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臺詞有爭議?《清平樂》像《大明宮詞》需要時間

  隨著《清平樂》播出,其中大量文言文臺詞的使用備受爭議。有的網友覺得可以長知識,但也有觀眾認為,「現在的劇,即使是廣受好評的劇,臺詞也是‘讀’出來的,平板刻意,沒有感情,再好的服化道也拯救不了。」

  《清平樂》劇照。

  對《清平樂》臺詞的批評被置入了一種歷史性的脈絡中:以前看劇中人講臺詞,都是「演」出來的,那個情境下該怎麼說話,用什麼語氣、語調、口風都是有講究的,對比之下,現在國產劇的臺詞像是木偶人讀白。然而有趣的是,被批評者封為臺詞經典的《大明宮詞》在初上映時,同樣也身處「語言不過關」的批評當中。

  《大明宮詞》2000年播出,劇中太平公主對武則天不叫母後,而是叫媽,結婚、愛情、理想主義、天堂等現代概念頻頻出現在臺詞中。經典場面小太平對薛紹初戀的心動,用了大段繁復華麗的辭藻:「我從未見過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剛毅面頰上徐徐綻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脆弱的向往,終於第一次擁有了一個清晰可見的形象,我目瞪口呆,仿佛面對的是整個幽深的男人世界。」

  《大明宮詞》劇照。

  「演員有背臺詞之嫌,感覺就是哈姆雷特的內心讀白」,是當時觀眾直覺不適之處。「莎士比亞式的戲劇」則是當時輿論場中爭議的核心所在,詩歌化的、舞台劇腔調的、極具莎士比亞風格長句的臺詞,被認為讓中國古代的宮廷故事變得不三不四,「臺詞較公式化、套路化,語言處理是該劇表演中的最大敗筆」。二十年過去,現今該劇已經成為公認的宮廷劇巔峰之一,臺詞更是作為經典語錄被收集、整理。

  如果說《大明宮詞》和《清平樂》都是「背臺詞」,那麼二者的區別可能隻在於風格:是歐化的還是古風的。《清平樂》能否如《大明宮詞》一般在未來成為經典作品?答案尚不可知,還需要時間的查驗。但大眾文藝脈絡下作品的經典化進程,往往如此,伴隨著爭議並進一步擴大其影響,甚至相幹批評本身也成為了其經典化進程的維度之一。

  從爭議走向經典化,部分原因在於時間的濾鏡——審美風格的流變與觀眾話語權的流轉之間往往存在時間差,也可以理解為「懷舊」的加成。另一方面,大眾向的作品其經典化的進程往往如此,被認為無法超越的87年版《紅樓夢》,當年播出時同樣飽受爭議。甚至有觀眾給電視臺寫信要求停播,理由是糟蹋了文化瑰寶,俞平伯批評道,「在演員臉上看不到文化」。

  87版《紅樓夢》劇照。

  經典化的完成需要時間的淘洗,並在歲月中時時被檢視,因此有時批評的話語也是一種歷史的循環,有時我們也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時評和快評是不可取的。恰恰相反,批評會面對或許「誤判」的風險,但合理的、經過理性思考後發出聲音無比重要,它們就如同加之在經典作品皇冠上的另一種必要的「裝飾」,也是經典的一重「闡釋」。

  □韓思琪(娛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翟永軍

>文言文台詞有爭議?《清平樂》像《大明宮詞》需要時間

李白這首詩,絕了

尋夢園

每個都不好惹,盤點日漫中的極道千金,最愛第二個

尋夢園

Heize&河成雲合作作品是要用音色來「打架」嗎?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