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視劇以偶像劇為代表自2000年風靡,在十年後發展至巔峰,之後台劇開始探索轉型之路。2019年台劇多類型一同爆發,一年產出3部高分劇集:《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俗女養成記》。2021年《俗女養成記2》《逆局》持續高分。#你最喜歡哪部臺灣電視劇?#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
作者 | 小戈
「我要悄悄努力,然後驚艷所有人」。用這句梗來形容近年來不斷貢獻精品的台劇,可謂再合適不過。
三個月前,又一部高分台劇橫空出世:由愛奇藝國際操刀參與制作,目前豆瓣評分8.7。然而,盡管對其評價很高,但由於這部電視劇尺度過大,對犯罪鏡頭毫不掩飾,因而並未被引入大陸,導致其沒有獲得如《我們與惡的距離》那般的聲量。
《逆局》的震撼還未遠去,一部LGBT題材的愛情片《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接踵而至,更是在豆瓣斬獲9.1的高分。
去掉「偶像劇」標簽的台劇,正在帶給觀眾越來越多的驚喜。
偶像劇風頭過後,台劇開啟全類型轉型之路
曾經,以偶像劇為代表的台劇在大陸有著廣泛的受眾,它有著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流星花園》《王子變青蛙》《命中註定我愛你》《惡作劇之吻》等熱播電視劇打出了臺灣偶像劇的「金字招牌」,隨後《我可能不會愛你》在第47屆金鐘獎上大放異彩,狂攔7項大獎。不曾想這竟成為臺灣偶像劇最後的一抹亮色。
2011年臺偶以此收尾,揮別近10年的黃金時代,滑入低谷。
臺灣偶像劇早已讓觀眾審美疲勞,老套的劇情滿足不了觀眾的胃口。2000-2010這十年,臺灣憑借著大眾流行文化打入內地,但是一成不變的偶像產業為自己帶來的是內容的桎梏。
轉折發生於2016年。正是那一年,隨著《植劇場》的誕生,臺灣電視劇開啟了「自救式」轉型嘗試。
《植劇場》主打單元劇,由王小棣、蔡明亮、陳玉勛等一線編劇主導,力邀楊丞琳、藍正龍、吳慷仁等金鐘影後影帝親自加盟,力推24位實力派新演員,許光漢就是受益演員之一。
《植劇場》系列共分為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四大主題,在兩年時間內共推出了8部劇集。《植劇場》想要改變的不僅是臺灣偶像劇,而是掀起整個臺灣電視劇市場的全類型升級的先聲。
來源:豆瓣
《植劇場》帶來了不錯的劇集,但是叫好不叫座,在大陸地區不溫不火。不過《植劇場》的出現,為台劇之後的發展蓄力人才,打下根基,內部的自救運動為之後的資本化合作打下了基礎。
在臺灣公視與HBO Asia合作試水過後,海外平臺的加盟開始盤活台劇制作僵局。合拍作品《通靈少女》成為第一部登陸HBO的台灣地區電視劇,表明台劇對外市場的初次探索。
在HBO與Netflix進軍亞洲市場時,台劇緊緊把握機會,在2019年集體大爆發,真正迎來轉機時刻。《我們與惡的距離》(HBO合作款)《想見你》(Fox合作款)《俗女養成記》三部高光之作表現搶眼。
台劇海外合作一覽表,圖片來源:傳媒1號
大陸與台劇以往的合作模式是大陸給予資本支持,台劇反哺偶像劇,由此形成一條龍產業化服務。但海外平臺與台劇的合作模式則不同,更加國際化的流媒體平臺對台劇的制作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例如將美劇模式引入華語題材制作,提升視聽內容標準。
對於國際化的流媒體平臺來說,推出華語劇集目的是通過進入海外市場,不斷擴大平臺的用戶規模。而對於台劇來說,緊跟國際平臺與制作團隊,目的是實現自身產業的重整。
二者一拍即合。
殊途同歸的轉向
從2011年到2019年,台劇通過八年完成了從「夢幻愛情」到「社會熱點」的轉向。
台劇究竟經歷了些什麼?
據數據顯示,2004年至2008年,臺灣引進大陸劇占比25%左右。而到了2012年,這一比例升至35%。
以熱播劇為例,大陸古裝大IP劇在臺灣可謂所向披靡。2012年,《甄嬛傳》刷新了臺灣主流電視臺8點檔收視紀錄。在3年後,臺灣2015年度收視冠軍是《武媚娘傳奇》。
在動輒上千萬和上億成本的大陸劇面前,臺灣偶像劇的服化道和畫面質量被吊打。在偶像劇已經占比台劇四分之三的情況下,臺偶輸出失利,大陸劇在臺收視率節節攀升,台劇與大陸劇的輸出關係反客為主,台劇痛失大陸市場。
外部輸血降低的同時,內部的成本卻在提升。盡管臺灣地區經濟增速放緩,但電視劇制作實際所需成本不降反升。
在內容上,臺灣偶像劇早已喪失其獨特性。對於快速成長的大陸影視產業來說,偶像劇已變成最容易復制的電視劇模板,很難刺激大陸觀眾的視網膜。
市場淪陷、成本激增、內容老套這三重因素的疊加,讓臺灣偶像劇「失寵」已成事實。所以《植劇場》系列劇開始向著更加多元的劇集創作方向進軍,並以懸疑劇與現實劇為主力。
不難發現,台劇的轉型之路與大陸劇集有著相似的路徑,二者都是從少數火爆類型劇轉向多類型全面發展。但在內容上,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書寫風格:
台劇更加突出現實性的表達,而大陸劇更注重類型化的探索。
例如,大陸的懸疑題材無論是去年爆火的《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還是今年陷入滑鐵盧的《八角亭迷霧》、《致命願望》,它們都是在愈加完備的影視工業化體系下的類型化作品。而台劇裡的懸疑題材,除了《逆局》這種標準的類型化作品之外,也包含了諸如《想見你》這類愛情+懸疑+奇幻的創新之作。。
不論《逆局》還是《想見你》,都加入了對現實的探討。
前者在懸疑劇中關註新聞熱點與偵查破案的關聯,引入新聞從業者作為第四「公權力」。後者不僅是簡單的愛情懸疑片,而是將主角指向社會中內向「患者」這一「弱勢群體」,有些沉默寡言的人身上的閃光之處更值得我們去發現。
在對「女性主義」的表達上,同樣存在著這樣的分野。
從《歡樂頌》之後,大陸女性題材電視劇大熱,「喪偶式婚姻」「家庭重男輕女」「女性職場尷尬」等等社會熱搜式問題成為影視劇裡的常客。
「女性主義」題材的類型化探索,反而取代了對女性議題的探討。
因此,這看似脫離了「懸浮」劇的槽點,但是劇情整體帶有熱搜體質和輿論走向,為了表達而表達,鼓動情緒遠大於引發反思。
反觀台劇的女性題材,有著更加生活化的質感。
《俗女養成記》第二部依然延續第一部的輝煌,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和女性視角講述女孩們的生活和遭受的規訓。女主的生活環境雖然與我們各不相同,但是這部劇總能讓女生看到自己的影子。
可以說,雖然台劇看似在進行多種類轉型,但所有類型的核心都紮根於「現實主義」。動人之處是「細節」,當在電視劇中加入更多深入人心的細節,整個劇集才會更加真實和現實。
近幾年我們已經看過太多的「戲劇」了,是時候該歸回「現實」的審美。
轉型過後,究竟是機遇還是下一個困境?
在「美劇」生產模式的滋養下,台劇更加向精品化、短劇集的模式發展,誇讚「美劇品質」的評論淹沒其中,但受益於成熟工業化模式的同時,也會限制未來的發展空間。
海外大平臺方首先考慮的是自身文化輸出,要考慮西方觀眾的觀影習慣。HBO Asia中國區執行總經理范貝貝也曾指出中外合作的難點:「『中外結合,融會貫通』這句話,幾乎所有來中國拓展市場的外國公司都會說,然而並不可能真正做到。」如果沒有妥協的一方,未來的合作則很難推進。
如果台劇妥協,必然限制其創作自由。因為臺灣現實劇的獲勝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文化本色,根植與閩南文化。
《通靈少女》與《彼岸之嫁》作為文化奇觀亮相於國際,對於海外平臺來說,作品的覆蓋面與變現力是重要的。但對於臺灣制作者來說,用影像建構閩臺風俗人情,自由講述臺灣本土故事更為重要。
從投資規模的衡量標準來看,韓國電視劇的海外註入資本遠遠高於台劇,《李屍朝鮮》單集預算一千四百萬人民幣,而海外平臺給臺灣本土題材電視劇預算總額僅有三千五百萬人民幣。
投資規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海外平臺的受重視程度,雖然海外入駐為台劇帶來活力,但對台劇的重視程度遠不如亞洲其他地區。這一份關註與支持到底能持續多久,台劇創作者們也需在心中有一桿秤。
資本與市場本是引導作用,在海外平臺資金的高壓下,台劇能否堅持生產和創作的自身邏輯也需考量。參考2021年與HBO新合作的《誰在你身邊》,現實劇混合懸疑劇,想要探討的問題廣而深,但最後的結果就是不知所雲。
過分追求懸疑與獵奇也不是高分劇集的萬金油,而當多次雜糅懸疑毀口碑後,與海外平臺進行合作的「懸疑」招牌也會不保。
不論是偶像劇時期依靠大陸電視臺,還是現在依靠海外平臺,對於台劇來說,沒有自己的流媒體平臺是最大困境。雖然臺灣本土的視訊平臺數量不少,但很難形成合力。台劇缺少的不僅是資金,還有自身的龍頭平臺。
反觀臺灣流媒體訂閱率,前三甲分別為Netflix、愛奇藝與Youtube,均為非「土生土長」的流媒體平臺。
臺灣流媒體訂閱率排名
展望未來,臺灣影視業不僅需要通過持續與海外平臺的合作,搭建更加流程化、模式化、精品化的影視工業,能否搭建起自己的流媒體平臺則是另外一個關鍵。
1號結語
從近幾年台劇的爆發來看,台劇的進步大家有目共睹。台劇慢慢從偶像劇「出走」,撕下偶像劇的「標簽」,在幾年時間快速回血,說明臺灣影視行業基礎實力雄厚。從業人員紮實的基本功、優秀的制作班底、成熟的技術都需被大陸制作者們看到。台劇的「復興」為大陸影視帶來啟示,需要我們不斷求新求變。
台劇已經從偶像劇的「粉色幻想」中走了出來,而眾多的大陸劇還沉浸在「懸浮戲劇」中。懸浮不會讓影視劇越飄越遠,深耕才能滋養的更快。
現在是時候向下沉淀,紮根於真實的土壤。
>「偷偷」轉型的台劇,不斷驚艷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