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父母告誡我們
要按時吃飯,規律飲食,
不要暴飲暴食,
那麼,飲食規律究竟有多重要?
浙江杭州浙大一院全科醫學科的喬頔醫生講了一個病例:
張阿姨最近總是感覺上腹部有些不舒服,於是到當地醫院檢查,胃鏡檢查結果提示「胃癌」。
這一結果讓張阿姨傷心之餘,也很是疑惑,她說自己一向很注意飲食,一日三餐頓頓不落,怎麼就得了胃癌呢?
在主治醫師的追問下,發現了問題所在。
原來張阿姨的老公是名計程車司機,一日三餐的時間不固定,經常比正常吃飯時間晚1-2個小時,而張阿姨每餐飯一定要等老公回來一起吃。
不規律的飲食習慣便是導致張阿姨患胃癌的一大重要因素。
那麼我們的飲食習慣與胃癌的發生發展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飲食不規律或增加致癌風險
長期一日三餐飲食時間不規律或每餐進食量差別很大,飲食時間雜亂、狼吞虎咽和暴飲暴食等,這種飲食習慣的人其胃腸道接受的刺激及消化雜亂,可在不同程度上對胃黏膜產生物理或化學損傷,甚至引起胃液分泌雜亂,從而降低胃黏膜的保護作用,並且可以刺激致癌因子的產生,增加致癌的風險。
另外,不少年輕人有吃宵夜的習慣,由於進食到睡眠間隔時間太短,常會增加胃食管反流發生風險。而胃酸反流不僅會帶來「燒心」的不適感覺,還會損傷胃和食管結合部位處的黏膜,再加上,夜宵常吃一些油炸、燒烤、醃臘食品,裡面的致癌物會進一步傷害胃部,久之就可能產生「不典型增生」,進而增加罹患食管胃結合部腫瘤風險。
愛吃高鹽醃制的食物
食鹽的高滲透壓對胃黏膜會造成直接損害,使胃酸分泌減少,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前列腺素E具有提高胃黏膜抵抗力的作用),使胃黏膜易受各種攻擊因子攻擊而損傷,發生胃部病變,高鹽醃制食物因長期放置可產生多種化學致癌物,並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的風險,兩者致病的協同作用可進一步提高胃癌發生發展的風險。
紅肉或加工肉過多攝入
「紅肉」指所有哺乳動物的肉,如牛肉、豬肉、羊肉、馬肉、山羊肉等。「加工肉」是指通過鹽漬、醃制、發酵、煙熏、或其他工藝加工而成的肉類,以增強風味或利於保鮮。過多攝入紅肉或加工肉可能會增加患胃癌的風險。
長期抽煙飲酒
長期吸煙或酗酒的人群患胃癌的風險也高於常人。其中,煙草中的有害物質也會隨著唾液進入胃,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縮、痙攣,胃黏膜出現缺血、缺氧症狀,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胃部潰瘍甚至胃癌。
酒精本身雖不是致癌物,但長期飲用酒精濃度較高的烈性酒不僅可以改變胃內環境,還可以刺激消化系統胃黏膜,損傷黏膜組織,加快致癌物的吸收,參與胃癌發病過程。
做好這四點,預防胃癌
1.攝入豐富的全谷物、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豆類
讓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類成為你飲食的主要部分,每天至少從飲食中攝取30g膳食纖維,至少應攝入五份或以上的多種非淀粉類蔬菜或水果(每份至少400g)。
2.少吃紅肉
每周攝入紅肉不超過三份,所謂的三份大約相當於350-500克重的熟紅肉。
3.限制酒精攝入,最好不要飲酒
以酒精量計算,成年男性和女性一天最大飲酒的酒精量建議不超過25g和15g,兒童、少年、孕婦、乳母不應飲酒。
4.不要依賴膳食補充劑預防癌症
膳食補劑被普遍認為具有補充營養、促進健康甚至預防癌症的功效。事實上有證據表明,一些膳食補充劑不太可能對癌症的風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而不合理過量的補充,反而會增加患癌的風險,如:β-胡蘿蔔素可以升高肺癌和胃癌發病風險。
發現早,胃癌不可怕
根據2015年中國癌症數據報告,我國每年胃癌新發病例67.9萬例,死亡病例49.8萬例,我國胃癌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約占全球42.6%和45%。
胃癌的死亡率看似很高,但實際上,相比晚期胃癌,早期胃癌經規范治療5年生存率很高。在歐美國家,早期胃癌5年生存可達70%以上,在日韓等國更是高達90%,而晚期胃癌5年生存率還不足10%。遺憾的是,在我國,大部分胃癌患者就診時已是中晚期,5年存活率不足30%。
專家建議,目前胃癌確診最有效的方法是胃鏡活檢和細胞學檢查,在跨過40歲的門檻後,就應該做一次胃鏡檢查。如果胃部已出現不舒服、上腹脹痛、食欲下降、消瘦、大便黑色等症狀,應在醫生指導下及早行胃鏡檢查,如無特殊發現,以後每2-3年再行檢查。
四大類高危人群
需要適當提高篩查的頻率:
一、有胃癌家族史;
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者;幽門螺桿菌(Hp)能促使硝酸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及亞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環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細胞的過度增殖,導致畸變致癌;
三、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的;其中由慢性胃潰瘍惡變轉為胃癌的幾率為1%-5%,發病率雖不高,但不能放松警惕。胃部分切除術後僅剩殘胃的,5年後患胃癌風險明顯加大,要提高警惕;
四、飲食喜歡高鹽、醃制、吸煙、重度飲酒的。
來源:華商報、錢江晚報、浙江24小時、浙大一院、廣州日報
>每天等老公一起吃晚飯,女子竟查出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