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如何破?

  最近看了一部日劇《凪的新生活》,這部劇講述了一個28歲的職場女性阿凪長期察言觀色,因隱瞞戀情的男友的一番話最終呼吸不暢暈倒,後來決定重新開始新生活的故事。

  

  劇中多次使用了一些形象化的鏡頭表達:察言觀色的阿凪每次遇到氛圍不對,就有所察覺,然後想盡辦法去維護氣氛。這些時刻的阿凪如同一個溺水者,拼命去找尋找空氣,稍一不小心就溺水身亡。

  長期察言觀色的後果是,不斷壓迫自我去順從環境,氛圍和他人,不知不覺討好他人,成為重度討好型人格患者。

  這部劇劇情的描寫和拍攝比較細膩,觀眾很容易代入情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在豆瓣上也取得不錯的評分。

  

  一、 阿凪的討好型人格是如何形成的?

  

  1. 從小受「母愛控制」

  阿凪的母親單身一人帶阿凪長大,所以以「愛她,為她好」的名義處處「控制」阿凪。

  在劇情的最後兩集中,重現了阿凪小時候的生活經歷。阿凪的母親從小就精神控制阿凪,母親並不知道阿凪的密恐,還情感威脅阿凪「不吃玉米,玉米很難過,媽媽也很難過」,所以阿凪忍受著生理和心理的不適,閉著眼睛,硬著頭皮啃了玉米。

  隨著阿凪長大,母親要求女兒打理好自己的自來卷,形象一定要得體;要找一份好的體面的工作;另外再找一個好的結婚對象。總之,諸多的要求下絲毫沒有考慮過女兒的感受。

  北海道臺風天氣裡,打電話希望女兒回家,而家裡的住房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的前提下又要求女兒給錢重新裝修房子。

  2. 難以拒絕母愛不好的部分,繼而將「討厭」轉嫁到自身

  阿凪對玉米有的「密集恐懼症」,但面對母親時仍然說不出口拒絕。對母親的控制,阿凪心中是討厭的,有怨恨的,但是想到想到母親的辛苦,阿凪又總是隱忍下來,認為是自己的不對。

  在最後兩集中,在隔壁音樂策劃權先生的循循善誘中,阿凪說出了「討厭」,還不斷的慌亂中解釋和掩飾,自己討厭的是「玉米」。

  在和前男友慎二的「演戲」中,阿凪終於受不了了,將所有的憤怒,討厭說出了口。隨後,逃離現場的二人又開始為各自的「不好」而慚愧。

  

  

  3. 長期討好,帶上了好人面具

  而隨著長大,阿凪的母親更是要求更多:體面的工作,好的結婚對象,好的婚姻…….這樣的阿凪已經養成了帶著好人面具生活,順從母親的一切要求。

  這種討好和順從,也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

  生活上,因為慎二誇自己的頭髮很順滑,所以每天清晨趕在慎二醒來前早早起床把自來卷用電熱棒燙直。

  

  在工作上,雖然對同事們的社交活動並不是很感興趣,還強迫自己融入同事圈,言不由衷去附和所有人。當同事犯錯時,自己還幫著同事去背鍋。

  

  

  二、凪在後來的新生活裡是如何改變的?

  之後,在經歷了辦公室暈倒事件後,阿凪拋開一切,辭掉工作,丟掉行李,帶著僅有的被子,騎著單車來到了郊區的生活,給自己一個「長長的假期」。

  在新生活裡,阿凪遇到了一群有愛且治愈的鄰居,還收獲了一段短暫的愛情。慢慢的改變了自己的過往和心態:

  

  阿凪的改變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1. 勇敢提出疑問以求解決

  來到郊區生活後,阿凪面對售貨員結算錯誤,終於小心翼翼地提出了疑問;後來商店老板給出了很好的解決。

  

  2. 敢於拒絕

  初始坂本時,坂本原本是要兜售能量石手鏈給她,後來經過一番糾結,阿凪終於提出了拒絕,並告訴坂本自己的底線,此外兩人還是可以做朋友。

  

  3. 不再毫無感情的附和,發自真心的參與

  在酒吧工作期間,「老板娘」多方指導,告訴阿凪自己總是毫無感情的迎合其他人,其實對他人並不感興趣。對於人際交往,大可以自己多提問,發自真心去參與。

  4. 積極嘗試

  和小麗一家人出遊,在小麗媽媽的鼓勵下,自己開車,並且期待自己以後也可以開車出遊。

  5. 不再依附感情,學習付出

  在與男友分手後,阿凪和鄰居策劃小哥有了一段感情,但是最終阿凪都沒有選擇。對待感情,阿凪不再是尋找依賴和索取,而開始學著付出。

  

  寫在最後:

  阿凪在新生後裡,改變了過往的處世方法,也和過去那個「討好別人」的自我勇敢的化了界限。

  

  其實,打破自己討好型的人格,既簡單也不簡單。需要我們去努力為自己劃分邊界,敢於拒絕。

  

  討好別人的人永遠是以別人為中心,這樣的生活會非常累。

  

  而真正的自由生活是,分清邊界之後,勇敢的做自己,取悅自己,對自己負責,積極勇敢嘗試,擁抱自我。

  

  祝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活出真正的自我。

>日劇《凪的新生活》:「討好型」人格如何破?

《鱷魚與牙簽鳥》最新劇情:高木表白李南恩被拒 祖瑪無所謂和好

尋夢園

這就是人人向往的江湖夢!《雪中悍刀行》大全集來了

尋夢園

初戀是很難忘記的嗎?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