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7大準則,做到2個就很厲害

  有人說,打敗一個年輕人,只需要一張體檢報告單。

  

  中年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做過一項調查,45.2%的受訪青年表示害怕參加體檢,其中95後受訪者表示害怕體檢的比例最高,為52.3%。

  

  害怕體檢,68.1%的受訪者是擔心會查出身體有問題。

  

  的確,不少疾病都在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以前認為六七十歲才患的病,如今很多二三十歲的已經深受困擾。

  

  比如骨質疏松、中風、二型糖尿病等等,一檔關註認知障礙的電視節目《忘不了餐廳》,曾邀請過一位嘉賓,她在36歲時就確診了阿爾茨海默病。

  

  如果說造成疾病的是不良的飲食習慣和結構、不規律的作息、缺乏運動等生活方式,那麼,又是什麼導致我們過上了這種帶來疾病的生活方式?

  

  《運動改造大腦》的作者、哈佛醫學院教授約翰·瑞迪,有一本書叫《醫生最想讓你做的事》。

  

  他指出,文明發展迅速,但我們的身體並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這種失配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每個領域,包括身體健康,還有情感健康。

  

  瑞迪教授認為,疾病不是源於人身體結構上的不足或缺陷,而是源於生活方式帶來的自我損傷。

  

  

  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本身積累了三個核心優勢,但是現代生活,讓這些優勢的作用正在漸漸失效。

  

  首先,人類在運動方面很全能。

  

  猿類都能跑,但跑不快,也跑不遠,但人類可以。

  

  跑的前提是直立行走,同時需要調動大腦來進行協調和規劃,在運動方面,人類就是個全能選手。

  

  而今,很多人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運動量只有從家到地鐵站的步行距離。

  

  其次是人類飲食的多樣化。

  

  人是雜食動物,腸道中有成千上萬種菌群,它們分解食物後給食物增加的價值也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像。

  

  飲食多樣性,能確保人類攝取種類足夠多的微量營養素,以支撐龐雜的人體運轉。

  

  但是今天的人類,食物中大量的是能快速提供能量的精加工制品,喪失了食物本身的完整性。

  

  

  最後,人類富有同理心。

  

  20世紀八九十年代,義大利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名為「鏡像神經元」的細胞。

  

  研究人員在猴子吃花生時對其大腦進行監測,觀察到一組神經元在放電。

  

  如果讓一隻猴子看另一隻猴子吃花生,它腦內的同一組神經元也會放電,就好像它自己就是那只吃花生的猴子,那就是鏡像神經元在放電。

  

  人不僅僅能察覺到他人的感受,甚至還會感同身受,這就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人類存在的基礎,有同理心,人類才能凝聚在一起,才能合作。

  

  而今天的人,患上了社交恐懼症,不願與人相處,更喜歡獨自面對世界。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曾經進行過一項覆蓋全世界187個國家的大規模研究,對死亡、身體虛弱及生活質量下降的成因進行了調查。

  

  研究認為,全球範圍內,造成疾病和身體虛弱的12個危險因素分別是:高血壓、吸煙、酒精、油煙污染、水果攝入較少、體重指數高、高血糖、體重低、空氣污染、缺乏活動、鹽攝入量高、堅果和籽類食物攝入量低。

  

  

  萬事萬物的運作方式,都是相互聯繫的,包括飲食方式、運動方式、睡眠方式、思考方式,還有生活方式,都與人的健康密切相幹。

  

  比如,科學家發現,憂鬱不僅僅是大腦的一種狀態,可能與日常鍛煉或者對蔬菜和蛋白質的選擇不當有直接的關係;

  

  肥胖可能是由飲食引起的,也可能與細菌多樣性或缺乏睡眠有關;

  

  工作中的挫敗感,也許不需要在工作中清除,而是可以通過運動、和寵物相處等方式得到治愈……

  

  

  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之間,都有著龐雜的聯繫。

  

  因此,健康不是某一個習慣的改變,而要遵循「進化教會我們的健康準則」:

  

  準則1:低碳水、多樣化飲食

  

  碳水化合物構成了今天人類多數營養的80%,大量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也帶來了許多疾病的高發病率,比如高血壓、高血糖、肥胖等等。

  

  人類進化過程中,攝入的大部分碳水化合物都是以纖維基質為基礎的復合物,也就是小麥、玉米等食物。

  

  這種食物的消化需要花費一定時間,身體調節葡萄糖的含量,也需要時間。

  

  而如今,人們攝入的許多碳水化合物都是以簡單的形式存在的,其中大部分是葡萄糖,有時甚至直接溶解在水裡,比如各種飲料,這種做法完全繞過了消化系統進行均化作用的過程。

  

  準則2:運動改造大腦

  

  缺乏身體活動,是至少20種慢性病的潛在危險因素,而且還會讓人變得更加愚鈍。

  

  因此,運動是保持健康的最可靠門路,體育鍛煉的關鍵不在減重,而在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選擇做什麼運動來保持健康,只有你認為它有趣,才能算是合理的。

  

  準則3:保證充足的睡眠

  

  每個人每天都需要8.5小時的睡眠,但是現代人能睡夠8小時就已經很好。

  

  如果睡眠不足,除了疲勞無法清除之外,人還會變得肥胖、虛弱、愚鈍。

  

  作者認為,影響睡眠質量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環境的安全感。

  

  無論是夜晚的長眠,還是白天的小睡,只有在安全的環境裡,人才會得到真正的休息。

  

  同時,白天曬太陽和晚上關燈睡覺同樣重要,這能夠讓身體的晝夜節律與地球的節律保持一致。

  

  

  準則4:注意和感知當下

  

  人永遠都處在快速流動的資訊流中,狩獵采集者要隨時識別身邊的威脅或機會,尋找前方有獵物的線索。

  

  今天的人類也要隨時發現身邊的危險,或者留意到一位重要的人剛剛走進門,這都取決於我們能否從資訊流中挑選有用資訊

  

  準則5:在自然中尋找我們的天性

  

  人類對大自然,有與生俱來的迷戀。

  

  《自然的大腦》一書中,作者對成人護理中心進行的研究顯示,當受試者身處花園環境中時,皮質醇水平會下降;在有植物擺放的室內環境中,受試者的壓力會更小;註目小溪、山谷、河流、梯田、水域、果園和農場,也會對受試者起到治療效果。

  

  只要置身於大自然中,就會增強人對疾病的抵抗力,因此,實現健康和營養的杠桿就是與自然接觸。

  

  準則6:與他人連接才能贏得幸福

  

  人是合作的產物,我們與他們合作並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是原始的、基本的,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石。

  

  一個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與他人之間的關係牢固與否。

  

  一個團隊合作和凝聚的程度有多高,它的生存的優勢就有多大。

  

  

  準則7:保持適度的壓力

  

  面臨威脅時,身體會採取自己的應對方式。

  

  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能為戰鬥或逃跑提供額外的能量;

  

  消化系統會暫時停工,以節約能量;

  

  面部肌肉收縮,從而做出兇狠的憤怒表情;

  

  咽部緊縮,以便緊急呼救……

  

  一旦威脅消失,這些反應又會消失,人重新放松下來。

  

  這種時而興奮、時而放松的循環過程,是人類能夠成功應對自然界危險的基礎。

  

  生活中偶爾面對壓力、應對挑戰,對維持機體「內穩定狀態」的一種鍛煉。

  

  

  人是造物的傑作,我們天生就會優雅地運動,天生就喜歡新奇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天生就渴望擁有廣闊的空間,天生就會愛別人,最重要的是,人還有自愈力,身體能夠自我修復。

  

  維持健康最好的方式,就是激活這些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

  

  與大自然相處,找到讓自己興趣盎然的運動方式,好好吃飯,認真睡覺。

  

  健康,就會不請自來。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健康的7大準則,做到2個就很厲害

懷孕期間可以行房嗎? 寶寶感覺到什麼了? 別笑, 說正經事啦!

tienliwen

什麼是健康?健康的四條標準?體檢查什麼(腫瘤心腦血管慢性病)

尋夢園

沒見過世面的女人,往往會有4種表現

b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