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凪的新生活》:3步建立邊界感,不再當討好型「老好人」

  

  今年有部熱播的日劇叫《凪的新生活》,一經開播就在豆瓣評分創下8.9分的好成就。

  女主凪(讀音:zhǐ),是一位28歲的職場女性。

  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上,擅長察言觀色,永遠在解讀氣氛然後做出附和,並因此成為職場「老好人」。

  處處察言觀色,迎合討好,生怕讓別人不開心。

  害怕被小圈子拋棄,強迫症一樣地關註和點讚同事們的社交動態;

  別人負責的工作,即便不是她的責任,面對領導的追問,也主動替別人承擔責任;

  替別人加班,還要被當事人嘲笑「專屬的承包工」。

  即使面對親密關係,也始終小心翼翼,絲毫不敢放松。

  平時要配合在同一公司的男友「演戲」,裝作不熟;兩人私下相處,也是低眉順眼、言聽計從。

  原本凪的頭髮是誇張的爆炸頭,為了不讓男朋友發現,每天天還未亮,她就得早早起床用直板夾拉一個多小時,拉成每天的「自然直」。

  凪的乖巧懂事,得到的確實男友否定與貶低。

  生病住院的時候沒有人去探望;

  生日的時候,只有壽司店的自動回復記得。

  劇中的凪迎合討好所有人,卻唯獨忘記了自己。

  對別人的需要有求必應不懂拒絕,被別人揮之既來招之既去,是別人眼中的老好人,雖然含垢忍辱的討好別人,但在別人的心裡存在感低,價值感只有在需要幫忙的時候才能想起來。這樣的人,這種我們稱之為「討好型人格」。

  凪,就是典型討好型人格的人。

  討好型人格並不是病,而是日常的一種行為傾向

  蔣方舟在《奇葩說》裡自曝:自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

  在面對一段親密關係的時候,對方頻繁不停的打電話,她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道歉來安撫對方,不敢掛電話,對方接連不斷的打電話罵她,最後她看到來電都發怵,也還是不敢說:你不要再打電話了。甚至連句重話都不敢說。

  「我因為太希望別人喜歡自己了,而成了一個諂媚的人。」

  討好型人格的人,都迫切的迎合他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的感受。他們一直都在營造一種自我人身,即便這個人不喜歡我,我也希望他不要討厭我。

  「討好型人格」在心理學術語上又被稱為「迎合型人格」,就是我們常說的好好先生/小姐。

  Sherry Pagoto博士指出,討好型人格是潛在的不健康的行為模式,而不是人格障礙。

  討好型人格並不是病,而是日常的一種行為傾向。

  主要表現為:

  自我認同感低,極易感到愧疚;

  面對別人的需求,即便是不合理,也無法拒絕;

  害怕起沖突,自己的合理訴求也會放棄;

  不敢表達真實的自己,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敢表露,生怕負能量影響到別人。

  討好型人格最大的特點就是掩藏自己情緒,特別害怕起沖突,所以他們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一方面是害怕被拒絕,一方面則是源於對失敗的恐懼。

  同樣是讓別人感覺舒服,情商高的人會在讓別人高興時取悅自己。而討好型人格的人,表面上看起來與人和睦相處,人緣極好。但實際上,只是取悅了別人的需要,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這種感受,像兩個體重不對等的兩個人,在玩蹺蹺板。越是討好,雙方的關係變會越來越不對等,討好的一方,一面要維護表面的和平,另一方面又要壓抑自己內心的不滿,久而久之便也失去了人與人相處中最真的關係。

  討好型人格內心缺乏邊界感

  《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主角松子,也是一個重度討好型人格的人。松子年幼時,不討父親喜歡,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做鬼臉可以讓父親笑,於是,她想盡一切辦法去討爸爸的歡心,為此還落下了一緊張就自動做鬼臉的毛病。

  成年後,總是一次又一次的被拋棄,被稱為「渣男收割機」。松子不清楚自己的邊界感在哪裡,總是無條件的姑息他人,結果她的容忍換來了悲慘的一生。

  澳洲心理學家喬治·戴德,在他的著作 《自我邊界》中提到:生活中90%的問題,都是自我邊界不清導致的。

  《歡樂頌》的關關,剛入職場的時候,為了能通過實習期,在工作中面對同事的求助,也是會好心的選擇幫助。有一次,米雪兒數據整理錯誤,把工作丟給了關關。第二天,因為提報的數據有誤,主管把關關怒批了一頓。

  關關十分委屈,為什麼自己幫別人做事,不是自己的責任還被責怪?

  後來,安迪的一番話讓關關醒悟。

  「上司不關心你跟米雪兒之間發生了什麼?也不關係工作到底最後由誰完成,你跟米雪兒在交接的時候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你沒有檢查之間的內容,但你再最後一頁簽上你的名字,這就代表你需要為這件事付所有的責任。」

  關關初衷是為了維系好與同事的關係,但在工作上的交接上缺乏邊界感,結果反而好心反而遭責罵。

  不做「老好人」,守護好自己的邊界

  人際交往中的「刺蝟」法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像冬天裡的兩隻刺蝟一樣,離得太近就會彼此傷害到對方,離得遠又會感受不到對方的溫度,只得獨自去面對嚴寒。

  這個安全距離要怎麼去把握?怎麼才能與人親近的同時,又不讓別人傷害自己呢?

  1>清楚自己的底線在哪裡

  劇中的凪,偶然看到每天一起吃飯的同事在群裡毀謗自己,然後又聽到男友在辦公室貶低自己,而暈厥。

  醒來後,開始反省自己的人生。

  於是辭掉工作、甩掉男友、退掉租房,斷絕所有過去的聯繫,重新開始人生。

  去到新的地方,買菜的時候發現店員少找錢了,反覆鬥爭了很久,內心已經做好了與店員爭吵的準備,結果店員知道後,連忙道歉,還送了一包金針菇表示歉意。

  跨出第一步的凪很開心,這是她第一次意識到了自己的邊界,捍衛了自己的邊界。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 」,說的是,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陸續的被人打破。

  任何不好事,如果開始的沒有去阻止,那麼這個局面會越來越壞。當別人試圖跨越你的底線,第一次的時候,你沒有反駁,下次他會更進一步。你退一步,他會緊跟著再進一步。

  當一個人的行為讓你不舒服,損害到你的時候,那這個點就是你的邊界。

  2>學會拒絕 勇敢說「不」

  三毛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失;自以為熟,結果反易生隔離。」

  小S跟阿雅是多年的好朋友,阿雅脾氣好,小S無論是在臺上或在臺下,無論是朋友之間還是當著外人,

  對阿雅的調侃從未變過。

  有一次,小S《康熙來了》上損阿雅,開玩笑說她長得難看:「明明是人妖還不承認」。

  下了節目後,阿雅鼓起勇氣,義正言辭地對小S說:「請你以後不要在眾人面前這樣開我玩笑,很不舒服。」

  意識到自己開玩笑過度的小S,後來在節目中真誠的給阿雅道歉。「原來我覺得是幽默的事,卻可能傷到別人。」

  不要期待每個人都喜歡你,也不要擔心的拒絕會傷害到別人。

  真正把你放在心裡的人,才不會仗著彼此關係親密,而失去分寸。

  畢竟好意思為難你的人,也不會是什麼好人。犯不著為了成全這樣的人,而委屈自己。

  3>強化對自己權利的意識

  《奮鬥》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夏琳說的:「別人的事再大也是別人的事,自己的事再小也是自己的事。」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 全然混淆了自己的事,與家人的事。開始面對父母吸血般的壓榨,一次又一次的妥協。即使父親躺在病床上,生死攸關,母親也不捨得買房子,一個勁的逼迫著她去借貸。

  在大家的幫助下,她在與家人的關係上慢慢確立了自己的邊界線,逐漸脫離了家庭的掌控。

  等意識到自己的邊界被侵犯,要明確自己的權利意識,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沒有義務一味的付出。出現關係不對等的時候,從第一次邊界被侵犯開始,你要做的就是警惕與防禦。開始會很難,我相信,跨出去第一步,爭取自己該有的權利,你會如釋重負。

  不要因為別人的負面評價,而過分在意影響自己。試著發現自己的閃光點,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容忍臨界點,建立自己的心理邊界感,有時候你需要給自己正面的鼓勵。你要知道自己的感受遠遠高過與別人的需求。建立自己的邊界感,是我們清楚認識自己最重要的一環,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但想要贏得別人尊重的前提是我們要足夠尊重自己。

>《凪的新生活》:3步建立邊界感,不再當討好型「老好人」

《初戀這件小事》CP二搭,小水這是換頭了嗎?

尋夢園

tvb影帝加盟,鳳弈大結局是什麼?葉凝芝和魏廣回到民間成為夫妻

尋夢園

《斛珠夫人》帝旭強迫海市生子,看似瘋批,實則為保護愛人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