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主一身之氣,秋末冬初養好肺,感冒咳喘少纏身!

  

  

  肺為「人之氣本」,其既主呼吸之氣,又主一身之氣,與人體氣的生成和運行關係密切,為體內外清氣、濁氣交換的通道,可輔助主血脈的心臟行血而貫通血脈。

  

  「肺為嬌臟」, 最為怕冷,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肺脈又起於中焦胃腑。因此秋末冬初天涼氣寒,無論是受凍受涼,還是飲食生冷,都很容易傷肺,引起感冒、咳嗽、氣喘等疾病。以下從生活起居養生、食療藥膳養生、中醫適宜技術養生等方面,介紹秋末冬初養肺的保健方法。

  




生活起居

  

  秋冬季節天氣降溫、寒流來臨,風寒或寒邪等病邪,最易通過鼻腔、皮毛侵襲肺臟,寒涼飲食也常常通過胃腑與經絡引起肺寒,內外互相作用,即可出現鼻塞噴嚏、咽癢咽痛、咳嗽咯痰、氣喘胸悶及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等肺臟與全身的病變。

  

  因此需根據氣候變化,隨時增加衣物,減少外出,少去人群聚集之地,出門戴口罩,同時飲食不宜太過寒涼,防止病邪入侵人體。

  

  由於背部胸廓內有心肺等重要臟器、背部脊柱兩側有臟腑腧穴,腹部有脾胃、腸道,雙腳位於下部屬陰、「寒從腳下生」,因此年老體弱者應特別注意背部、腹部與雙腳的保暖,如天冷要穿馬甲、穿夾衣,避免赤足,愛美之人盡量不露腳踝、不露腹、不露背,即為很好的避寒養肺措施。

  




藥膳食療

  

  平素易發感冒、鼻炎、氣管炎、肺炎,伴疲乏、氣短、多汗等體虛者,可於秋冬季飲用預防經驗方「黃芪菊花茶」一周左右,有補氣益肺、預防疾病的功效。

  

  做法

  取黃芪、枸杞子各10克,加水1200毫升,大火煮沸,小火煎煮10分鐘,再放入黃菊花6朵,小火煮5分鐘,加入適量冰糖調味,當茶飲用,兒童各物酌情減半後使用。

  

  肺病或流感等病後期,出現咽癢、咳嗽、吐痰不多,或伴有咽幹口幹、輕微咳嗽、咯痰不多、大便幹結等症狀者,常為病邪傷陰,可於此時食用經驗方「生梨貝母湯」,有養陰清肺、利咽止咳的功效。

  

  做法

  取鮮梨一個,洗淨去皮、核,切成小塊,與川貝母3~5克、橘子皮半塊一起放入碗內或燉盅內,加水300毫升,上籠蒸半小時,揀去貝母和橘皮,喝湯食梨。

  

  秋冬季節,隨著氣溫轉涼轉冷,霧霾頻發,常會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風險,感冒、鼻炎多發,嚴重者還會出現肺炎。預防霧霾,出門戴口罩,必要時使用空氣淨化器之外,對於年老體弱者或室外工作中,可嘗試食用經驗方「黃芪抗霾湯」,有補肺益氣、扶正祛邪的作用。

  

  做法

  取母雞1隻(1500克左右),收拾乾淨、切塊,與裝入黃芪、黨參、枸杞子各10克以及升麻6克、紅棗10枚的料物袋一起放入燉鍋內,加生薑、蔥、黃酒、清湯,如常法用小火燉1小時,撈出紗布袋,加精鹽調味,佐餐食用。

  




中醫適宜技術

  

01
足浴養生

  進入秋末冬初,堅持每天睡前20~30分鐘的40℃左右熱水泡腳,同時按摩足底的湧泉穴,有溫腎助陽、溫肺散寒之功,以散陰凝寒冷之邪。

  

  如果在泡腳水裡加點生薑、花椒等味辛性溫的藥食兩用物品,效果更好,方法是取生薑大片3~5片、花椒二十幾粒,用紗布包裹,紮緊袋口,加水煮開後,放入洗腳盆內即可。

  

02
香囊養生

  中藥香囊養生屬中醫傳統外治法,既可養生,亦能療疾,是利用辛香中藥的芳香走竄功效,通過人體的口鼻、皮膚毛孔,以及經絡穴位的吸收發揮防治疾病的作用。

  

  防治秋冬之交感冒、咳喘等肺病,可取藿香、白芷、佩蘭、羌活、銀花、薄荷各等量研粉,取適量做成香荷包佩帶,以宣肺通氣、強體防感。

  

03
傳統健身術

  可以選擇習練六字養生訣的「呬字功」,堅持長期鍛煉,有調補肺氣,減緩感冒、鼻炎、氣管炎、肺炎等咳嗽氣喘、鼻塞流涕等不適的功效。

  

  呬(si音),口型為開唇叩齒,舌微頂下齒後。方法是呼氣時念「呬」字,兩手從小腹前抬起,逐漸轉掌心向上,至兩乳平,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對喉,然後左右展臂寬胸推掌如鳥張翼;呼氣盡,隨吸氣之勢兩臂自然下落垂於體側。整個練習,重復六次。

(文中所載茶飲方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安徽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鄧沂

  編輯:王迪

  審核:朱蕗鋆

  「首都中醫」ID:

  bjtcm010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官方微信

>肺主一身之氣,秋末冬初養好肺,感冒咳喘少纏身!

一位111歲老人的長壽秘訣,他總結為5句話,健康長壽並不難

尋夢園

報告:2021年中國健康產業規模達10萬億元

尋夢園

長期喝燒開的自來水,不碰礦泉水和純淨水,身體最終會怎樣?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