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電視劇《海洋之城》放出了首款主題預告片,中國首部海上職場生活劇初露端倪。
《海洋之城》由博集天卷影業出品,陳昆暉執導,陳勵任總制片人,張翰和王麗坤領銜主演。這是中國電視劇首次正面描寫郵輪業,是中國電視劇劇組第一次登上大型郵輪取景拍攝。這部劇不是表現富貴人群在郵輪上奢侈消費和陰謀爭鬥,而恰恰是寫尋常百姓與這種新型的旅遊度假形式交集後的種種變奏。
全劇採用「魚骨」結構,男女主角的相戀和成長為主幹,貫穿始終;五六個航程裡不同遊客的故事為枝幹,分列兩旁。涉及的社會話題包括:中小企業的發展問題,MBA團的啼笑皆非,高考減壓團的名實不副,啃老族的事出有因,明星鋼琴師的迷失和回歸,等等。
目前,《海洋之城》已經完成了海上戲份的拍攝,上岸進入都市和家庭戲份的攝制。
(1)郵輪業早就與百姓生活連成一體
提起郵輪業,人們通常的反應是,這是奢侈消費,稀缺消費,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
這話擱在10年前沒毛病。世界郵輪業自1823年誕生以來,一直為老外所操縱,也一直沒到中國內地大規模開展業務。大型郵輪上服務人員加遊客有近萬人,可能只有洗衣房有中國人的身影。
但這都是老黃歷了。首先是華人已經大量進入郵輪業成為從業者,最高的做到了大副和副船長的職位。而隨著中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打開,郵輪度假不僅不再可望而不可及,反倒是成為了一種時髦的休閒消費方式。家財萬貫的豪客不用說了,就是普通百姓,也都有拿出七八千元嘗個鮮的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三次消費升級,消費結構的演變不斷創造新的需求。
第一次消費結構升級,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初的上世紀80年代。當時,糧食消費下降,輕工產品消費上升。人們吃飽穿暖之後,對「老三件(腳踏車、手錶、收音機)」和「新三件 (冰箱、彩電、洗衣機)」的需求猛增,帶動了一輪經濟成長。
第二次消費結構升級,出現在上世紀90年代。家用電器消費快速增加,耐用消費品向高級化發展,大螢幕高清晰度彩電、大容量冰箱、冷氣機器、微波爐、影碟機、照相機成為城鎮居民的消費熱點。這一轉變對電子、鋼鐵、機械制造業產生了強大的驅動力,帶動了第二輪經濟成長。
新世紀以來,中國正在進行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在這一過程中, 增長最快的是教育、娛樂、文化、交通、通訊、醫療保健、住宅、旅遊等方面的消費,尤其是與IT產業、汽車產業以及房地產業相聯繫的消費增長最為迅速。
郵輪本身的屬性,與第三次消費升級的需求非常匹配。郵輪是交通工具,與汽車功用接近。郵輪是行走的酒店系統,帶有房地產業的屬性。郵輪上有強大的娛樂系統,與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新型娛樂接壤。事實上,郵輪集餐飲、酒店、娛樂、購物、旅遊服務於一體的功能,可以滿足一個人對於休閒度假的全部想像。
當消費需求和購買力實現對接,國際郵輪公司也就接踵而至。天津和上海的碼頭上,大型郵輪輪回更替,將一船又一船的中國人運向海洋,送往異鄉。一批又一批中國遊客聞訊而來,滿意而去,在郵輪上灑下一路歡笑,留下美好回憶。
導演陳昆暉來自臺灣,少年時期就對郵輪題材的美劇《愛之船》深有印象。過去十幾年來,陳昆暉一直在內地拍戲,也一直有拍一部中國郵輪劇的夙願。《海洋之城》的總制片人陳勵曾與陳昆暉合作過《愛的追蹤》,陳導的創意讓她怦然心動。兩人一拍即合,隨即展開調研之旅。
不是擔心郵輪公司不讓上船拍攝嗎?經過與跨國郵輪公司的反覆溝通,問題解決了。不是擔心郵輪業與大眾視野缺少交集無法成戲嗎?經過多次采風,全球收集的郵輪上發生的故事,足以寫出幾季與百姓生活密切相幹的劇本。博集天卷影業慧眼識珠,投資了《海洋之城》這部大制作。
(2)揭開郵輪神秘面紗,講述職場成長故事
《海洋之城》海上戲主要在上海往返日本幾座城市的郵輪班次上拍攝。都市戲主要在上海取景,海上戲還要去地中海沿線取景。
實景郵輪
登上世界頂級郵輪拍戲,等於是給觀眾打開一個神奇的世界。郵輪滿載近萬人,如同一座移動的城市。講述大副向船長進軍的故事,首先要對這座「城市」有透徹的了解,再將其風情和特色化入鏡頭。
郵輪上有五星級的酒店服務系統。雖然有16層的船身,十幾萬噸的排水量,但船上的面積終究是有限的。因而,合理利用每一寸空間,便成了一種藝術。日常用品的擺放,起居空間的設計,處處可見專業和匠心,將這些攝入鏡頭,本身就有大開眼界的解惑感。
《海洋之城》安排計劃表
然而,這種螺獅殼裡做道場的精致,也給拍攝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在燈光的布設,機位的調度上,攝影師出身的陳昆暉導演,想出了各種辦法,保證畫面不窄小, 不凌亂,不虛焦,不漏精彩表演。
郵輪上有劇場,從現代舞表演到時裝秀,每天上演不同的戲碼。郵輪上有藝術品畫廊,每天講解和拍賣畫作。遊輪上有藥店和賣場,每天熙熙攘攘,交易繁忙。郵輪上有超過20家餐館,世界各地的風味供人品嘗。遊客在船上是消費,也是生活。是度假,也是學習。是大快朵頤,也是耳目之娛。是遊蕩在別處,也是四海皆朋友。是一擲千金之地,也是呆坐望海之旅。是一望無際的水上漂流,也是靠岸的異域之行…
郵輪遊泳池夜景
郵輪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時間不長,登船體驗過的人還是少數,鏡頭裡捕捉到的風景還是「西洋景」。所以說,《海洋之城》是一部電視劇,同時也有紀錄片的功用。但郵輪的首要職責是滿足遊客之需,而非供拍攝之用,拍攝過程充滿了各種爭取和遊擊的故事。
為了能爭取到「遊客免進」的區域拍攝,總制片人陳勵情急之下飆了英語,才說服郵輪公司的高管。為了精確測量船艙的尺寸方便搭景,美術部門的四個壯漢住進了一個標間,後來還因為四處丈量而被船上的安全官盯上,靠岸時不許他們離船。
為什麼你拍得不夠好?因為你離得不夠近。為了這個「足夠近」,劇組費盡了力量。然而有些機要之地,終究還是不能實景拍攝。還有些人來人往之地,也不方便反覆拍攝。這就需要搭景。
音樂表演茶座室
在上海松江的攝影棚內,我們參觀了劇組1:1復制的駕駛室,船長室,大副室,甲板和走廊,體驗了船長臥室的溫馨,大副駕駛座的舒適,海事監測系統的先進性,以及駕駛艙開闊的視野。大到羅盤和海事地圖,小到指示牌的細節和地毯的花紋,整堂景給人精工細作的感覺。
1:1復制的郵輪駕駛艙
船長辦公室一景
3年籌備,投資3億,長達4個月的拍攝,有名有姓的角色80位,華洋雜處的多國部隊,在不「擾民」的情況下爭分奪秒,在復刻原版的攝影棚裡不舍晝夜,《海洋之城》一步步地向著目的地進發。
適逢中國電視劇誕生60年,《海洋之城》的國際化選題,也見證了中國電視劇由內而外,放眼向洋的嬗變。今年也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海洋之城》以親民的故事和精良的制作,記錄了中國人40年來三次消費升級的最新成果和狀態。當然更主要的是,《海洋之城》以神秘的郵輪業為背景,探討了海事倫理,追問了生命價值,講述了當代中國的社會百態和幾位年輕人的成長成熟。這樣的故事有深度,有厚度,有滋有味。
【文:李星文】
>《海洋之城》:不惜工本的精細製作,有滋有味的現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