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訪談錄(4)|最難忘的是一枚救命戰友的胸章

  (文/王瑩)

  第一批進入朝鮮戰場,停戰後幫助當地修復基礎設施後再回國……全程經歷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李相玉,在烽火中淬煉出不凡人生。

  記者走進遼寧省鐵嶺市銀州區一個略有些陳舊的居民小區,隻見88歲的李相玉迎在樓前。高齡的他已有些腿腳不便和視力問題,但1.8米的個頭,依然挺拔的身材,仍透露出軍人氣質。

  1932年出生在瀋陽法庫縣的李相玉,13歲參軍,21歲收黨,曾任張聞天通訊員、韓先楚警衛員,經歷過國共內戰、抗美援朝戰爭,青少年時期都在槍林彈雨中度過。

  兩水洞首戰告捷

  李相玉5歲時,父親上山打獵,被日本兵抓走後去世。12歲時,家貧吃不上飯,他逃荒到了離黑龍江省佳木斯市40裡的一個小村莊,靠給地主家放牛為生。13歲,還沒有步槍高的他加入了東北民主聯軍。

  跟隨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後改編為第40軍),從四保臨江、解放錦州,到遼西會戰、包圍北平……李相玉和戰友們從東北打到河北,再一路南下經過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一直到解放海南島。還沉浸在解放海南島的喜悅中,第40軍就接到上級命令,改道返回東北安東(現遼寧省丹東市)。

  「戰爭(爆發)過去70年了,但對當年參戰的志願軍來說卻永遠忘不了。」講述起抗美援朝戰爭,李相玉短暫地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推敲從何處講起。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後的第一仗是在哪天打的?在什麼地點由哪一支部隊打的呢?李相玉是見證者。

  「抗美援朝第一仗是由志願軍40軍118師打的,在溫井與兩水洞之間的公路上,採取攔頭、截尾、折腰的做法,只用一個小時就把南朝鮮一個營消滅了。」李相玉介紹說,這場仗由118師師長鄧嶽指揮。10月25日,隊伍埋伏在兩水洞兩側的山上和路溝裡,等敵人到預定地點後,志願軍戰士們突然從兩邊沖出,一排排手榴彈在敵人的汽車上爆炸,有些敵人跳下車來抵抗,有的兵都嚇傻了,貓在石頭後面躲避,不到一小時,敵人都被解決了。

  「一個遺憾是,敵人的幾十輛汽車都著了火,我們的戰士不會駕駛汽車,沒法把這些戰利品留下來。」

  以此為開端,志願軍邊開進邊殲敵,13天內共消滅敵人15000人,贏得了入朝作戰的首場勝利,並將「聯合國軍」打回到清江川以南地區。

  「黃軍毯救了我一命」

  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為了戰勝敵人,保存自己,在大山中遍地挖防空洞,作為戰鬥間隙藏身之處。

  「美國飛機太多了,早上天一亮,四架飛機就接連飛過來,一頓狂轟濫炸。等另外四架來接班了,這四架才飛走,一天飛機不斷。」李相玉說,在朝鮮的1000多天裡,自己住防空洞有800多天,是防空洞保護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蹲防空洞也挺有意思,洞和洞相隔一米多遠,除了睡覺外,大家也總是隔著距離嘮嗑,講故事,吹口琴,唱歌,熱熱鬧鬧。」

  李相玉常給孫輩講起防空洞的故事:「戰爭勝利了,防空洞是取得戰鬥勝利的重要因素。現在我們住的暖氣樓,又乾淨又漂亮,千萬不要忘記當年住的又潮又濕的防空洞。」

  在物資匱乏的戰爭前線,一條軍毯、一個茶缸都讓戰士們感受到中國的溫暖,讓保衛中國的決心更加堅定。「一次伏擊戰,我們一宿沒睡,將30多個敵人一舉殲滅,天亮回營後正好趕上發放慰問品。」李相玉說,慰問品每人一份,包括一條黃軍毯、一包糖塊、一個茶缸。茶缸正面寫著「贈給最可愛的人」,下面寫著「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贈」,上面還繪有和平鴿圖案。

  李相玉舍不得蓋這條黃軍毯,鋪在地下怕沾上草沫子,蓋在身上怕防空洞漏雨弄濕了。他把軍毯疊得四四方方放在枕頭邊上,越看越高興,越看越溫暖。

  這條軍毯也救過李相玉的命。「一次夜間行軍時,敵機打照明彈襲擊我們,一塊4公分寬、12公分長的彈片,打在我的背包上,當時我隻覺得背後挨了一下打,沒有感覺到疼。到了宿營地,發現外邊的被子已經被打了個大洞,如果沒有毛毯擋著,後背也會被打個洞的,是毛毯救了我一命。」

  在朝鮮,李相玉還經歷了細菌戰。當時,李相玉和戰友們正在掩體內休息,一架飛機飛到附近,從飛機上扔下多個大包,散落雪地上。「我們以為是宣傳品,上級規定,見到敵人宣傳品用火燒。」等李相玉和戰友們跑到跟前一看,幾個大包裡不是什麼宣傳品,而是蒼蠅、蚊子、蟑螂、老鼠。「我們立刻報告了首長。首長指示,這是帶細菌的有毒動物,趕快消滅掉,並指示衛生營官兵出動,撿些樣品化驗,又讓我專門通知戰地攝影幹事王雲階去拍照,留下鐵證。」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抽打,戰士們把敵機扔下的有害動物都打死了。「但我們部隊也有好幾名同志受到了細菌的毒害。通訊員吳天力在送信途中走到細菌所在區被感染。第二天他渾身紅腫,腿腫得很粗。他在回國治療的途中犧牲了。」

  與離散戰友「喜相逢」

  多年征戰,李相玉榮獲了十多枚功勛章,但他最難忘的卻是一枚戰友的志願軍胸章。「胸章相當於每名志願軍指戰員的身份證。」李相玉說,「這枚胸章長約2寸,寬約1寸,用紅色粗線將兩層白色帆布縫合而成,正面寫有‘中國人民志願軍’,背面是姓名、職務及部隊番號。」

  「這枚胸章是我們排長、我的救命恩人周鳳岐的。」1952年,在堅守一個高地的戰鬥中,李相玉和周鳳岐並肩射擊,突然從左側躥出三個敵人,周鳳岐手疾眼快,射倒了敵人,但卻被正面射來的子彈打中了。「我爬到排長身邊,他一睜眼就大喊一聲‘打敵人,不用管我’。他扯下自己的胸章,跟我說,胸章後面有我家地址,等停戰後給我家去封信,就說我盡忠了。」李相玉接過胸章,又投入戰鬥,戰鬥結束了,卻沒了周鳳岐的下落。

  戰場上,這枚胸章成了李相玉最珍貴的收藏。他用從被擊落的美軍飛機降落傘上扯下來的紅綢布,把胸章左一層右一層包了五六層,在貼身軍衣上縫了個兜揣在裡面,希望有一天能替戰友回家鄉看望父母。

  在戰場上,這樣的「托付」每天都在發生。「我有五個媽媽。」李相玉告訴記者,一位是親媽,四位是乾媽。這四位都是我戰友們的媽媽,他們在戰場上犧牲了,把父母托付給自己,自己當全力盡孝。

  令李相玉驚喜的是,他從部隊轉業回鐵嶺市後,打聽到周鳳岐並沒有犧牲。周鳳岐被搶救下來後,成了二等甲級殘疾軍人,也在鐵嶺工作。兩位老戰友又在鐵嶺「喜相逢」了。

  在社區傳承紅色精神

  1953年停戰後,志願軍暫不回國,幫助朝鮮恢復建設。

  李相玉所在的第40軍,負責修復豐山貯水池。志願軍出動了4萬餘人,又在國內請來技術人員、後勤人員等千餘人,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終於按時完成了任務。在數萬朝鮮人民灑淚歡送下,李相玉和戰友們凱旋回國。

  回國後的李相玉,到北京第一坦克學校學習了4年,到坦克部隊開上了坦克。

  1980年,李相玉把三代單傳的孫子也送去參軍入伍。「孫子穿上軍裝可精神了,讓我想起自己當兵的年代。我之所以執意叫孫子當兵,是因為我認準了革命軍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軍隊,把我從一個山溝裡的放牛娃培養成黨員和革命幹部,全家過上幸福生活,對我恩重如山。」

  離休後的李相玉也沒閒著。「家人都說,你現在應該抱抱孫子、打撲克、下象棋,享受晚年生活了。但我覺得,一個共產黨員,就是要‘將革命進行到底’。」他找到街道,在社區書記崗位上一乾就是七年,修建了小廣場,成立了社區秧歌隊,還建立了一個婚姻介紹所,所在社區年年被評為先進社區。

  社區換年輕人後,閒不住的李相玉參加了鐵嶺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組織的各項工作,擔任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他給孩子們講述國共內戰、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英雄事跡,還幫助學校把一些「網癮」少年拽回到課堂。

  經常講英雄故事的李相玉想把這些英雄人物和戰爭勝利的事例寫出來。離休後,他相繼出版了《張聞天通訊員的故事》《希望的田野》《龍山凱歌》等十餘本書籍,還在《革命軍報》《遼寧日報》等發表稿件500餘篇。「我是不能永遠講下去的,把這些紅色故事記載下來,就是要告訴我們的子子孫孫,我們勝利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愛護和發揚。」

  回首烽火歲月,李相玉感慨無限。「中國越來越強大,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幸福。自己恨不能再回到年輕時,再當一次兵報效中國。」

  【人物簡介】

  李相玉,1932年生,遼寧省法庫縣人。1945年9月參加東北民主聯軍。1946年被分配到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後改編為第40軍),1950年隨第4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凱旋後到北京第一坦克學校學習,後任坦克部隊指導員、教導員。現為鐵嶺市作家協會會員,鐵嶺市歷史協會理事,鐵嶺市關工委老幹部報告團報告員。出版有《張聞天通訊員的故事》等十餘本書籍。

  來源:參考消息網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老兵訪談錄(4)|最難忘的是一枚救命戰友的胸章

不完美的她日版劇名是什麼 不完美的她改編版和原版有什麼不同

尋夢園

閃光少女——閃光的青春

尋夢園

海洋之城第43集:海星號事件水落石出 丁凱王子洋當上副船長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