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片沒有跌蕩放誕起伏的情節,只是用平實的敘述講述了梅姑的一生。
重點落在她和設計師劉培基的情誼,以及和日本男友之間的情感糾葛上,其次是和張國榮的共同成長經歷。很多我們認為重要的人物,都濾走了。
配角都是老戲骨。主演是新人,演技上,實在是稚嫩得很,應該說缺乏表演天賦,根本表達不出梅艷芳的深刻來。隻停留的表面的「演」,沒有靈魂。所以我在看的過程中,一直入不了戲,就老替她著急。
這些不重要了,回到梅姑本身吧。
2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是甜歌當道的年代,那時候到處都是韓寶儀、李玲玉這些軟酥酥的聲音,包括鄧麗君,梅艷芳的嗓音,你很難去形容,這個聲音讓你忽略了性別。她的形象,就是那個年代定義的「氣質」。不能用形容女性的詞匯來形容她,她不僅僅是女性,她不是美。「美麗」這個詞太狹窄。
她身上掛著一陣風,就算她是靜立不動的,周遭的空氣都會自行讓道來,就算是笑容滿面,也有一股滄桑和傷感的東西流露出來。她的內核其實是孤獨的,所以她要有很多很多的朋友,她前後左右要有人在,就像電影裡有個細節表達的,梅姐睡覺時,身邊也要有吵鬧聲,越鬧騰她就睡得越香,一旦她聽到靜止,就會醒來。
她長著一張行俠仗義的臉,她的眼神中從沒有閃過嫉妒、陰險、狡詐,她是個女性,但是又很難讓人心生嫉妒,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不會嫉妒她。因為沒人能達到她。
除了她,所有的女明星就是女明星,梅艷芳不是,她就是明星,加上性別修飾就顯得很多餘。
除了她,所有的女明星都容易被人說三道四,只有梅艷芳不會,她自帶坦蕩,不遮掩,沒有靶心,不需要爭論。
她實在是個神奇的存在。
她一站在那,就是巨星,沒有疑問,不用客套,不用謙讓,無人能比。梅姑在,你就得自動讓路。所以她是「梅姑」,年紀再輕,輩分也得大一輩。
她是天生的演員、歌手,雖然隻念到國中二年級,有的人,就是老天爺賞飯吃的。
她曾延續五年被評為「最受歡迎女歌手」,1986-1987年跨年,梅艷芳曾創下連開二十八場演唱會的記錄,無人能及,有「梅二十八」的稱號。
她風光無限,她堅強豪爽,很難讓人將她與「柔弱」這些詞匯聯繫在一起,難以讓人產生一種保護她的想法。梅艷芳不需要被保護。所以,身邊的男性朋友基本把她當成兄弟,比如劉德華,比如成龍。她是個極好的朋友,卻不大可能是個好的戀人、好的妻子。她不符合傳統男性對戀人和妻子的期待。
3
梅艷芳的人格特點是怎麼形成的?
梅艷芳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所以,她的出生,並沒有給父母帶來多少驚喜。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是意料中的事,她的出生,不是這個家庭的期盼。
她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外出跑船,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四歲多時,就跟著單親媽媽在劇院賣唱,要還房租,她很少有跟同齡小夥伴一起玩耍的經歷。她一邊讀書,一邊唱歌,跟同學之間沒有共同語言。她融不進去,別人也不接納她。用她自己的話說,豈止是難以溝通,簡直就是有代溝。
同學知道她在唱歌,在外賺錢養家,在社會上混,說她是「老人精」。
一個過早見識過世間百態的人,怎麼能不成熟?
從家庭的小環境到外面的大環境,都沒有給梅艷芳足夠的支持和滋養。她和哥哥以及母親的情感比較疏離,隻跟姐姐的感情較深,她的社會支持系統很有限,這就意味著她只能依仗自己。
一個人童年的成長對人格的影響很大。
梅艷芳表面上大大咧咧,其實內心深處敏感而脆弱。她在深層次關係中,容易丟了自己。她對日本初戀,如井噴一般地付出。每晚通話兩三個小時不夠,於是不斷地往返香港和日本,最後乾脆在近藤真彥他們家那條街上買了房子。
付出和體驗過於深刻,就不可能忘記。
她後來形容自己再也不曾經歷過那樣的情感。她在情感上找不到平衡的點,她不停地往外付出再付出。所以身邊的人,都被她照顧得很好。
沒有哪個男性能夠接納這樣的深情,這種深情,會將他們對比得很渺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小到不像個男人。哪個男人願意讓自己消失不見?
所以,做朋友是極好的朋友,如果做戀人,他們只能落荒而逃。
她在唱《夕陽之戀》時,數次眼含淚花,不知道觸動了內心深處的什麼。她披著一身鎧甲,她內心有洶湧的悲傷。
她無處安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期待。她演什麼是什麼,因為她有豐盛的喜,也有沉重的悲。
這是梅艷芳。
何向群,一個剛柔並濟的心理咨詢師。
#梅艷芳#
>她身披鎧甲,內心有洶湧的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