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她》:孩子太乖,要小心,她是否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

  

  文/黎庶

  《西遊記》中的師徒四人,可以看成是一個家庭,唐僧是碎碎念的父母,遇到事情拿不出解決方案。一心隻念自己心中的經,他隻知道孩子所做的違反了自己內心的規則,就要批評孩子。而不去詢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

  孫猴子太過兇悍驁不馴,如果沒有觀音菩薩的緊箍咒,他根本不會在唐僧的控制內,孫猴子服的不是唐僧的人,而是唐僧的緊箍咒對他的控制,越控制越失控。孫猴子典型的「套路」唐僧型。反正提前跟唐僧也不同意,反而嘮叨,還不如先斬後奏。

  

  而豬八戒典型的愛撒謊型,他知道他要做的那些事情是被唐僧不允許的,要麼做了錯事怕被批評用撒謊來掩蓋。愛吹牛,通過吹牛來得到師父的讚揚。

  

  沙僧是典型的壓抑自己內心感受型,他總是默默無聞的挑著他的扁擔,從來沒表達過自己真實感受,也不會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說得好是忠心,說不好就是一具沒有思想的軀殼。

  孩子「套路」父母、撒謊、否定自己的需求,壓抑自己的欲望,行為背後隱藏著被愛、尊重和理解的渴望。

  01

  

  孩子撒謊,背後有心事

  最近由周迅主演的電視劇《不完美的她》正在熱播,穆蓮生是一個年僅7歲的孩子,她生在一個不夠健全的家裡。她沒有親生父親,母親有新男友,為了和她的新男友在一起,母親對穆蓮生的存在又愛又恨。

  當然,她的母親是一典型的思想不獨立的女人,一個人拖著一個孩子,想要通過男人來尋求解脫。而穆蓮生沒有獨立能力的小孩子,只能依附他們生活,為了討好她們,她淪為母親新男友的玩具。

  

  即便她有不情願,她表現出來的樣子總是:我玩得很開心。

  她是一個愛說謊的孩子,她的謊言是:掩飾內心的喜怒哀樂,不像一個7歲的孩子,扼殺了孩子的天性,而她懂事得像個成人,懂事的可怕。

  

  

  碰到由周迅主演的林緒之,顯然她對這位善良的阿姨很喜歡,她本來很失落的說爺爺奶奶去海南療養了,他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是轉念她又哈哈笑著說:「阿姨,你上當了,爺爺奶奶去海南療養我很開心。」

  

  穆蓮生突然暈倒,正在和新男朋友談論要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孩子的時候,穆蓮生突然喊著:「媽媽。」就暈倒在地,媽媽慌亂的帶著穆蓮生往醫院趕。在醫院也沒有得到救治,她說:「媽媽,我沒事了,你不要擔心。」事實上,她並沒有生病,而是在裝暈倒。

  

  穆蓮生表現出來的懂事,背後的惡作劇,表面上更像是「套路」大人。其實她只是在討好,求關註。

  盧梭在《愛彌爾》中說:「大人常在孩子中求大人,他們不想一想,未成大人的孩子是什麼樣子。」

  

  言下之意是:大人不理解孩子,而強迫孩子照大人的樣子去做,這是家庭教育的悲劇。

  當然,穆蓮生的家庭本來就是問題家庭,問題孩子來自問題家庭。反觀我們健全的家庭,不能做到真正理解孩子,只會給孩子的逆反埋下伏筆。很多孩子不願跟父母溝通,甚至抵觸父母,逃避父母,這其實是他們內心渴望的真正被理解長期得不到滿足。

  02

  

  孩子哭鬧,背後反映著他的真實需求

  紀錄片《異鄉的童年》講到日本教育,日本的教育很注重集體主義、他人感愛和幾近完美的自我約束。講求不麻煩別人,如果給他人造成麻煩是不對的,所以從小他們就被教育:在公共場合和他人面前流露出負面情緒,是不好的。

  

  

  這種教育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孩子不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這些被壓抑了的情緒就在內心積壓,卻體現在身體上的重大疾病,如情緒低落、憂鬱等。

  情緒的壓抑通過身體表達出來,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軀體化的反應」,這是一種潛意識的過程,借此將自己的內心矛盾或沖突轉換成內臟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從而擺脫自我的困境。

  

  在日本這種特有教育文化產物下就衍生了一個職業叫「催淚師」,「催淚師」的工作是幫助那些哭不出來或者情緒壓抑的人們,通過哭的方式得到情緒上的宣泄和療愈。

  孩子在公共汽車上哭鬧的時候,媽媽沒有蹲下來問孩子有什麼委屈。而是強行制止:「不許哭,再哭媽媽就不愛你了。」「別哭了,煩不煩,吵到別人了。」有些孩子因此越來哭得越來越兇。有的孩子就立即停止哭泣,抱著媽媽說:「媽媽你不愛我了嗎?」最可怕的就是立即止住哭泣,來詢問媽媽是否愛自己的孩子,因為他已經釋放不出真實,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感受,來討好媽媽。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溫尼克特說:「一個從小被要求去順應父母,按照父母的要求成長的孩子,勢必會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發展出一個虛假自體。」

  意在提醒父母: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心理需求,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幫孩子釋放情緒,哪怕是哭鬧呢,也要知道是為什麼哭鬧。蹲下來,平靜詢問孩子哭鬧原因,比勒令制止效果要好100倍。

  03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表達內心真實感受?

  原因一:覺得不被父母理解

  如果家庭環境過於嚴苛,孩子的撒謊行為就會被固化。不少家長常常責備孩子,卻從不思考自己有沒有錯,有沒有對孩子關心不夠。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下意識地逃避懲罰,而撒謊就是最便捷的方法。而孩子的謊言被識破,家長會更生氣,打罵得更狠;如果說謊成功了,就會加強孩子的僥幸心理,更加習慣撒謊。

  孩子的心聲:我曾試圖向父母訴說我的真實想法,換來的卻責備。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意跟父母說自己的真實想法了。

  原因二:逃避父母給自己的壓力

  家長們動不動就跟孩子說:「我們辛苦給你提供這麼好的物質條件,你還不好好學習,這麼不爭氣。」如果孩子發覺他的能力無法滿足父母親過高的期望怎麼辦呢?就會有挫敗感(我怎麼這麼差?)有愧疚感(我對不起爸媽!)也有不少的憤怒(都是你們逼我的!)最終的結果,往往就是孩子選擇逃避,不去面對父母,也拒絕承受壓力。

  原因三:孩子真實情緒得不到宣泄

  

  孩子哭泣是有心理需求的,表現一般是,偷偷抹淚,哭聲較小,哭泣中穿插一些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比如發出聲響或做小動作等。出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家長一般不鼓勵孩子哭出來,導致他們的情緒無法釋放和表達。甚至不少家長在孩子哭泣時,會採取3種錯誤的處理方式。

  

  1、責怪與評判:諸如「怎麼這麼不小心」、「男子漢不能哭」之類的話,使孩子得不到家長情緒上的認同和安慰,讓他們不敢再在家長身上尋找依靠和支持;同時,孩子會將「懦弱」之類的負面詞語接納到潛意識中,降低自我價值感,導致他們缺乏自信。

  

  2、錯誤轉移:很多家長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會給他們食物來轉移注意力,這導致孩子成年後會將食物或購物與解除痛苦的情緒聯繫起來,形成錯誤的壓力應對方式。轉移注意力也是對孩子情緒的變相壓抑,剝奪了孩子表達情緒的機會。

  3、推卸責任:「都怪桌子不好,弄疼寶寶」,許多家長說過這樣的話,殊不知這會讓孩子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導致孩子長大後遇到挫折時,不會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把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這也會讓孩子不願意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不知如何從挫折衷總結出經驗和教訓。

  

  義大利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孩子一出生就有一個精神胚胎,父母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與自由,讓這個精神胚胎成長和發展,而不是利用自己的父母權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需要成長。

  

  

  面對孩子說謊家長該怎麼辦?

  前提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遵循愛與自由的原則。

  

  對策一:父母要鼓勵孩子說實話

  父母還需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要告訴他們:「不要怕,跟爸爸媽媽說實話,把你的遭遇和困難都與我們分享,我們和你共同面對一切。」有了父母的支持,孩子才不會選擇用撒謊來逃避。

  對策二:接納孩子哭的情緒和不完美

  

  孩子哭的時候,父母首先要接納哭的情緒,明白孩子有這個情緒需求,需要經歷哭的過程。家長還要對此情緒持認同、支持的態度,比如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摔跤了很痛,媽媽也很心疼,別害怕,媽媽和你在一起。」讓孩子感受到「在我傷心的時候,還有人在支持我」。

  對策三:尊重孩子,避免用命令、苛責的說話語氣

  跟孩子溝通,就像跟朋友溝通一樣,尊重她的想法。

  不能用「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否則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不完美的她》:孩子太乖,要小心,她是否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

韓菲穿透十年時光重逢吳景昊,多遠都要不顧一切奔向你

尋夢園

忘羨現代向從結婚開始戀愛(34)

尋夢園

王子文表白吳永恩:你是我的命中註定,吳永恩一臉的驚喜,太甜了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