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三部9分+,台劇復興有盼頭了

  

  ​本文作者是撰稿人@Nico

  用電影捅破生活最後一層窗戶紙

  

  2019,是台灣電視劇的爆發之年。

  

  這一年,台劇從不同角度切入,貢獻出了三部精品劇:

  

  挖掘人性陰暗面的《我們與惡的距離》,關懷中年女性的《俗女養成記》以及把老套愛情故事玩出新意的《想見你》。

  

  三部劇集,部部9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5分、《俗女養成記》豆瓣9.1分、《想見你》豆瓣9.2分。

  

  

  與高分相呼應的,是人們由此引出的新思考——

  

  台劇可能將就此復興?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這三部高分劇。

  

  雖然就題材來看,它們各有不同,但就內容來看,它們卻不約而同的都與現實高度呼應。

  

  《我們與惡的距離》植根現實,以真實案件為原型,挖掘出了新聞道德、司法公正、犯人人權等多重社會議題。

  

  

  《俗女養成記》直面中女問題,用詼諧的方式解構了女性的中年窘境,看起來又好笑又好哭。

  

  

  《想見你》聚焦未成年人的自我認同,在愛情劇的外殼下,嫁接進了更豐富的核心議題。

  

  

  幾乎每個觀眾,都能從這三部現實題材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能讓觀眾找到共識,本身便已意味著這部劇成功了一半。

  

  剩下的一半,則需仰仗編劇填補,來進一步的豐滿完善。

  

  而這三部台劇的編劇,也都在最大程度上獲得了較為寬裕的創作時間和創作空間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劇本先行,先確定題目由編劇寫出來,再由電視臺招標的影視公司制作。

  

  劇本創作和制作拍攝電視臺幾乎不太干涉。

  

  《俗女養成記》是小說改編,編劇兼導演的嚴藝文曾對外感慨「我快把這本小說的書皮都翻爛了」。

  

  她將這本小說掰碎、揉爛徹底消化好,然後才在此基礎上苦心耕耘改編出了劇本。

  

  《想見你》的兩位編劇,更是腦洞大開,用懸疑、愛情、奇幻雜糅出了一部「非典型」的偶像劇作品。

  

  這種打破常規的劇作方式,簡直可以看作是用心寫劇的匠人精神的終極體現。

  

  

  透過它們,我們能夠明顯感覺到臺灣編劇那種最純粹的創作狀態——

  

  不被題材、類型所限,嘗試突破且勇於創新。

  

  它們都不同程度地顛覆了內地觀眾對台劇的固有認知,將台劇從狗血偶像劇中拉出,踏上了現實劇的變革正軌。

  

  直到此時,人們才恍然大悟般地發現,或許這次台劇復興,真的不是空穴來風。

  

  

  在此之前,台劇已經沒落了很長時間。

  

  不少內地觀眾對台劇的深刻印象,都還停留在十多年前。

  

  從2001年到2011年,台劇經歷了風靡亞洲的「黃金十年」。

  

  那時候的台灣,是名副其實的「造星」福地,催生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偶像明星。

  

  

  2000年,由日漫改編而來的《麻辣鮮師》,率先打開了臺灣的偶像劇市場。

  

  第二年,《流星花園》開播,以霸屏的頂流之姿,成為台劇歷史上的劃時代之作。

  

  以此為開端,台劇正式從以瓊瑤為代表的「言情時代」跨入了柴智屏為代表的「偶像時代」。

  

  

  自此,台劇一發不可收拾,迅速步入了鼎盛時期。

  

  《薰衣草》《海豚灣戀人》《天國的嫁衣》《惡作劇之吻》《王子變青蛙》《終極一班》《放羊的星星》《命中註定我愛你》……

  

  許多讓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偶像劇,都誕生於這個時期。

  

  它們中的大多數,都遵循了「高富帥+灰姑娘」這一老套的偶像劇敘事模式,很甜很傻很天真。

  

  

  一時間,台劇幾乎成了愛情偶像劇的代名詞。

  

  只要提起台劇,人們便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唯美、童話、浪漫等美好詞匯。

  

  

  除此之外,台劇的收視率也節節攀升,屢創新高。

  

  2005年,《王子變青蛙》播出後,成功打破了《流星花園》所保持的最高收視率紀錄。

  

  2008年,《命中註定我愛你》又再接再厲,以10.91的平均收視率再次打破以往記錄。

  

  

  以《命中註定我愛你》為界,此後臺灣偶像劇開始由盛轉衰,日漸式微。

  

  審美疲勞、人才流失、市場萎縮以及經費不足,成了臺灣偶像劇歸於沉寂的幾大誘因。

  

  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橫空出世,在金鐘獎上橫掃7項大獎,成為臺灣偶像劇最後的餘暉。

  

  此後很多年裡,人們再也沒有看到這樣口碑收視雙豐收的爆款佳作。

  

  直到……《想見你》問世。

  

  

  從2011年到2019年,沒有爆款問世的台劇,整整沉寂了近8年。

  

  如今,它之所以能夠重新復蘇,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歸功於以下幾點:

  

  政策、人才、資金。

  

  和內地不同,台劇拍攝並不需要提前立項。

  

  《想見你》的制片人麻怡婷曾在採訪中透露,「劇本的審查主要依靠制片人跟電視臺,但都是對於內容的審查,劇本通過就直接拍。」

  

  這種更為寬鬆的審查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台劇創作題材的多元化。

  

  包括靈異、懸疑、恐怖、動作在內的多種題材,台劇一直以來均多有涉獵。

  

  於是,元素大膽外加題材廣泛,便成了台劇復興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

  

  

  與此同時,植劇場計劃(Q Place)的施行,也為本土人才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植劇場,是由王小棣、徐譽庭、陳玉勛、徐輔軍等一線導演領軍,聯合藍正龍、楊丞琳、吳慷仁等知名演員以及24位新人共同打造的台劇品牌。

  

  它被譽為是「臺灣電視戲劇一場溫柔的革命」

  

  包括許光漢(《想見你》)、陳妤(《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內的多位新人實力演員,都是經由植劇場栽培才得以脫穎而出。

  

  

  它以孕育臺灣戲劇良性生態為目標,訂立了愛情成長、驚悚推理、靈異恐怖、原著改編四大主題,產出了《戀愛沙塵暴》《荼蘼》《天黑請閉眼》《五味八珍的歲月》《花甲男孩轉大人》等高質量的全新劇集。

  

  

  在資金方面,台劇同樣也打開了新的局面。

  

  依靠本土OTT(Over The Top,臺灣對在線流媒體平臺的簡稱)的崛起,以及Netflix、HBO、FOX等流媒體平臺的相繼進入,台劇很快便解決了制作成本和播出平臺這兩個不斷掣肘的關鍵因素。

  

  2017年,HBO與臺灣公視合作了首部全中文劇集《通靈少女》,一舉打破了之前《痞子英雄》保持了7年的收視紀錄。

  

  

  之後,Netflix緊隨其後,與臺方先後合作了4部原創華語劇(《罪夢者》《極道千金》《彼岸之嫁》《誰是被害者》),Fox也不甘示弱,投資了《遺失的1/2》《想見你》等劇。

  

  近期話題之作《誰是被害者》

  

  雖然這些劇的質量參差不齊,但它們都在無形當中,釋放出了這樣一個資訊——台灣影視劇市場正在從低迷中復蘇

  

  政策支持、人才聚攏、資金到位,台劇復興指日可待。

  

  我們有理由相信,繼2019年那三部高分劇之後,接下來一定還會有更多的優質台劇,為內地觀眾所熟知。

  

  或許,下一個黃金十年,已經近在眼前?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一年三部9分+,台劇復興有盼頭了

《你是我的城池營壘》前3集的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邢克壘心動

尋夢園

丁一宇X權俞利《綁匪——盜取命運》劇照公開,確定上半年首播

尋夢園

劇版《爵跡臨界天下》將播 粉絲:求劇情在線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