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6日電 房顫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因發病率高、症狀隱匿、易引發高致死率的並發症等原因,被稱為「隱形殺手」。房顫不僅可能引發心源性猝死、心力衰竭等心臟相幹並發症,還會使中風的風險增加5倍,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明顯損害。我國房顫診療的現狀如何?醫療機構和企業分別在房顫診療中扮演什麼角色?
6月6日,中國新聞網推出「中國房顫日·心腦健康特別節目」。該活動由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中國新聞網主辦,強生醫療科技支持。活動邀請了衛生健康領域部委領導、臨床專家、學界及行業代表,深入探討健康中國建設、公眾健康意識、醫療技術創新等話題,普及房顫防治健康知識。
圖為「攜手各方力量,共同守護中國‘心’」話題討論環節。圖片來源:截圖自現場畫面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心律失常一病區主任、亞洲心律學會主席姚焰表示,在過去20年,我國的房顫診療水平經歷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從房顫的標測到消融,從篩查到治療,越來越多的醫生和社會力量加入到了創新探索的行列,也見證了越來越多的創新醫療科技誕生,造福廣大大眾。」
盡管成績顯著,但我國在房顫防治方面也暴露出一些痛點。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指出,我國在心腦血管疾病綜合管理方面目前還存在學科合作不足、新技術的普及不均、以及醫療資源配置的重心下沉不夠的問題。
對此,孫潔建議,一是推進心腦共治,落實關口前移,推進多學科合作,推廣和普及房顫篩查手段;二是普及創新技術,提升防治能力;三是推進資源下沉,將高精尖的治療手段、治療設施還有技術人才,盡快地推向欠發達地區、三四線城市、縣域醫療機構。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要下降到190.7/10萬及以下。在這一任重而道遠的目標前,醫療機構和企業應肩負起什麼樣的責任?
「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不斷推進,預期未來病患需求仍將不斷上升,為此,我們需要加速培養壯大專科醫生隊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候任主任委員馬長生認為。以房顫為例,目前我國每年約有10萬房顫病人接受手術,隨著房顫治療水平不斷提升,到2035年,房顫手術預期將增加到每年100萬臺。「過去培養一位房顫專科醫生,需要約三年時間。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創新、培訓經驗的不斷積累,未來,我們希望將專業培訓的效率倍增。這項任務特別艱巨,但我們充滿信心。」
在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體系中,醫療企業也是重要一環。強生醫療科技心血管及專業解決方案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陳曦認為,企業應承擔兩個方面的責任。「作為全球領先的生產和供應商,我們首先要確保生產供應的高質和穩定,確保臨床手術可以獲得安全有效的技術支持和產品支持。」
陳曦表示,企業還應堅持研發創新。強生醫療科技致力於不斷更新迭代產品和技術,將高難度的房顫手術變得更加簡單、更加順手,更準確地設計出個性化地診療方案,幫助病患以更小的損傷得到更大的獲益。(完)
>守護健康心臟還需醫院企業共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