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博制圖(新華社發)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把人民大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持續推進發展方式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為大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在現代社會,面對龐雜多元的健康挑戰,該怎樣更深入地認識醫學和健康?面對嚴重威脅中國婦女健康的宮頸癌,該怎樣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打一場勝仗?面對城鄉居民總死亡原因占首位的心血管病,該如何應對和預防?在最近召開的2022騰訊醫學ME大會上,多位專家圍繞相幹問題,為公眾答疑解惑,以科普助力全民健康。
醫學、衛生和健康三者有何聯繫
王辰(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
沒有絕對的完全健康人,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健康的因素。
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關乎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關乎經濟發展,也關乎社會文明,更關乎人民的終極福祉。人民的終極福祉就是健康和生命。這樣的終極利益需要強大的醫學衛生健康事業來保障。
什麼是醫學?
醫學是為了恢復、維護和增強人的健康而發展出的一門知識、技術、藝術的學術體系,核心是維護健康。醫學的一部分是重點專註於眼前這個具體的人面臨的健康問題,它對個體是不厭其精、不厭其深、不厭其個體化的。但醫學不僅僅要關註患者個體,還要關註人群、人類乃至眾生。這門學問叫做群醫學,研究共性的發病原因、致病因素、維護健康原理、社會科學和相幹手段等。關註個體與關註群體,不能截然分開,而要相互融通。
什麼是衛生?
協和醫學院對衛生的定義是,依據醫學及相幹學科的原理,為了恢復、維護、增強人的健康所採取的行動。醫學是學,衛生是行,雖然兩者概念上密切相連,但它們是不同的。
衛生作為維護健康的行動,不隻受到醫學,還有政治、經濟、人口等眾多因素的綜合影響。比如要消滅血吸蟲,那麼醫學上知道了血吸蟲是怎麼樣感染的,由什麼樣的致病源,經過什麼路徑來感染,怎麼在體內繁殖的,知道了驅蟲的方法、藥物治療的方法。但是真正要想控制血吸蟲病,要消滅釘螺。滅釘螺的行動必須政府組織、民眾參加,團體一起做事情。所以,衛生維護的行動是個綜合的行動。
怎麼建設公共衛生體系?要點是為了達到健康目的,將群醫學的醫學原理轉化成為相幹社會行動和政策的過程,也是一個協同包括醫學界、大衛生界和社會各界在內,從個體到群體,到社會到國家到人類共同維護健康的過程。世界上沒有哪個學問體系、技術體系,沒有哪個人、哪個行業和衛生是沒關係的,這就是公共衛生實施的要義,必須由小眾而大眾化。
什麼是健康?
健康是人的一種良好的生命狀態,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人際和諧與環境友好四個方面。沒有絕對的完全健康人,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健康的因素。
健康是通過醫學的原理、衛生的行動,所達到的一種目標、一種結果,一種良好的民生狀態,這也是醫學、衛生、健康三者之間的聯繫。人類要想真正達到健康狀態,不僅要考慮自身,還要考慮周圍其他生物、生態環境的健康,只有人類與環境相友好,才能夠真正維持人類長遠的、更高水平的健康。
關於醫學、衛生、健康,實際上是每個人都應當深刻了解的內容。了解這些概念,有助於我們真正成績自身的圓滿。
疫苗+篩查是預防宮頸癌最佳方式
喬友林(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衛學院特聘教授):
宮頸癌有望成為通過疫苗接種、篩查和早診早治來全面預防乃至清除的第一個人類惡性腫瘤。
宮頸癌是威脅女性健康的主要「殺手」,也是惡性腫瘤中唯一病因明確的腫瘤。人乳頭瘤病毒(簡稱HPV)是引起宮頸癌的病因,HPV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幾乎所有宮頸癌的病例都與14種高危型HPV感染有關,最常見為HPV16型和18型。
得益於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展,如今我們有了對抗HPV的現代化武器——HPV疫苗和核酸/蛋白篩查技術。
預防宮頸癌有兩道關口:在病毒侵入人體前接種HPV疫苗,體內抗體就會把病毒殺死;成年婦女需要定期篩查,若能在癌前病變階段查出來就可以得到根治。HPV預防性疫苗和篩查相結合才是最佳的宮頸癌預防方式。
在中國,約84.5%的宮頸癌都與HPV16、18型持續感染有關,目前已上市的5種疫苗均覆蓋了這兩個最常見的宮頸癌型別。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這幾種疫苗均有預防宮頸癌的功能,關鍵是應盡早接種。
中國研發的兩個國產二價HPV疫苗分別於2019年12月和2022年3月獲批上市,由此成為全球繼英美後第三個成功研發和生產HPV疫苗的國家,從而讓中國女性盡快共享這一人類科學進步的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HPV疫苗越早越小接種越好,一般優先接種9—14歲女孩,其次是15—45歲的女性。同時,所有有過性行為的25—64歲女性都應定期參加宮頸癌的篩查。
由此,宮頸癌有望成為通過疫苗接種、篩查和早診早治來全面預防乃至清除的第一個人類惡性腫瘤。
用兩個「120」抓住心梗黃金救援期
霍勇(中國胸痛中心聯盟執行主席、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見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這4個因素幾乎占了心肌梗死發病的80%。
心血管疾病是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也是中國城鄉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尤其是心肌梗死,起病急、進展快,如果不能在最佳救治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治,致死致殘率極高。
心肌梗死發生的場合具有隨機性,可以在家、工作單位,甚至在上下班路途中。因此,突發心梗的患者更多依賴周圍的人施以援手。
部分心肌梗死患者發病時主要表現為猝死,公眾尤其是公共服務行業,例如商超工作人員、消防員等都應該掌握心肺復蘇技術。此外,公眾場所應配備心臟自動除顫器(AED),這樣才能第一時間救治患者。
心肌梗死的救治特別強調兩個「120」:對公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來說,要及時撥打急救電話120;對醫生來說,急性心肌梗死黃金救治時間是120分鐘。
心肌梗死的搶救步驟有3個:一是現場人員幫助患者躺平、吸氧,讓患者第一時間靜臥、休息,如果發現心臟猝死,要進行心肺復蘇;二是第一時間撥打120送患者前往有胸痛中心的醫院,急救車轉運途中開展搶救措施;三是患者到醫院接受救治,通過溶栓或介入治療,及時疏通被阻塞的血管,救治越早患者獲益越大。
目前,中國已初步形成全國急性心肌梗死救助網路,已實現100%省級覆蓋、93%地市級覆蓋、77%縣級覆蓋,將幫助更多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的黃金救治120分鐘內得到有效救治。
事實上,急性心肌梗死可防可控,10個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患者中,有8個可以通過干預的手段來預防。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見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這4個因素幾乎占了心肌梗死發病的80%。肥胖、飲酒、睡眠不足或情緒激動也可能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此外,暴飲暴食、劇烈運動、過度疲勞、季節變化等也會導致心肌梗死。比如,冬季就比夏季更容易發生心肌梗死。了解這些危險因素和誘因,有這方面的相對高風險人群就應當在各個方面多加小心。
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我們自身要做好預防,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健康飲食、充分休息、心情愉悅、定期體檢等。此外,還需要醫生的幫助,比如提出「三高」共管,給予降壓、降脂、降糖的指標,給出藥物使用建議等。(王美華)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5月27日 第 09 版)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樹立「大健康」理念 呵護生命「全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