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飛高分華語劇上線!任社會變形失真,願靈魂永遠較真

  Netflix推出最新華語懸疑推理劇《誰是被害者》(2020),講述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鑒識員方毅任(張孝全飾)與社會線記者徐海茵(許瑋甯飾)聯手追查連環命案的故事。

  如果說,此前Netflix的首波原創華語劇《罪夢者》(2019)、《極道千金》(2019)與《彼岸之嫁》(2020)多少在風格拿捏、調性調和與節奏把握上初嘗澀果,那麼這回,《誰是被害者》總算找到了剖切華人社會的接地脈絡,更建立起殊異的獨特性。

  《誰是被害者》以台劇擅長的職人題材為切點,打破傳統刑偵劇追索兇手的套路,而將觀眾拽入連環被害者的謎團漩渦,更承襲了《我們與惡的距離》(2019)對社會議題的針砭洞察。端看片名設計,其實也早早揭示了主題深意:「害」字無口,唯能「以死明志」。「真」言逆耳,但本劇執意為邊緣發聲,也正正呼應了主角專於抽絲剝繭的鑒識身份。

  從人物設定、故事編排到風格呈現,本劇即是以巨細靡遺的鑒識專業精神,不斷辯證追問生命存在的意義。這是一部實實在在的「較真劇」,彌漫著理性思辨,卻也感性得如同偷翻了誰的日記,讓人無所遁形、赤裸透明。那些年,那個他或她曾經絕望傾吐的心碎告解,也仿佛在耳畔悄然響起。

  然而,《誰是被害者》實現的制作佳績並非一揮而就,不僅奠基於台劇多年的沉淀累積,更仰賴逐漸成形的閱聽市場。在鎖定本劇前,我們不妨先來較一下台劇那些年的「真」。

  一、台劇二十:歷史脈絡的「較真」

  本劇推出前,台劇在這個世紀已走過二十載。曾經光芒萬丈,也有風雨低谷。

  2001年,青春校園劇《流星花園》紅遍大江南北,也拉開臺灣偶像劇的序幕。此後,《鬥魚》(2004)、《王子變青蛙》(2005)、《惡作劇之吻》(2005)、《放羊的星星》(2007)等相繼推出,妝點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2008年,《命中註定我愛你》寫下收視記錄,將臺灣偶像劇推向高點。

  此後《敗犬女王》(2009)和《下一站,幸福》(2009)等相繼接棒,前者主打「小狼狗與大齡剩女」,後者罕見將單親母親寫入設定,也意味著臺灣偶像劇開始褪下偶像標簽,走出傳統公式,嘗試更深刻的情感挖掘。但在那之後,台劇雖不乏佳作,也漸步入收視低迷。

  2010年,小三話題作《犀利人妻》引發現象級關註,次年,《我可能不會愛你》(2011)再以其對「好朋友變情人」的有感書寫,吸引觀眾目光。然而,話題熱度仍舊難以挽救萎靡的台劇市場。2015年,《植劇場》集結金獎編導和視帝視後,推出四大系列迷你類型劇,不僅為行業培育新人,也敦促台劇類型化。

  此後,一批質感劇集也自各方而來,陸續走入觀眾視野,包括深度職人劇《出境事務所》(2015)、醫療推理劇《麻醉風暴》(2015)、時代歷史劇《一把青》(2015)等,可見台劇在格局上的拓深,關註社會趨勢,重視在地連結,尤是在嚴肅題材和職人刻寫上表現亮眼。也正是在2015年,Netflix宣布將在隔年正式進軍臺灣市場。

  當Netflix尚蓄勢待發,《通靈少女》(2017)、《花甲男孩轉大人》(2017)等劇的成功,已為台劇收編一批年輕觀眾。2019年,更將台劇推向高峰:《我們與惡的距離》、《噬罪者》為關註社會議題的嚴肅戲劇立下高標;《想見你》、《我們不能是朋友》再定義觀眾對傳統愛情劇的想像;《俗女養成記》、《用九柑仔店》延續恬靜詼諧的土地溫情,《魂囚西門》、《靈異街11號》實踐簇新的類型嘗試,《生死接線員》、《烏陰天的好日子》揭開醫療職人劇的新篇⋯⋯等等不勝枚舉。

  沉潛多年,台劇在題材上漸展現出多元開花的樣貌,也育養了一批更加成熟的閱聽觀眾。值此之際,Netflix陸續推出幾部原創華語劇集初試水溫,雖不可避免地經歷了陣痛磨合期,我們也終於等到這部「正合時宜」的《誰是被害者》。

  二、人物拔河:劇中角色的「較真」

  情感絕緣的亞斯伯格鑒識員與幹練圓滑的孤獨冷艷記者,《誰是被害者》在故事開篇,就成功樹立了兩個極具張力的角色。方毅任的出場不通人情,徐海茵的出場手腕世故。於是看方毅任如何碰撞人間,看徐海茵怎麼遊戲百變,也成了觀眾對兩人的熱切期待。而這事實上,也是這兩個人物所要面對的終極課題——卸下虛忙的現實偽裝,直視被塵封的真實創傷。

  他們都是執著的人,各自對生命懷揣著揮之不去的困惑,也讓兩人為尋真相,不約而同踏上「較真」之旅。而走到後來,不善表達的方毅任,也會嘗試以一字不漏的數字記憶的「真」,與候在門外殷殷等待的「真」,喚回女兒對自己的接納信任;不擇手段的徐海茵,也會以袒露自我的「真」,感同身受安慰受害者家屬;以新聞追求的「真」,堅持忠實報導的初心;以直面過往傷痛的「真」,回懟執迷的歧路人。這,正是人物的成長。

  對亞斯伯格症患者的相幹書寫在影視作品中並不少見, Netflix成長喜劇《非典型少年》(Atypical,2017-)、改編自韓劇的醫療美劇《良醫》(The Good Doctor,2017- )都是口碑極佳的近例。

  《誰是被害者》雖然在病症描刻上並無太多著墨,但依舊聰明地以此設定,鋒化了方毅任作為一名鑒識員和一名父親的身份沖突,更讓在人際應對上遊刃有餘又親和力十足的徐海茵,適時填補了方毅任制造的尖銳空白。兩人因而形成一種為達目的,彼此利用較勁,卻又合作無間的緊密關係。從後座換到前座,《誰是被害者》也可說是一場見證兩人關係漸進的公路旅程。

  方毅任是為了女兒,徐海茵是因於父親,兩人之於彼此的情感代償關係,雖然在劇中呈現得並不鮮明,但是這隱隱然的內在關聯,也讓這個組合更顯魅力。

  同樣的,在鐵漢刑警趙承寬(王識賢飾)身上,也能找到前述的「較真」脈絡。隻可惜礙於篇幅,他的家庭背景在劇中表達得極為隱晦。一樣緊扣「自殺憂鬱」議題的親子沖突,也未能在最後收線,而是將敘事重心更多地落在他重情義的溫暖形象上。但無論如何,他與方毅任從相抗到相知的過程,依舊清晰可循。

  不僅是幾位主角,《誰是被害者》在每集片首,也特別為每位「被害者」安排了不為人知的前史追憶,帶觀眾重新認識這些在逝去時面目失真、甚至被錯認的人,記述他們企圖以死控訴的「真」。或是為性別認同,或是為自我實現,或是為公義,或是為贖罪,這些形形色色、透明渺小的個體,在劇中集結成一組殘破鮮活的強大群像。

  雖然在連環自殺的套路逐次揭發後,劇情也難免疲軟,而畫家莊氏兄弟(鄭人碩分飾兩角)橋段的懸浮感,也與劇集前後的寫實性略有違和,但不可否認,這一系列的人物串聯,還是有力地形塑了整部劇的人文關懷。

  三、故事田野:主題情節的「較真」

  如同那些以社會寫實為基石的台劇,《誰是被害者》最難得可貴的,或許正是它以素冷的基調,毫不避諱地呈現暗潮湧動的真實社會:警察黑白兩吃、媒體趨利嗜血、政商利益勾結,多方牽動角力下,最後被犧牲的,總是無權無勢的弱者。而舉凡酒店、賭場,這些現實中的晦暗地帶,也在劇集中一一現形。

  攤開《誰是被害者》的片尾工作人員名單,詳列咨詢顧問的姓名,也可見本劇在創作過程中所做的紮實田野功課。本劇在每集布下的資訊量確實很豐富,不僅串聯了臺灣犯罪史上的重大命案,更埋下眾多社會熱點議題,如教授倚借權勢性騷擾、勞工長期過勞、照護體系超負荷運轉等等。

  當然,劇中如周洋(尹昭德飾)對人權的吶喊,或許依舊流於口號式的疾呼,在表意上稍顯剛硬直白。但值得肯定的是,本劇無一不是在挪借小人物的際遇,反思社會積久的頑症與痛點。

  而對「自殺」議題的辯證,同樣貫穿劇集始終。活著與放手,哪個才更勇敢?《誰是被害者》未以天真口吻貿然給出解答,更未輕易指責那些選擇奮力一搏後結束生命的人,而是耐心地為觀眾回溯爬疏他們磕磕碰碰走不出的生命迷霧。

  唯有一點值得探討的是,本劇安排由遠嫁臺灣、操一口廣東話的印尼籍清潔工李雅均(林心如飾)作為與主角對抗的鋒利視角。這一選擇固然有其令人激賞的積極意義,那些活躍於臺灣社會前線卻屢遭不公待遇的外籍勞工,正是最熟知臺灣社會底層真實景況的人。但何以反派必須由外籍勞工擔當?

  林心如的出演或許多少消弭了一些質疑,但在設定上或許依舊可議。但不可磨滅的,本劇的核心意圖,還是引領觀眾與劇中人一起,尋找存在的解答與生命的出路。

  四、故事呈現:制作風格的「較真」

  收在每集播畢後的幕後紀實,向觀眾詳實展現了團隊的制作過程和創作理念。尤其是力求畫面逼真,由特化、美術、火效等多部門合作重現的極端案發現場,其精密細致度也可稱為犯罪劇的典范。

  而《誰是被害者》在鏡頭呈現上同樣不馬虎,從劇集一開始即展現出強烈的「細節控」特質,以堆砌的特寫蒙太奇與數據分析畫面,嚴謹描繪鑒識人員的工作過程。導演對空間的風格運用,更是別具意義。鏡頭時而手持緊跟人物,闖入犯罪現場,時而靜置門框之外,遙視主角。

  於是,觀眾既成了參與者,也成了旁觀者,或跟著鏡頭感受浸入投射的真實,共感那些靈魂無處安放的痛苦與脆弱,或處於一種旁觀的不安中,進而促發更深沉的自省。

  值得一提的是,一場重現綁架案兇手劉光勇(夏婧庭飾)當年施暴的戲,棍棒落下,鏡頭卻沒有一刻停駐在被打的人身上,或是企圖以血腥的暴力展示奪人眼球,而是時時刻刻都聚焦在劉光勇這個人身上,捕捉他的每一寸肢體與神色。

  於是我們知道,這個故事說的終歸是人的故事。看似華麗的連環命案推理,都是為述說一個父親如何學習去愛,與兩個女兒如何理解釋然的故事,更是為那些曾經掙紮、或如今依舊痛苦的靈魂,奉上一劑不妄言感同身受,但絕對理解尊重的治愈療方。當然,現世紛亂瘋狂,若真有人不曾在人生中有一刻感到沮喪迷失不屈,那該是多麼幸福無憂的人哪。

  雖然偶爾還是能窺見《誰是被害者》在內核表達上的文青生澀,但不可抹煞的,還是那份嘗試撫慰、渴望溝通的溫暖初心。這部劇真實沉重得就宛如那迷霧裡的一束光,讓負重的靈魂無所遁形,卻也開始有了溫度。任這個喧囂嘈雜的社會如何變形失真,願我們的靈魂都能如那劇裡勇敢頑抗的人們,對生命永遠較真。

>網飛高分華語劇上線!任社會變形失真,願靈魂永遠較真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他才能成長

尋夢園

重回18歲,拯救《我的刺蝟女孩》

尋夢園

初戀為什麼是永遠抹不去的記憶,很多人都說錯了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