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眾星雲集的韓劇《魷魚遊戲》引爆了全球話,題排行登頂了90多個國家,但是這已經不是韓國第一次挑動全球神經了。我們熟悉的《創造營》《青春有你》《跑男》的背後其實都有韓國綜藝的影子。
韓國男團BTS跑到了石油富礦上勁歌熱舞,力邀他們的居然是沙烏地王。去年韓國導演奉俊昊憑借一部《寄生蟲》一次性地捧回了四座奧斯卡的小金人,韓流的大風遍地吹,這個國家憑什麼向全世界瘋狂地進行文化輸出呢?兩個字「缺錢」。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四小龍之一的韓國那是首當其沖,一時間匯率崩潰,銀行關門,股市是一落千丈,財閥接連的倒閉,每天上億的美元流失海外,整個國家距離破產就只剩七天的時間了。
此時一架來自華盛頓的飛機在首爾機場緩緩降落,美國人帶著他們的救援方案來了,但是韓國必須做出讓步。12月3號被迫簽下了屈辱和約的韓國企業界沉痛地宣稱,我們已經完全失去了經濟的自主權,這個冬天對韓國註定是寒冷的。
1998年,在風雨飄搖的青瓦臺前熬過了27年的新任總統緊握拳頭,向電視機前的民眾宣示,他絕不會讓韓國就此倒下。很快,韓國調整賽道,抱住了文化產業這棵賺錢多,消耗少的大樹,提出文化立國。
擺在韓國Z府面前的是一條砸錢養人,組建智囊的自救之路,盡管囊中羞澀,可再窮也不能窮孩子。一聲令下,文化部門預算提升到了40%。有了錢,文化部門很快將培養人才就提上了章程。
各大高校紛紛開設影視遊戲專業,民間也冒出了一批批的培訓機構,對於專業人才不需求更大的三大電視臺,開始打起了自己的制作團隊。韓國三大造星工廠趁勢崛起,人員準備到位,下一步就輪到智囊團登場了。
國家層面的戰略政策,隻靠個人單打獨鬥,那可是成不了大業。2001年,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成立,作為韓流輸出的幕後軍師,它在三大洲設立了八個代表處來進行攻城略地。光在中國呢,就有兩處,一處在北京,一個在深圳。
當年浪漫滿屋裡的小眼睛Rain在北京工體的萬人演唱會的門票被一搶而空,這背後是離不開振興院的幫忙。在他的帶領下,沖擊世界的韓流被一點點地勾出了雛形。
世紀初的中韓關係是如沐春風,強勢的韓國在中國面前是秀出了他的肌肉,《藍色生死戀》《冬日戀歌》,一批批經典的韓劇湧入國內,收視饑渴的內地娛樂圈抱住了韓流明星這塊香餑餑。
五阿哥蘇有朋就曾經合作張娜拉被,記者追在身後問「小燕子和刁蠻公主,你更喜歡誰」?
一邊是《大長今》在兩岸三地屢創收視奇跡,各個城市在街頭刮起了長今旋風。
一邊是韓國的造星工廠,把籍籍無名的韓庚推向了頂流寶座,從super junior到七年後照貓畫虎的EXO,各大韓團粉絲每天以占領貼吧、W博榜首為榮,打投、集資、控評等飯圈文化初具雛形。
不僅如此,2014年手握中韓電影合拍協議,韓國更是狠狠地割了一波韭菜,不僅讓韓國的導演和技術團隊賺到了薪水,還靠著國產片待遇逃脫了進口片的數量限制。那兩年,國內大螢幕上那是擠滿了韓國愛豆的大臉。
不過一紙禁令的落下讓韓流結束了在中國的淘金之旅,好在嗅覺敏銳的韓國之前早有布局,進軍歐美才是他的終極目標,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為了打進老大哥的天下,韓國可是臥薪嘗膽,苦苦耕耘了十多年。
最開始韓國的話語權並不高,好萊塢對他的要求就是閉嘴幹活,雖然韓國祭出了一批名導,但是電影的故事內核和韓國並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2013年,為了成功拍出《雪國列車》,奉俊昊只能夠放下當年設想《漢江怪物》的那一箭,縱頭跳進了冰冷的江水裡,把通身的泡菜味兒洗了個乾淨。
電影名導屢屢碰壁,偶像組合卻成了一個突破口,韓國男團BTS兩度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聯合國上演講七分鐘,貢獻了韓國千分之一的GDP,成了世界看向韓國的引路人。
領導人曾經公開致謝,因為BTS外交場合上多了不少能夠緩和氣氛的話題,歐美對於這種文化入侵難道就沒有一點點堵處嗎?第一是最近幾年,老美也追不上年輕人的口味了,對流量沒有拒絕的定力,就差歡呼。
第二是韓流為了打進市場,也不惜當起了高級天G,你提倡女性力量,那我就推薦女團。你喜歡現實諷刺,《寄生蟲》不夠,就再接一部《魷魚遊戲》,把韓國社會的陰暗面弄了個透。
縱觀韓流20年,他的成功來源於背後成熟的產業體系,哪裡有市場,哪裡有機會,就往哪裡去。當下的中國文化產業也正是乘風破浪的出海期,焦慮大可不必。
《少年的你》《原神》等一系列的優秀產品,依舊憑借著硬實力突破重重封鎖的文化高牆,中國的文化產業未來必定會贏得全球目光。
>從BTS到《魷魚遊戲》,韓國,憑什麼拿下全球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