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十多天,《清平樂》口碑兩極分化。
有說畫面精美、制作用心的,也有說節奏緩慢、劇情平淡的。作為正午陽光今年出品的首部大劇,《清平樂》從開播起就引發了大量關註。但與話題度不符是它略顯慘淡的收視率。據廣電視聽大數據,上周《清平樂》的綜合收視率為0.519,不及同期在播的《如果歲月可回頭》和《冰糖燉雪梨》。
從播放量上來看,《清平樂》的成就也遠不及去年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因《知否》是優愛騰三家聯播,《清平樂》是一家平臺獨播,我們就取這兩部劇上線七天後在這一家平臺上的播放量進行對比,得到結果如下:
《清平樂》原名《孤城閉》,講述了北宋皇帝趙禎的一生,從開拍起就被外界看作歷史正劇。由於這幾年政策持續收緊,古裝劇上星越來越困難,尤其是歷史題材。《天下長安》《霍去病》等歷史劇已經積壓了數年,仍未播出。市場呼籲一部口碑和熱度兼具的歷史劇。
除《清平樂》以外,今年還有幾部歷史劇待播,如李少紅導演的《大宋宮詞》,歡瑞世紀的《山河月明》等。前幾年在市場上幾乎絕跡的歷史劇,能再次迎來屬於自己的輝煌嗎?當下的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歷史劇?
要市場還是要史實?
《清平樂》背後的歷史劇創作之困
目前網上對《清平樂》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劇情上。開播第一天,就有人質疑《清平樂》節奏慢、劇情平淡。光是宋仁宗執意要找生母的故事就講了整整一集。其後宋仁宗和太后之間的博弈,也慢悠悠地推進了五六集。直到第八集,本劇的女主角曹丹姝才正式成為皇后,故事進入主線。
但之後的劇情依然推進緩慢,宋仁宗和皇后之間的愛情被網友形容為「拿著月老的紅線在拔河」,幾集過去了都沒有實質性進展。至於朝堂的部分,《清平樂》朝堂戲份多為大臣議政,大段大段的古文對白著實考驗觀眾的耐性。
沒有極致的人設,缺乏強烈的戲劇沖突,《清平樂》和以往大家熟知的歷史劇風格迥異。在大眾印象裡,厚重的歷史劇要麼展現帝王金戈鐵馬的一生,要麼呈現波譎雲詭的朝堂之爭,但《清平樂》卻用了大量篇幅展現北宋的風土人情,畫面構圖考究、服化道精致,故事性卻相對較弱。
這自然和劇集所選的時代本身有關。相比觀眾熟知的康熙、雍正等帝王,宋仁宗以仁德著稱,執政期間天下太平,未經歷過太多波折和起伏。以往的影視作品中,宋仁宗往往被作為背景板,襯托同時代的包拯、范仲淹等人,《清平樂》是國內第一部以宋仁宗為主角的電視劇。
為了豐富主角的形象,《清平樂》對宋仁宗進行了一定的拔高和美化。剛出版了新書《宋仁宗:共治時代》的歷史學者吳鉤就表示,「真實的仁宗要庸常得多,有著常人都有的缺點,而缺乏雄主之高深權術。」
為了強化戲劇沖突,編劇也對真實歷史進行了一定的改編。歷史上的宋仁宗是在李宸妃去世後才知道其為自己生母,《清平樂》中的宋仁宗卻在李宸妃在世前就知曉了自己身世,並在大臣的阻攔下未與其相見。
「其實大家熟知的康熙、雍正等帝王的很多故事,都是後代加工改編過的。包括《三國演義》中很多精彩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等,也有很多虛構成分,關鍵還是看編劇如何平衡。「正在從事歷史劇創作的編劇成長告訴娛樂資本論。
為了平衡好市場、史實和政策,《清平樂》的編劇做出了種種努力。劇中對北宋風貌的還原不可謂不細致,很多道具的細節也引發了歷史粉的考據熱情。最終歷史是還原了,但故事卻不夠「市場」,和年前被歷史粉圍攻醜化朱元璋的《大明風華》形成鮮明對比。
「我現在寫歷史劇時,也常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史料中,要照顧當下觀眾的審美,讓觀眾對角色產生共情。」成長說。過於拘泥歷史沒市場,戲說太多又容易被粉絲詬病,再加上審查上的掣肘,歷史劇走到今天,創作困境愈發明顯。
從朝堂到家庭,
歷史劇中的個人生活和女性角色
歷史劇的黃金時期發生在世紀之交。1999年的《雍正王朝》、2001年的《康熙王朝》、2005年的《漢武大帝》……這類主旋律歷史劇往往以經典歷史人物為線索,以真實歷史事件為依據,多半肩負著弘揚傳統文化、傳遞家國情懷的重擔。
從內容上來看,《清平樂》的敘事規律更接近這類主旋律歷史正劇,皇帝是民族和國家的象徵,劇中也會探討政府與百姓、皇帝與官員的關係。但和以往的歷史劇相比,《清平樂》明顯更側重於講述帝王個人的家庭生活,而非波譎雲詭的朝堂之爭。
比如,厚重的歷史劇往往會加入制度改革、國防建設、反腐倡廉等時政內容,矛盾沖突也常匯於此,如《大明王朝1566》開篇就寫嚴黨和清流在「改稻為桑」問題上的爭執。《清平樂》開篇卻把重點放在了人性和宗法的沖突上,宋仁宗受制於禮法不能去看望生母。
其後眾臣為皇帝選後,千挑萬選出一位曹皇后的故事,也重在表現皇帝在禮法和制度約束下的身不由己。這種闡釋角度並非不可,但和《大明王朝1566》中探討的政治和經濟問題相比,未免理學味兒重了些。
從目前的市場反饋來看,觀眾對禮法沖突並不感興趣,對大臣們的朝堂議事也興味索然,最關心的還是宋仁宗和曹皇后、張貴妃等女性的情感糾葛,後期宋仁宗女兒徽柔和內侍懷吉的愛情故事,也是劇方的一大宣傳點。這和以往歷史劇引發的討論並不一樣。
對於這樣的變化,編劇成長表示,「內宮連著外朝,很多時候所謂的家庭戲、後宮戲和朝堂戲都是一體的。再加上現在電視劇受眾主要是女性,編劇增加家庭戲也很正常。」更重要的是,大多數觀眾看歷史是為了「看現在」,聚焦在帝王的個人生活上更容易引發大眾的共識。
在此之前,《軍師聯盟》《大明風華》等歷史劇也是這麼做的。《軍師聯盟》中司馬懿和妻妾的「三角戀」,《大明風華》中的「朱家五子」的鬧騰日常,都很接地氣。以更生活化的視角展現歷史人物,這是創作者照顧到觀眾的觀劇習慣主動做出的改變。
《大明風華》截圖
除了加重家庭戲和感情戲的比重外,歷史劇的另一個變化是女性形象更為突出。在《清平樂》中,江疏影飾演的曹皇后關心治國之道多於兒女情長,屬於「事業型」女性。《軍師聯盟》中,司馬懿的妻子張春華個性剛烈、潑辣果敢。而在以往的歷史劇中,女性多為帝王將相的欲望符號,集中華傳統美德於一身。
這種女性形象的演變,有意無意地順應了當下女性主義思潮的崛起。在以男性為主的政治戲和以女性為主的宮鬥戲之間,歷史劇創作者正在努力平衡。
歷史劇的未來:嚴肅正劇小眾化,
將湧現更多新類型
對於歷史劇今後的發展,編劇成長很清楚,屬於歷史正劇的輝煌時代已經結束,今後的歷史劇得和某些流行的類型結合,才能順應當下的市場。
從外部環境來看,拍攝歷史正劇的風險越來越高。投資大只是一方面,越來越冷的市場才是「壓垮」歷史正劇的最後一根稻草。「費這麼大的勁,好不容易拍出了一部精致的歷史劇,卻沒什麼市場回饋。這會讓投資方、制作方和創作感到很大的挫敗感。」成長說。從發行銷售的角度來說,如今投拍歷史劇也並非一個商業上的好選擇。
是大家越來越看不下去歷史劇了嗎?或許真正的原因在於受眾分化。在電視臺時代,精英們操縱著話語權,人們的娛樂消費選擇也有限,歷史劇的走紅乃時代造就。如今精英權力下放,娛樂消費空前繁榮,市場反饋機制也越來越健全,歷史正劇被「掃入故紙堆」也是時代必然。
唯一讓人欣慰的是,歷史劇雖然越來越小眾,但在互聯網時代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受眾。2017年,積壓兩年的歷史劇《大秦帝國之崛起》在B站上線後迅速走紅,隨便點開一集就有上百人同時觀看。《三國演義》等經典老劇在B站也深受年輕人追捧,二創視訊很多。
B站《大秦帝國之崛起》截圖
政策上的約束也是歷史劇越來越難拍的一大原因。此前娛樂資本論採訪過《大明風華》的制片人,《大明風華》把故事重心轉向了家庭。盡管如此,最終成片還是經歷了九次送審,刪減了部分殘酷內容才得以播出。
在成長看來,雖然傳統的歷史正劇走向衰微,但像《瑯琊榜》《長安十二時辰》這類具有歷史品相的劇會越來越多。「《瑯琊榜》雖然是架空,但劇中三個皇子爭位,就類似《雍正王朝》裡的九子奪嫡,所謂的懸鏡司則脫胎於歷史上的東廠。」成長說。而加入刑偵元素的《長安十二時辰》,也是拓展新類型的有益嘗試。
另外,隨著明清等歷史朝代的故事被過度挖掘,唐宋、魏晉等朝代開始受到創作者的關註。今年就有以北宋為歷史背景的《清平樂》和《大宋宮詞》,這意味著更高的投資成本。「開掘一個新朝代並不容易。清宮戲可以沿用以前的制式,但開拓新朝代得做大量研究,道具也要重新制作。」成長說。
結合如今影視行業持續下行的現狀,今後高投資高風險的歷史劇制作環境會愈發艱難。在創作端,受眾審美的多元化和越來越嚴苛的審查環境也為編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劇的宏大敘事時代已然過去,如何以更新的視角、更小的切入點講述歷史,在政策和市場之間找到平衡,是所有歷史劇創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清平樂》遇冷,時代需要怎樣的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