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清平樂」這個曲牌,才能更懂《清平樂》

  《清平樂》這個電視劇至少有一個貢獻,就是普及了詞牌的準確念法:清平樂(yuè)。其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名,別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的詞牌。此調正體雙調八句四十六字,前片四句,為四仄韻,字數為四、五、七、六,後片也是四句,為三平韻,均為六字。晏殊、晏幾道、李清照、黃庭堅、辛棄疾等宋代詞人均用過此調,其中晏幾道最多,有19首之多。

  「清平樂」詞創作伊始,內容基本上是傷春惜別、男女戀情,感情比較低沉,詞風幽婉。到了宋代,這一詞調在晏幾道、李清照等婉約派詞人的筆下,沿襲了它的原有面貌。

  據說電視劇《清平樂》原名叫做《孤城閉》,之所以改了首先是配角變了主角,寫了宋仁宗與曹皇后的愛情。其次就是些說得清說不清的理由。但如果從詞牌這個角度講也是有趣,「清平樂」從字面看乃是吉意,但實則調性低沉而傷感。仁宗在位之時,北宋整體發展得相當不錯,史家將其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但其實個人生活卻很不幸。曹皇后擔得起皇后二字,但與他始終赴不了靈犀之約;張貴妃倒是給了他作為男人的快樂和期望,就是走得太早。所以這名字改得反而有些深意了。

  劇中人物的「清平樂」:要有悲,要有愁

  在劇中有個重要人物叫做晏殊,他既是一位出名的政治家,同時也是在中國文學史上留名的人物。他的詞佳句甚多,比如大家熟知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但這首《清平樂·金風細細》卻不那麼有名。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幹。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此詞突出反映了晏殊詞的閒雅風格和富貴氣象。以精細的筆觸,描寫了細細的秋風、衰殘的紫薇、木槿、斜陽照耀下的庭院等意象,主人公在精致的小軒窗下目睹了雙燕歸去、感受到了銀屏微寒,有視覺,有聽覺,有觸覺,營造了一種冷清索寞的意境,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憂傷。

  晏殊將傷春怨別的情緒表現得非常內斂,介於似有似無之間,按今天的話講就是比較端著。能把閒雅華貴與幽怨傷感統一起來不擰巴,也算是個不一般的人。

  而另一首《清平樂·留人不住》則是北宋詞人晏幾道創作的。他和上面這位不是外人,而是晏殊的七子,時有「大晏」「小晏」之說。

  留人不住,醉解蘭舟去。一棹碧濤春水路,過盡曉鶯啼處。

  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此後錦書休寄,畫樓雲雨無憑。

  這首描寫離情別怨的詞作,寫了女子對情人的癡心離怨,就相當不做作了。前片用白描手法寫春晨渡口分手時的種種情態:行者去意已決,送者依依不舍,「醉解蘭舟去」,這得多不情願啊!後片卻以女子「錦書休寄」的決絕之語作結,以怨寫愛,因多情而生絕望,不忍割捨卻看不到未來。這首詞以多組對比,一個意淺,一個情深,怎麼看都覺得是寫給宋仁宗和曹皇后的。

  還有一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他的作品中也有一首《清平樂·小庭春老》

  小庭春老,碧砌紅萱草。長憶小闌閒共繞,攜手綠叢含笑。

  別來音信全乖,舊期前事堪猜。門掩日斜人靜,落花愁點青苔。

  這也是傳統的詞牌風格,前片與後片形成對比,既是時空的變換,也是情緒的轉化,還有色彩畫面的對立。所有的美好都停留於過往,而眼前之景只剩下對於「yesterday once more」的妄念。尤其是「落花愁點青苔」,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尋常地花落在詞人眼中以主動態「點」寫出,還是「愁點」,幽思躍然紙上。

  李清照、辛棄疾的「清平樂」:低沉而向高亢

  《清平樂·年年雪裡》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賞梅詞作,也是詞人對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帶有總結性的追憶之作。

  年年雪裡,常插梅花醉。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

  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

  此詞借不同時期的賞梅感受寫出了詞人個人的心路歷程。詞人截取早年、中年、晚年三個不同時期賞梅的典型畫面,深刻地表現了自己早年的歡樂、中年的悲戚、晚年的淪落,人生走勢嚴重下行,越想越是傷懷。

  而隨著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的出現,受其詞風影響,「清平樂」使用範圍也不斷發生變化,不僅書寫內容有所擴大,感情基調也由低沉逐漸轉向高亢。《清平樂·村居》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應該是大家很熟識的,可以看出和其他作品的差異很大。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人情之美、生活之趣。全詞以白描手法描述了農村的鄉土風俗,用詞淺顯,但清新寧馨的氣氛撲面而來。一家老小各司其職,三言兩句就把人物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平和寧靜生活的喜愛。

  毛澤東的「清平樂」:沒有悲苦,皆是希望

  而毛主席的三首「清平樂」一出,一改過往氣象。其聲情特點已與詞調創作伊始的面貌迥然不同。沒有悲苦,皆是希望,而且同樣是佳句頻出。

  《清平樂·蔣桂戰爭》:

  風雲突變,軍閥重開戰。灑向人間都是怨,一枕黃粱再現。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這是作者寫作的第一首。蔣桂戰爭是1929年春發生的蔣介石和廣西(簡稱「桂」)軍閥李宗仁、白崇禧之間的戰爭,卻給紅軍的發展造成了有利條件。紅四軍由江西進入福建西部,先後占領長汀、龍巖、上杭,這首詞正是作於紅軍攻占上杭之後。

  其中有兩個典故,一是「一枕黃粱」,出自唐沈既濟的《枕中記》,小米飯沒得盧生就把一生的美夢做完了;一是「金甌「,語出《南史·朱異傳》,指國土。毛主席一方面指斥蔣介石武力統一中國的野心不過是白費力氣,一方面又描繪了閩西新革命根據地正在開展「分田分地」的土地革命。當時革命力量尚處於弱勢,有此眼光者非毛澤東莫屬。

  《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1933年10月,蔣介石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第五次反革命「圍剿」,由於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錯誤路線在黨內占了統治地位,使第五次反「圍剿」一開始就處於被動局面。1934年4月下旬,毛澤東來到了中共粵贛省委所在地——會昌的文武壩,此時整個南線的形勢異常嚴格。

  隨後由於毛澤東對粵贛省工作的正確指示,使南線形勢出現了喜人變化。面對這一轉變,毛澤東也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7月23日清晨,他帶領粵贛省的一些幹部和紅軍戰士,健步登上會昌城外高峰——嵐山嶺(現稱會昌山)。站在高山之顛,縱覽根據地的錦繡河山,毛澤東心潮澎湃,思緒萬千,連夜寫下了這首詞。

  雖然南線出現的轉機未能扭轉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最後被迫實行長征的形勢,但在劣勢中曾經出現過的希望卻記錄在這首詞中,其中前片「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更是膾炙人口,充分展現了革命偉人所獨有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清平樂·六盤山》: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毛澤東在1935年10月上旬率領中央紅軍突破重圍,勝利越過六盤山,翻越了長征路上最後一座大山,於10月19日抵達吳起鎮,與陜北根據地紅十五團勝利會師。在六盤山上,毛澤東縱目遠眺,回思來路,寄望將來,吟出了這首詞。

  六盤山位於寧夏南部固原縣西南,主峰海拔3500米,高聳入雲,所以毛澤東用「望斷南飛雁」指出其難以攀越。但隨之筆鋒一轉,出語堅定,氣韻鏗鏘,「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於回顧之中表達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絕信念,該句也成了流傳最廣的毛澤東詩詞名句之一,因為它太符合毛澤東一以貫之的戰鬥精神了。

  後片「紅旗漫卷西風」畫面感極強,西風烈烈,紅旗漫卷,蒼涼之中充滿悲壯,接著化用南宋劉克莊《賀新郎》詞:「問長纓何時入手,縛將戎主?」 蒼龍,是一種兇神惡煞,指代毛澤東眼中一切的敵對勢力,以問代答,實則斬釘截鐵:必須縛住蒼龍!

  如果大家有興趣,不妨在觀看電視劇之餘,也來隨手翻翻這些美妙佳篇吧!

>讀懂「清平樂」這個曲牌,才能更懂《清平樂》

《斛珠夫人》鞠七七慘死並不冤,真兇不只是蘇鳴,還有人隱藏更深

尋夢園

《打卡吧!吃貨團》劉雨昕積極宣傳貴陽文化,粉絲熱心助力教育

尋夢園

你是什麼人,早就命中註定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