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科學:發燒是怎麼一回事兒?

  發燒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症狀。引起發燒的原因也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感染,也就是細菌或者病毒入侵,引發機體的抗邪反應。比如在一些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後,發燒就是其中一個常見的首發症狀。

  如果一個人出現急性發燒,也就是病程在兩周以內的發燒,80%的可能性是感染;如果發燒的時間比較長,超過兩周,那麼有55%-60%的可能性存在感染。

  為什麼有了像新冠病毒或細菌的感染之後,我們就會發燒呢?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比較龐雜的問題。

  很多人都知道發燒是由於細菌、病毒等病原體進入體內導致的。但嚴格來說,病原體進入體內並不會引起發熱。

  因為管理體溫、使體溫恒定的調節中樞在大腦,而大多數的病原體是不能通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的,即便能進入大腦,也不能控制大腦改變體溫。

  病原體進入體內後,身體會產生一系列的防禦反應,這種病原體可以叫做「內源性致熱源」,入侵體內以後,身體的免疫系統就會察覺到,並採取自主的禦敵措施:

  首先,身體會釋放一個因子傳遞到大腦,匯報有外敵入侵的消息;然後,大腦會下達相幹的指令來殺滅病菌。其中的一個決定就是,把身體的體溫上調,用以增強免疫力,促進病原體的清除。

  要完成大腦下達的升高體溫的命令,機體就要產生相應的變化,如增加肌肉收縮而產熱,就會表現出寒戰;收縮皮膚血管和肌肉使排汗、散熱減少,從而增加熱能積聚,這時就會表現出無汗等。

  通過多系統協同作用,最終使體溫升高。但是,有利必有弊。

  雖然體溫升高有助於抗擊病原體,但是我們身體的各項技能都比較適應在36℃-37℃之間工作,一旦超出這個溫度,機體功能和各種酶的活性就會下降,從而表現出低功能的狀態,如乏力、食欲差、頭暈、頭痛等。

  所以,發燒雖然是由致病原引起的,但卻是我們的身體主動要求發生的一種禦敵方式,致病原殺滅以後再慢慢往下調,直至恢復正常。既然發燒是有好處的,那我們是不是不用干預呢?

  當然不是。首先,發熱預示著身體出了問題,提醒我們要查找病因。積極清除病因,發熱狀態自然就會緩解。

  其次,長期的發熱或者高熱會使身體的機能受到影響甚至會出現臟器損害,這就得不償失了。一般來說,超過38.5℃的高熱,或者伴隨嚴重身體不適的發熱、或長期不退的發熱要對症退熱。

  很多家庭都常備有退燒藥,也就是解熱鎮痛抗炎藥,如布洛芬、對己酰氨基酚等。這裡強調一點,這類藥物並不能發汗。很多人認為退燒藥吃了能發汗,從而達到退燒的作用,並不科學。

  事實上,解熱鎮痛藥物的應用範圍很廣,除了退熱還可以止痛、抗炎,像頭痛、關節疼痛等都能應用。如果沒有發熱,吃解熱鎮痛藥是不會出汗的,體溫也不會發生變化。

  而在發熱的時候,解熱鎮痛藥通過對中樞體溫調節的影響,緩解肌肉緊張、舒張皮膚血管、肌肉,增加散熱、降低體溫,還能緩解寒戰、無汗、怕冷等不適。所以,退燒藥不是只有發燒才能用,也不是發熱治療的必備藥,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使用。

  發燒其實是身體主動採取的禦敵措施,通過調高溫度,調動身體機能來對抗外邪,而退燒藥會強制性遏制這種禦敵狀態。所以,在發燒的早期,尤其是病情不明確的情況下,最好不要濫用藥物,可以採用擦浴等物理降溫方法,藥物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查找病因才最重要。

>人體科學:發燒是怎麼一回事兒?

北京「健康寶」彈窗1、2、3、4、5詳解!附解決方法

尋夢園

夏季養生應養心,這些妙招請收好

尋夢園

女子白頭髮日漸增多,別總覺得老了,或是缺了這3大營養素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