老年人是健康老年人,重點是壽命質量而非簡單滿足壽命的長度。公共衛生策略在實現健康老齡化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指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衛生政策應面向老齡人口的特殊健康需求、建立長期照護的社會支撐體系、創造關愛老年人的友善世界、提高老年人群健康指標的監測評價和認知水平。
未來五年要顯著提高健康預期壽命,中國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
10月13日,在重陽節來臨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老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並切實做好老齡工作,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加大制度創新、政策供給、財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老齡工作體系,強化基層力量配備,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強調要大力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落實好老年優待政策,維護好老年人合法權益,發揮好老年人積極作用,讓老年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10月14日,全國老齡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強調,要切實加強老年健康服務,強化老年人健康管理,提升老年醫療服務能力,發展社區和居家醫養結合服務,完善醫療保險等制度。要深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將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構建「預防、治療、照護」三位一體的老年健康服務模式,優化城鄉養老服務供給,加強為老服務專業人才培養,推進老年友好型社會建設,不斷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0月13日,在上海市徐匯區康健街道的「長者運動健康之家」,老人們體驗「全身垂直律動沙發」。 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重點是生命的質量而非簡單延長壽命
建立老年人群的健康監測體系
南都:從公共衛生視角看,老齡化給中國的人群健康帶來了哪些風險?
何耀:老齡化會帶來一系列公共健康方面的問題,我國老年人的主要健康問題有三個方面:一是多種慢性疾病高發,而且不少老人是多病共患;二是失能和殘疾;三是失智和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礙。而家庭養老模式的變化、城鄉衛生服務資源的不屈衡和對老年人的醫療保障及服務能力的不足等等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潛在風險和巨大挑戰。
健康老齡化是指持續性地發展和維護老年人健康生活所需的能力和功能,重點是生命的質量而非簡單延長生命的長度。健康老齡化已成為全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公共衛生策略。
相幹專家曾做過測算,退休老人所占的衛生費用支出是在職人員的4倍多。如果不推進實現健康老齡化,未來消耗的醫療費用和社會資源將會大幅增加,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日益沉重的負擔。
南都:健康老齡化實際上是強調預防為主的策略?
何耀:健康老齡化的具體內容包括:促進老年人盡可能獨立生活在社區,使生活在醫院或護理院的老人數量保持最少、護理的時間最短;提供最好的適老環境和服務,使老年人能生活自理、積極樂觀和獲得較高的生活質量;預防老年疾病、盡早發現和治療老年病;減輕老年人因殘疾和疾病所受痛苦,縮短臨終依賴期,對生命最後階段提供系統的醫療和社會支持。
通俗的說法就是「活得長、活得好、走得快」。就像腫瘤防控要重視預防和早期干預一樣,健康老齡化也不能把重點和資源放到後端疾病救治的環節上,否則衛生投入的收益不成正比。
南都:有專家談到,老年預防醫學是目前我國老年醫學體系的一個弱點。
何耀:確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我國的疾病監測報告系統以及大型的流行病學調查大部分還是關註60歲之前的勞力力人群。60歲以上或者80歲以上高齡人口的流行病學調查基礎數據,包括主要慢性病的患病情況、死亡構成以及失能失智等相幹數據還是較缺乏的。國家已經資助了一些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主要慢病的調查,但是都缺乏70歲及以上各年齡段老年人群的基礎數據。
因此,建議盡快建立有全國代表性的老年人群的健康監測和評估體系。如果我們可以建立好這樣的監測體系和人群隊列,就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老年人群疾病譜、死亡譜和主要健康影響因素的構成,這實際上是摸清家底,為衛生資源的分配和重點疾病的防治策略制定提供依據。
南都:為什麼此前沒能對這部分的研究給予足夠的投入?
何耀: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們在經濟發展初期會更關註勞力力人口的健康;另一方面也有經費及技術方面的原因。退休的老年人大多生活在社區,社區基層在之前缺乏相幹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必要的老年健康服務能力。現在,我們有這樣的條件了。2019年通過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中就有專門的一條——「國家發展老年人保健事業。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將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常見病預防等納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這也為我們做老年人群的流行病學研究和老年健康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未來,無論是政府公共資金分配,還是技術和科研人員的意識,都會更關註老年人群的流行病學及公共衛生研究。
10月14日,在長沙市天心區金盆嶺街道赤嶺路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醫務人員為老年人測血尿酸。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醫改要為老齡化做好準備
醫療服務體系面臨3大任務
南都:除了加強研究,老年健康預防為主策略要怎麼落實?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何耀:國家會有相應規劃和制度安排,但是我也想強調,首先還是要提高老年人自身主動健康的意識。過去,大家把衰老看成是一種病,用一種病的心態來看待衰老,是比較消極和被動的。我們應該正確看待衰老,它是一個人全生命周期中的一段自然過程, 我們應客觀從容應對,實際上,我們應追求「老而不衰」,老年人在生活自理和日常活動功能正常的前提下,依然可以充滿活力,積極主動承擔很多社會角色,充分發揮和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另外,老年人應該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保持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已經患有的慢性疾病要持「與病與癌長期共存」的心態,學會干預和控制的方法,只要能夠把這些基礎性疾病控制在可控範圍,就可以保持自主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做一個身心健康的老人。建議國家組織開展全國老年人口的健康素養調查,先摸清底數,再研究如何通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來提高老年人口的健康素養和自我主動健康的水平。
南都: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以及醫改如何為老齡化做好準備?
何耀:我覺得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醫改要著力解決。
第一,是老年醫學和老年醫學科自身的發展和建設,目前我國老年衛生服務及老年保健相幹機構的數量和質量與我國老齡化的進程極不相稱。「十三五」時期,國家衛生健康委已要求有條件的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要開設老年醫學科。這是因為過去老年人分散在各個專科看病,常常是顧此失彼或重復用藥,但老年人的多病共患是非常普遍的情況,實際上人是一個綜合體,評估及治療上需要綜合考慮和處置,老年科醫生應該具備老年醫學的知識背景和全科醫生的診療技能。而我國目前這支隊伍的缺口非常大。「十四五」期間,全國應開設更多的老年病專科醫院,相幹機構應培養更多的老年醫學專科醫護人員,為老年人群提供這樣的服務。
第二,要解決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問題。如上所述,我國目前機構和從業人員提供老年健康服務的能力很難支撐我國快速老齡化的巨大市場需求,國家應該在政策、投入和機制等方面,加快建設高質量的老年醫學科,加快培養老年醫學專科醫生,老年醫學科未來也要像其他醫學專科一樣受到業界和公眾的認可和尊重,才可能發展得更成熟,這支隊伍的從業意願和服務水平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
第三,要解決各類特殊老年人的照護問題。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照護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負擔,失能失智老人的照護既是醫護難題,也是社會難題,是影響和制約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個較大瓶頸。這背後實際上也是醫養結合的問題,不可能讓所有的老年人都住到醫院或相幹養老機構去,怎麼能讓老年人在社區獲得便捷經濟的醫養結合服務,諸多機構之間如何合作與聯動,有很多模式可以探索和嘗試。
在日照市嵐山區安東衛街道鳳凰山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社區老人在吃午餐。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來關註健康老齡化
下一步要提高健康預期壽命
南都:這幾年中國在老年健康方面有哪些進步?
何耀:2016年我們課題組在做老年衛生與健康老齡化發展戰略研究時也曾梳理過當時我們國家老年研究機構、老年醫學科、老年專科醫院、護理院、養老院的情況。「十三五」期間,我們國家還是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比如,在機構建設上,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成立了國家老年醫學中心。此外,科技部也在全國組建了6個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布在不同的片區。此外,我國二級及以上綜合性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的數量較「十二五」時期有明顯增長。另外,有一個直觀的數據,老年人的就醫變得更方便。15分鐘從家可以到達最近的醫療機構就醫的居民占比已經提升到了80%以上。
南都:怎麼看待14日召開的高規格的全國老齡工作會議?
何耀: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這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大關切。在這個時間點上強調老齡工作的重要性意義重大。今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需要做一些國家戰略層面的部署和安排,工作隊伍要有任務和目標,人民要有期盼和落地的獲得感。以往健康老齡化還只是衛生健康一個部門的考慮和呼籲,但現在已經上升到政府層面的國家戰略。大健康理念的一個原則是「融健康於萬策」,實際上要動員各個部門各方面的力量來一起關註健康老齡化,破解這個困擾全球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南都:目前中國的健康預期壽命是處在什麼樣的水平上?
何耀:從2015年到2019年底,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從針對各省(區、市)的研究情況看,健康預期壽命普遍比預期壽命要低8-9歲,最大的差了15歲。我們的希望是壽命要長,但是也要活得健康。
人均預期壽命是反映居民總體健康水平的一個指標,我們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未來五年希望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國的健康預期壽命也能得到明顯的提升,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健康老齡化和健康中國。
采寫:南都記者 吳斌 發自北京
>未來五年要顯著提高健康預期壽命,中國如何實施健康老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