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背後的超強宋畫陣容,追劇的你,有必要知道

  前言:《清平樂》背後的宋畫你能認出幾幅?

  電視劇《清平樂》中的人畫對比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嶽陽樓。」

  一代名臣范仲淹的名作《嶽陽樓記》,在高中教材裡是必背的篇目,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多少會知道點兒發生在仁宗朝的那一次短暫的「慶歷新政」。而最近電視劇《清平樂》在歷經更名風波之後的定檔上映,更是讓那一段歷史又重新引起熱議。目前評論普遍對《清平樂》制作精良的服化道讚賞有加,因為請了專業人士做指導,劇中人物的服飾無論是從文獻還是圖像上都做了很多考證。

  01

  南薰殿宋代帝後像中的服飾

  包括臺北故宮藏的宋代帝王像在內的歷代帝後畫像,曾經塵封清宮大內多年,直到乾隆十二年才被乾隆皇帝在內務府庫中發現,當時畫作保存狀況堪憂,於是他下令將這些容像修整裝潢,在兩年後奉藏於故宮南薰殿中。這批畫像自宋代以後有完整的帝後譜系,在服飾制度等方面有著很高的學術價值,如今其中的大部分在當年被轉移到臺北故宮,其餘分散收藏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

  

  從公布的海報來看,主角王凱的造型幾乎都有來歷。下面這張的服飾,宋仁宗身著淡黃色圓領大袖寬衫,腰系玉裝紅束帶,頭戴由軟翅幞頭改裝成方形硬胎的展翅烏紗帽。在臺北故宮藏宋代帝王像中就有好幾個記錄。

  比如宋太祖坐像

  宋太祖坐像 軸

  宋人作

  臺北故宮藏

  宋太宗立像

  宋太宗立像 軸

  宋人作

  臺北故宮藏

  還有過繼給宋仁宗的宋英宗趙曙

  宋英宗坐像 軸

  宋人作

  臺北故宮藏

  另外一幅定妝照中,王凱身著圓領朱衫,頭戴黑紗幞頭,端坐於垂掛有黃巾的靠背椅上

  幾乎與臺北故宮藏宋仁宗坐像中的描繪完全一致!除了臉……

  《宋仁宗坐像》

  宋人作

  臺北故宮藏

  不過,說到臉,王凱的面相倒是和宋哲宗非常相像,簡直就像是畫中走出來的一樣

  江疏影飾演的曹皇后,頭帶龍紋花釵冠,身著交領大袖的華麗禮服,端坐在有靠背的龍椅上。與之類似的,是臺北故宮的一幅宋仁宗後坐像。

  宋仁宗一共冊封過兩位皇后,郭皇后及曹皇后,由於郭皇后糟廢,因此史學家認為《宋仁宗後坐像》應該屬曹皇后的可能性較高,就是江疏影飾演的那位曹皇后。臺北故宮這幅曹皇后刻畫尤其精彩。

  《宋仁宗後坐像》

  宋人作

  臺北故宮藏

  曹皇后是開國名將曹彬的孫女,跟一般婦女不同,她很有主見及行動力,甚至平息過宮中內臣的叛亂。畫中曹皇后雙目炯炯有神,嘴角向內微抿,流露出一派堅毅的性格,對照史書中曹後的行事風格倒是頗相契合。

  曹皇后身側兩名侍女,同樣衣飾妍麗。她們身穿相同款式的圓領黑地綴金銀小簇花長衫,腰束大紅飾金革帶,足登白底勾花翹頭弓鞋。右邊一人雙手捧著飾有龍紋的金唾盂,左邊一人執紅地飾金龍的巾祱。兩人頭上所帶的冠飾,簪滿花朵。

  

  這幅《宋仁宗後坐像》把宋代的人物繪畫技法充分發揮,且所繪衣飾華麗不凡,充分展現了當時的宮廷文化及習俗,是南薰殿舊藏的帝後人物冊頁中的代表作。

  02

  《清平樂》中出現的宋畫陣容

  無論是服飾還是器物,在這部劇中的還原度都挺高,那麼今天我們換個角度,從《清平樂》中出現的各種宋畫來看劇。當然,這個咱們要提前打個預防針,因為流傳至今的仁宗朝及以前的確定無疑的真跡其實不多,所以要較起真兒來,劇中書畫難免會穿幫,這事兒不能怪美工,是客觀條件所限。

  首先是官方預告片的片頭,出現的是臺北故宮三幅北宋巨碑式水墨名跡之一的《溪山行旅圖》。

  

  這件作品此前雖被認為是范寬所作,但一直沒法確認,直到1958年,在北溝,臺北故宮書畫處的李霖燦陪同外國專家欣賞時,無意間發現畫中間的署名,「我同一大群外國專家在欣賞這幅巨制,忽然一道光線射進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

  

  

  而范寬這個人,是北宋初年山水畫壇的三巨頭之一,算起來,這幅畫出現在劇中毫無問題。

  《溪山行旅圖》

  北宋范寬作

  臺北故宮藏

  

  再來看海報。王凱飾演的宋仁宗身後是一幅北宋山水畫的名作,現藏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的《晴巒蕭寺圖》。

  《晴巒蕭寺圖》的作者是有爭議的,但學界普遍認為這是李成傳派的作品,年代能到北宋。李成這個人資格比范寬老,范寬就是在他的基礎之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而自成一家的。因此這幅畫在劇中問題也不大。

  不過,李成這個人是李唐宗室出身,本身就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跟一般畫家不一樣,他留下的作品很少。與此同時因為他名氣很大,市場需求也跟著起來了,於是偽作遍地,當時誰家要是拿不出幾幅李成的畫,都不好意思出門。檢校太師李瑋家(此人在劇中有出現,比較重要)就有八幅李成,被米芾嘲笑,因為他當時所見的真跡也不過兩件,都「欲作無李論」了。

  《晴巒蕭寺圖》

  傳李成

  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江疏影飾演的皇后身後,同樣是一幅傳為李成的《寒鴉圖》,原作現藏遼寧省博物館。海報背景還被美工加入了其他畫的元素。

  這種背景所用的也是《寒鴉圖》

  如果你和上面那幅《晴巒蕭寺圖》對比著看,就能發現這兩幅畫差別其實還挺大的。相對而言,《晴巒蕭寺圖》的風格應該更接近真實的李成。而《寒鴉圖》則更接近南宋時代的作品。

  

  《寒鴉圖》

  傳李成

  遼寧省博物館藏

  這張曹皇后和宋仁宗的合照背後,則是郭熙的《初春圖》,原作現藏臺北故宮。同樣的,美工在《初春圖》的基礎上又多加了一個山頭,而那個山頭的年代明顯偏晚一點。

  郭熙的活動年代與宋仁宗有交集,但是他真正名聲大噪是在宋神宗時代。這幅《初春圖》是郭熙的代表作,左方署款「初春,壬子年郭熙畫」(繪於宋神宗熙寧5年,即1072年),並鈐有「郭熙筆」長方朱印。真偽毫無爭議。

  《初春圖》

  北宋郭熙

  臺北故宮藏

  

  這張海報的背景圖取自傳為顧德謙的《蓮池水禽圖》,美工把下面那隻水禽換了。

  在中國江南的毘陵(常州)等地,自五代以後,著色畫,水墨畫中均頻頻出現蓮池水禽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也藏有一對同類型的作品)。下面這幅畫雖然帶有五代南唐顧德的款印,但屬南宋末期著色畫的作品。畫作中可見蓮花自蓓蕾到開花再到落花的時間的推移,原屬於三井家舊藏品,現藏東京國立博物館。

  《蓮池水禽圖》

  傳五代南唐顧德謙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曹皇后這張身後截取自《古柏歸禽圖》,原作現藏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古柏歸禽圖》局部

  宋佚名作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古柏歸禽圖》的畫面處理很巧妙,右側三隻喜鵲棲息於樹枝之上,而左側另有一隻正撲翅欲來。一動一靜之間更顯張力。

  《古柏歸禽圖》

  宋佚名作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宋仁宗與女兒福康公主身後的是《丹楓呦鹿圖》,原作現藏臺北故宮。

  《丹楓呦鹿圖》局部

  五代

  臺北故宮藏

  時隔千年,《丹楓呦鹿圖》的顏色依稀可見往日的艷麗。它的畫法不同於傳統方法,看起來是裝飾性很強的畫,在傳統繪畫中也不多見,所以有研究認為是與遼或契丹有關,年代在五代北宋初。

  《丹楓呦鹿圖》

  五代

  臺北故宮藏

  這張福康公主背後的山水取自宋人小品《荷亭消夏圖》中的一個局部,不過似乎把涼亭中的乘涼的人給去掉了。

  《荷亭消夏圖》局部

  宋佚名作

  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截取的夏日生活的一個小場景,依山傍水的涼亭中一人正在愜意清夢,旁側仆童侍立,不遠處小橋上一人倚橋而立,畫面右側的二棵大樹邊,二孩童似拿捕蟬網在田間玩耍。畫面有點美好,不過看樹石畫法已經到南宋了。

  《荷亭消夏圖》

  宋佚名作

  故宮博物院藏

  下圖中的是劇中虛構人物苗心禾,原型是福康公主的母親昭節貴妃苗氏。她身後的畫是來自宋人的《花石草蟲圖》,石頭被錯位處理了,這幅原作現藏天津博物館。

  《花石草蟲圖》局部

  宋佚名作

  天津博物館藏

  《花石草蟲圖》沒有作者款印,看風格應該是南宋畫院的寫生之作。

  《花石草蟲圖》

  宋佚名作

  天津博物館藏

  虛構人物賈教習身後的這幅畫處理得有些過度了,美工把宋人梁師閔的《蘆汀密雪圖卷》中的鴛鴦和樹叢單獨提取出來組合,不細看的話還不太好認。

  《蘆汀密雪圖卷》局部

  北宋梁師閔作

  故宮博物院藏

  《蘆汀密雪圖卷》是梁師閔的傳世孤品,畫上有簽有款,還有宣和內府的收藏印,是不可多得的真跡。梁師閔活動的年代在仁宗以後,宋徽宗時官至左武大夫、忠州刺史。

  《蘆汀密雪圖卷》

  北宋梁師閔作

  故宮博物院藏

  劉太后身後的木芙蓉出自宋人《花卉四段圖卷》,原作現藏故宮博物院。

  《花卉四段圖卷》局部

  宋人作

  故宮博物院藏

  《花卉四段圖卷》有一個「趙昌」(活躍在北宋初,比仁宗早)的偽款,藏在海棠花枝幹上。雖然不是趙昌真跡,但也是宋代畫院高手所作。

  《花卉四段圖卷》

  宋人作

  故宮博物院藏

  喻恩泰飾演的太平宰相晏殊背後,是一幅落款燕肅的《關山積雪圖》

  《關山積雪圖》局部

  傳燕肅

  故宮博物院藏

  

  

  燕肅是仁宗父親真宗時期大中祥符間的進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以禮部尚書致仕,人稱「燕龍圖」。他以詩入畫,意境高超,渾然天成,為文人畫之先驅。不過我個人認為這幅畫年代晚,款是假的,到不了北宋。

  《關山積雪圖》

  傳燕肅

  故宮博物院藏

  一代名臣范仲淹身後,取自一幅宋人小品《高士觀瀑圖》的局部,美工在這裡也留了一手,他把原作畫面水平翻轉了。

  《高士觀瀑圖》局部

  宋佚名作

  原作《高士觀瀑圖》的真實面貌其實是這樣的。

  《高士觀瀑圖》

  宋佚名作

  范仲淹的搭檔韓琦身後這幅畫比較好認,是臺北故宮藏文同《墨竹圖》。

  《墨竹圖》局部

  北宋文同

  臺北故宮藏

  墨竹是文人畫重要的題材之一,而文同正是北宋墨竹的代言人。蘇軾是他表弟,跟他關係很好,為他的竹子寫了不少題畫詩。文同和宋仁宗差不多同時代人,他比仁宗小八歲。

  《墨竹圖》

  北宋文同

  臺北故宮藏

  宦官張茂則身後的這幅畫不好找,是一幅比較冷門的掛名趙昌的小品。另外,這幅畫也是在原作的基礎上水平翻轉處理的。

  《鳥圖》局部

  傳趙昌

  前面講到過署偽款「趙昌」的花卉四段,這件連款都沒有,但被附會為趙昌作品,實則沒有根據。

  《鳥圖》

  傳趙昌

  海報階段分析到此結束,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劇照中出現的宋畫。這一階段的難度又更加上了一個臺階,有些作品找起來非常不容易。

  像仁宗寶座上的這個畫屏,因為角度偏差的問題,我們只能知道這是某卷山水上的一個局部,而且這樣的構造在宋畫中還不多見。

  《煙嵐秋曉圖卷》

  傳范寬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事實上,它所根據的原型確實不是來自宋畫,但是掛名在北宋范寬名下的《煙嵐秋曉圖卷》。這件作品比范寬真跡差遠了,頂多只能到明代。

  《煙嵐秋曉圖卷》

  傳范寬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然後是歐陽修身後的屏風畫,一來被分作幾段,二來光線晦暗,只是隱約可見一頭戴斗笠的騎驢旅人。讓人想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李成的《寒林騎驢圖》,或者是傳為李唐實則是明人所作的《七子度關圖》,然而經過對比這二者都不是。

  再看畫中有溪岸,能和故宮博物院藏《雪漁圖卷》對上,原來這裡美工又將原作進行了水平翻轉處理,騎驢人的方向正好相反。

  《雪漁圖》卷局部

  傳宋人所作

  故宮博物院藏

  《雪漁圖》卷後最早的題跋來自明末陳繼儒,他認為是北宋趙令穰的作品,緊隨其後,是陳繼儒的死黨董其昌,他覺得作者是高克明,高也是北宋人,活動年代跟宋仁宗有重合。但以上二位的鑒定意見不足為信。

  《雪漁圖卷》

  傳宋人所作

  故宮博物院藏

  再看這張劇照後的畫屏,是從名畫《千里江山圖》中截取了一個局部並摻雜了其他畫合併而成。

  《千里江山圖》局部

  北宋 王希孟作

  故宮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圖》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個傳奇所在,因為這樣一件彪炳千秋的青綠山水巨作,竟然出自一位十幾歲的少年王希孟之手。而且這位天才少年,很可能二十幾歲就去世,令人惋惜。當然,這幅畫是宋徽宗時期的作品。

  《千里江山圖》

  北宋 王希孟作

  故宮博物院藏

  朝堂之上,宋仁宗背後的畫屏上,是一幅帶有明顯米家雲山風格的山水畫。這種畫法最初源自米芾,但是目前他沒有一件真跡留下來,倒是他的兒子米友仁,還傳了一些。而劇中所選的正是米友仁的《雲山墨戲圖》

  《雲山墨戲圖》局部

  宋米友仁作

  故宮博物院藏

  米友仁是米芾的長子,活躍在北宋末南宋初,一輩子都在其父的陰影下亦步亦趨,他的字學米芾,畫學米芾,連做人也跟他那不按套路出牌的父親相似。在這件《雲山墨戲圖》上,他自己誇自己「餘墨戲氣韻頗不凡,他日未易量也。元暉書。」——有點兒可愛。不過徐邦達先生認為這件並非米友仁原作。

  《雲山墨戲圖》

  宋米友仁作

  故宮博物院藏

  晏殊背後的畫屏上則是南宋趙芾的《萬裡江山圖》中的一個局部。

  《萬裡江山圖》局部

  南宋趙芾

  故宮博物院藏

  另外一張同樣是選自《萬裡江山圖》。

  《萬裡江山圖》局部

  南宋趙芾

  故宮博物院藏

  趙芾是南宋人,在高宗紹興(1131–1162年)時居鎮江的北固山,在那裡畫山畫水,他師法在南宋影響很大的李唐(著名的馬遠夏圭都繼承發展了他的畫風)。這件《萬裡江山圖》是他傳世唯一的作品,同時也是宋代山水中氣勢恢宏的傑作。

  《萬裡江山圖》

  南宋趙芾作

  故宮博物院藏

  這麼看起來,朝堂上掛著的幾幅畫軸似乎也來自《萬裡江山圖》

  這部劇裡的畫屏太多了,在後續的劇集中恐怕還會出現不少。那麼在宋代屏風畫有那麼流行嗎,答案是肯定,我找到一個實例,光是在故宮博物院藏南宋《女孝經圖》一卷畫中,畫屏就出現了三次,題材以山水為主。

  《女孝經圖卷》局部

  南宋

  故宮博物院藏

  現在終於出現人物畫了,下圖劇照中,牆壁上有大型佛教繪畫,這幅畫應該也是合成的,原作是南宋《燃燈佛授記釋迦文圖》。

  《燃燈佛授記釋迦文圖》

  南宋

  遼寧省博物館藏

  

  

  《燃燈佛授記釋迦文圖》描繪的是善慧童子在路上遇到燃燈佛,發現佛行走的前方路面上有一灘水,於是匍匐在地用自己的頭髮鋪散在泥水上面,請燃燈佛從他頭髮上走過去,以免染污佛足。燃燈佛見此情景,授記他說:「善男子,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美工把善慧童子換成了幾個信眾。

  《燃燈佛授記釋迦文圖》

  南宋

  遼寧省博物館藏

  

  

  最後看一張劇中的居家畫軸,晏殊身後掛了兩幅畫,左邊的那幅不太可辨,而右邊的依然可以在傳世宋人冊頁中找到蛛絲馬跡,這又是截取的一個局部,來自宋人《臨流撫琴》圖頁。

  《臨流撫琴圖頁》局部

  南宋

  故宮博物院藏

  《臨流撫琴圖頁》原作現藏故宮博物院,無論是翰墨還是構圖,都有著濃鬱的馬、夏流派的南宋畫院風格。

  《臨流撫琴圖頁》

  南宋

  故宮博物院藏

  縱觀以上一些畫作,幾乎都是兩宋時期,或者托名當時大家的後世作品,因此多少能和本劇相幹。而且尤其值得稱讚的是,在使用這些圖時,美工還特地把各種乾隆的印記題跋全部去掉,堪稱良心!

  03

  關於駙馬都尉李瑋

  《清平樂》原本叫做《孤城閉》,這個名字聽起來有些悲觀消極,但卻是對劇中最大的一起婚姻悲劇的寫照。而追溯這起婚姻悲劇的源頭,就不得不說到宋仁宗趙禎的身世。講到趙禎的身世呢,也順帶要提一下在後世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貍貓換太子》,趙禎就是《貍貓換太子》的主角,並撐起了大宋包青天劇情的半邊天。

  《貍貓換太子》漫畫

  via @zakurokun

  只是,事實遠比畫中的情節龐雜,宋仁宗確實不是章獻皇后劉氏的兒子,他的生母是劉皇后的丫鬟李氏。宋真宗寵幸劉氏,但她長期沒有子嗣,地位不穩,於是安排李氏侍寢,李氏懷孕後生下一子,宋真宗對外宣稱是劉氏所生。

  《宋真宗後坐像》

  宋人作

  臺北故宮藏

  有一說一,作為報答,劉皇后對李氏還不錯,比在戲劇中的演繹要好很多。第一個,她從民間找到李氏的兄弟李用和,奏補三班奉職。李用和從此入仕為官,逐漸走向人生巔峰。在此之前,他窮困潦倒,「居京師鑿紙錢(冥幣)為業」。再一個,劉皇后也不斷提高李氏的地位,在李氏病重之時,晉封她為宸妃——這是皇帝側室封號中的一個很尊貴的身份,以此去補償李氏隱瞞真相及彰顯其帝母的真實身份。在李氏死後,劉皇后聽取宰相呂夷簡的意見,以一品禮儀給李妃在皇儀殿治喪,並給李妃穿上皇太后冠服下葬。李妃的父親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晉升。遺憾的是,在這整個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李氏直到去世,也沒能和自己的親生兒子相認,這也成了後來登基為帝的宋仁宗趙禎知道真相後想要千方百計補償李氏娘家的樸素動機所在。

  為了補償,宋仁宗封舅舅李用和為彰信軍節度使、檢校侍中,各種優待。這樣還覺得不夠,最後把自己最寶貝的女兒福康公主下嫁李用和之子李瑋——這便是文章開頭所說的《清平樂》劇中的最大一起婚姻悲劇。史書記載,婚後,因為夫妻二人志趣不合,加上雙方各有人挑撥,二人矛盾不斷,最後演變為公主夜扣宮門的嚴重事件。李家雖然是暴發戶,但是其父的名聲還不錯。按舊制,刺史以上所賜公使錢可以私有,李用和把這些錢全部充當軍費,為人稱道。並且李瑋的格調還真的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粗陋。他在中國書畫收藏史上也曾留下濃重一筆,我們至今仍然可見他的痕跡。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有「宋四家」米芾行書墨跡《李太師帖》,帖中提到的「李太師」指的就是李瑋。因他曾官至建武軍節度使、檢校太師。

  釋文:李太師收《晉賢十四帖》,武帝、王戎書若篆籀,謝安格在子敬上,真宜批帖尾也。

  《李太師帖》

  米芾作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此帖內容是評論李瑋家收藏的《晉賢十四帖》書法,而王世襄及啟功先生均認為,流傳至今的國寶級墨跡晉人陸機《平復帖》正是前述《晉賢十四帖》中的一件。

  《平復帖》

  東晉

  故宮博物院藏

  當年,米芾和好友王渙之到李瑋家做客,看到李家收藏的一批晉人法書,這讓此前一直在規模唐人的米芾大開眼界。由於年代久遠,這批墨跡的原始裝裱已經破爛不堪,米芾就趁著酒興,扯掉原裝棗木桿,拆下書帖,和好友王渙之一起動手重新裝裱,使之煥然一新。李瑋見了也很高興,讓米芾重新題簽,後者當仁不讓,寫下「李氏法書第一,亦天下法書第一也」的讚語。此事一時傳為美談。需要指出的是,有人將米芾的題簽說成是誇讚李瑋書法的,簡直不知所謂。

  因為《晉賢十四帖》,大文豪蘇軾也與李瑋產生過交集。蘇軾曾在李瑋家觀賞過這卷晉人帖,在《東坡題跋》四《題晉人帖》中,他說:「餘嘗於李都尉瑋處,見晉人數帖……」

  《宣和畫譜》裡的李瑋同樣沒那麼不堪,據記載,他十三歲進宮,因為談吐得體,舉止可觀,才被宋仁宗賜婚的。另外,他還擅長書畫,擅長飛白書。其作品著錄於《宣和畫譜》有《水墨蒹葭圖》《湖石圖》。傳世作品有《竹林幽居圖》,相傳為其所繪,左下有款印,不過應是後添,此圖錄於《浙江古代畫家作品集》,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大約為元人所作。

  《竹林幽居圖》

  傳李瑋作

  波士頓美術館藏

  李瑋當然也有缺陷,與他們夫妻有直接接觸的司馬光在筆記《涑水記聞》中直言「瑋貌陋性樸」,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顏值不高的直男,與異性相處情商不高——這大概才是最大的問題。於是這二位開啟互相傷害模式,首先公主看不起李瑋,把他當奴仆對待,並將感情寄托在公主宅第主管級宦官梁懷吉上。而李瑋也不含糊,在王安石《熙寧奏對日錄》中記載了公主死後,侄子宋神宗的一段控訴,說公主在李家時被虐待,衣服被子都生虱子了,連取炭生火的事都得自己親自來,並不小心被火灼傷面部。他們夫妻的身邊人也開始敵視起來,李瑋的母親楊氏就偷窺公主與梁懷吉,導致公主大怒,打罵楊氏,隨後與駙馬大鬧,深夜離家,扣皇城門入訴宮中;而公主的母親則想設計賜死李瑋……最後的結局當然是兩敗俱傷……

  顏即正義,這次在《清平樂》的預告片中,似乎預定了梁懷吉與福康公主這對cp,梁懷吉也有一張帥氣海報,而好像沒看到李瑋的演員海報。

  不過話說回來,北宋還有一位熱衷書畫收藏和創作的駙馬,是個妥妥的渣男無誤,他就是王詵。李瑋的婚姻中過錯還各有一半,而王詵則純是自己作,他娶的寶安公主,於私於公都得到朝野稱讚。但是王詵故意冷落她,在她生病時與姬妾當面淫樂,鼓動小妾頂撞公主。可憐公主病重時候還請求皇帝恢復王詵官職。

  

  《漁村小雪圖卷》

  北宋王詵

  故宮博物院藏

  但宋神宗不像宋仁宗,他有仇報仇,寶安公主在元豐三年(1080年)去世後,神宗把王詵貶到均州,他的八個妾,杖責後婚配兵卒。一如八年前,熙寧三年正月九日(1071年)福康公主去世後,他把李瑋斥責一頓後將其貶職至陳州……

>《清平樂》背後的超強宋畫陣容,追劇的你,有必要知道

許光漢 想見你 罪夢者 海吉拉

尋夢園

小夥談戀愛不敢牽女友手,全因這個病困擾了他20多年

尋夢園

斛珠夫人大結局:昶王陰謀落敗,帝旭緹蘭喜得貴子,師徒戀愛圓滿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