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籌電影還是變「韭菜」?女子50萬買電影版票,三年未上映

  

投資認購電影版權,等電影火爆上映後就能參與票房分紅,有機會獲得數倍收益?然而,有投資者向南都「記者幫」反映,其花50萬元認購一部電影的版票,等了3年,電影至今卻仍未公映,既領不到分紅,50萬元也可能「打水漂」。

  當事人:

  50萬元買電影版票 上映時間一拖再拖

  「希望用我的經歷,給同樣想投資電影的市民提個醒!」3月14日,家住上海的汪小姐向南都記者講述,2019年3月,她加入一個股票群,有群友分享稱此前曾認購多部電影版權,賺了數倍收益,還附有分紅截圖。在對方推薦下,她了解到廣州禾優影業有限公司在投資拍攝一部電影,據其稱將由明星沈某等參演,總投資2.5億元,按10萬元/張版票對外發售。王小姐提供了群裡發布的廣州禾優影業有限公司制作的電影宣傳海報,其中沈某處於海報「C位」。

  眼見國產電影頻頻刷出票房紀錄,2019年5月,汪小姐轉帳50萬元給廣州禾優影業有限公司購買5張電影版票,由公司郵寄協議後簽字確認。

  汪小姐向南都記者出示相幹轉帳記錄和認購協議。協議稱「甲方為促進市場,提高本片知名度,發行電影紀念版票,乙方按認購版票金額占電影總投資額比例獲得相幹權益。」根據協議提供的影視資訊,該部喜劇電影時長90至120分鐘,制作完成時間為2019年。協議中僅註明了導演名字,未提及參演具體演員,並稱根據劇本創作需求及演員檔期等因素,導演、演員和制作人員可能會有所調整,但不影響協議執行。

  協議中提到,本片投資額為2.5億元,乙方購版票五張,認購金額人民幣50萬元,獲得投資方淨收入0.2%份額的收益權。影片在商業院線公映下線後6個月內,在雙方對結算報表確認的情況下,甲方根據實際收款情況,向乙方支付收益分成款。此外,協議中還有「如因制片方原因導致本片未能在制作完成之日起一年內公映,甲方應按照版票原始發行價格進行回購」「影片上映前,乙方不得無條件要求甲方回購」等條件。

  汪小姐出示一份該公司提供的《電影票房回報預估》顯示,她投資50萬元,按照電影投資2.5億計算,「票房要達到7.2億元,我才能回本」。

  汪小姐強調,她是沖著沈某的名氣才購買的版票。她出示了客服人員的聊天記錄,在被問及演員是否確定下來時,客服稱除了已公布的部分主演,其他部分演員暫不公布,沈某應是根據拍攝進度進組。

  從2020年起,汪小姐便開始不斷詢問客服,電影何時上映。對方開始說是2021年春節檔,後面說是五一檔、暑期檔,「每次問都是快了,結果3年過去了,電影還沒上映!」面對她的質疑,客服答復稱,現在電影進展順利,是由於不定的因素影響了規劃,但推遲並不影響電影的正常推進的,這達不到協議上回購的標準。

  2022年3月9日,由於電影遲遲未公映,汪小姐來到廣州禾優影業有限公司與相幹負責人協商退款遭到拒絕,「還是說快上映了,具體時間又說不清楚」。近幾日,該公司大門緊閉,暫不對外辦公。

  廣州禾優影業有限公司大門緊閉,暫停對外辦公。

  制作方:電影受疫情影響延遲上映

  南都記者登錄國家電影局官網查詢到,該電影已在國家電影局備案,備案單位是南京禾優影業有限公司。

  南京禾優影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表示,公司是電影制作方,沈某並未出演,廣州禾優影業有限公司投資該電影,「我們隻負責幫他們拍電影,具體投資情況不清楚」。電影現已更名並拿到公映許可證,「在等合適的檔期,因為現在疫情不能貿然上」「疫情有緩解的話,今年就可以上」。她強調,目前無法給出確切上映時間,還需公司的發行宣傳人員統一開會決定。

  在國家電影局官網上,更名後的電影確實取得公映許可證,不過第一出品單位為寧夏群英影業有限公司,而非廣州禾優影業有限公司。而汪小姐從廣州禾優影業有限公司獲取的一份公映許可證復印件顯示,出品單位有包括寧夏群英影業有限公司、廣州禾優影業有限公司在內共12家公司。

  有業內人士指出,個人參與影視投資的正規渠道是向電影的第一出品方認購電影的版權份額,因為只有第一出品剛剛是電影版權和收益的擁有方和分配方,聯合出品方通常只能從第一出品方處取得電影的小部分份額,通過將電影份額二次拆分後再溢價「出售」給個人投資者。

  3月15日,南都記者撥打廣州禾優影業有限公司客服電話,無人接聽,嘗試以媒體身份添加客服微信號,截至發稿時尚未通過。

  記者暗訪:

  影視投資資訊火爆 po文者多無授權書

  在百度貼吧、QQ群等社交平臺上,涉及影視投資的資訊發布火熱,影視投資百度貼吧po文超過3萬條。po文者通常在發布影片宣傳內容後,留下個人微信號或QQ號吸引私聊,群裡不時會拋出關於影片超高回報率的海報。發布的電影項目中,絕大多數是近年將上映的大咖出演的大片,五六萬元起投。

  記者以投資者身份加了幾個po文者的QQ和微信,交流後得知他們並非電影的出品方工作人員,他們自稱下遊宣傳方、中介或幫朋友代推,均無法提供來自影片第一出品方的出售影片份額授權書。

  QQ群內關於電影投資的資訊。

  自稱專業影投顧問的楊先生向記者推薦了一部預計今年暑期上映的喜劇大片。「我自己也投了。」他稱,該電影有兩家出品公司出售份額,成本報價分別為2億元和3億元。為何同一部電影的成本計算不一樣?他解釋,聯合出品方從第一出品方購買電影份額後再溢價賣出,不同的公司溢價不一樣。個人至少投6萬元,按6萬元投資計算,等票房出來後,可以獲得投資方淨收入的0.03%,票房如果20億,投資者可以獲得收益大約23萬多元,「電影這種大投資,如果幾千幾百就能投,那應該你自己都會覺得太兒戲了!「

  當南都記者提出看第一出品方的出售電影份額授權書時,他表示要「先交定金,再給你發視訊看」。記者隨後從該電影官網上找到出品方名單,他聲稱的兩家出品公司均不在名單中。

  另一名發布電影《流浪地球2》投資資訊的網友稱,該電影成本5億,5萬元起投,「幫朋友代推的,都是互相幫忙的」。記者隨後上網查詢發現,2021年12月6日,《流浪地球2》出品方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等發布聯合聲明稱,最近市場上出現利用電影《流浪地球2》擅自發布虛假融資資訊的情況,「影片出品方從未亦無計劃通過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等任何公開渠道或委托任何機構或自然人開展《流浪地球2》項目融資業務。」

  業內人士:

  下遊投資人受益比例非常低

  眾籌電影對大眾而言並不陌生。2015年,動畫電影《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上映20天便攬下7.3億元高票房,其中89位眾籌者投資780萬元,獲得了本息總和3000萬元,獲利近4倍。

  然而,電影獲得分紅的前提是需要完成拍攝制作和公映,由於前期電影市場封閉,造成投資者資訊不對稱,加上電影涉及資金、演員、審片等,不可控因素較多,極易出現延遲甚至無法上映,為投資者帶來風險。南都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查詢發現,2021年涉及眾籌電影的國內案件超過10宗,不少因電影無法如約完成拍攝和在網路平臺投播造成合同糾紛。

  電影投資人姚華曾分析電影項目融資的套路: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收益是50億元,去除院線收益、電影專項基金稅費、發行代理費等,真正留給投資方可以進行分配的,大概也就是30%至35%之間。在這個範圍裡,如果以30%計算,50億元的票房裡,投資人只能拿到15億元。15億元裡面,去除作為基礎投資方、制片方、主創獎勵等,再進行拆分,下遊投資人能夠拿到的收益比例會非常低。這種情形之下,做成理財產品或拆分份額向他人進行融資,絕大部分註定失敗,極易引發群體訴訟,甚至會對影片口碑產生惡劣影響。另外,上述方式常常導致電影份額被放到一些投資理財群或股票群推銷,「殺熟」情形非常多,風險很大。

  律師:

  公司或涉嫌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北京韜安律師事務所律師王軍則稱,投資方將電影份額對外轉讓或再融資的時候,必定是溢價的,而合同一般以制作成本或票房預估為前提向投資人「兜售」。其中,電影核心成本和評估方式極易被虛報或隱瞞,涉嫌合同訛詐。眾籌具有極高法律風險,和非法集資、向不特定公眾吸收公眾存款此類違法行為距離很近,屬於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和紅線邊緣。

  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鄧剛律師也表示,對於收取資金的一方沒有按承諾使用資金,且符合約定的退款條件的,投資人可以向法院起訴,要求對方退還款項。如果企業以投資入股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具備以下特點,即未經有關部門依法許可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通過網路、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資訊等門路向社會公開宣傳,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並且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達到一定金額的,則涉嫌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因此,投資人還可以向警察機關報案,追究其刑事責任。

  采寫:南都記者 楊婷

>眾籌電影還是變「韭菜」?女子50萬買電影版票,三年未上映

這道歉的方式也太浪漫了扒 #這視訊有點長 #不要限制流量

尋夢園

能扛事的朋友,請深交一輩子

尋夢園

《如果歲月可回頭》悟出一個道理,人到中年,才明白婚姻的真相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