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野|培養健康的心態與人格

  

  圖為重慶市永川區板橋鎮,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為機關幹部和村(社區)黨員講解心理健康知識,旨在及時緩解大家緊張的工作壓力,調節疏導心理情緒,助力養成良好健康生活習慣。(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於健康的理解已經不再拘囿於「身體功能發揮正常」,而是延伸到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會適應。世界衛生組織曾對此作出定義: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基礎上,將個人的心境發展到最佳狀態。健康是一個開放性的概念,需要通過多維度來把握。一般來說,心理健康的人應該具備正常的智力、正確的自我意識、健全的意志品質,其行為反應適度,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情緒穩定而樂觀,並且有統一的人格。

  自然、社會、家庭環境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影響著心理健康

  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是統一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身體健康,心情愉悅,心理自然就向好的方向發展。而心理健康反過來也會促使人體機能處於最佳狀態,即使身體受到創傷,也會康復得很快。

  從某種程度上講,心理健康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身體就像船的螺旋槳,而心理則是船的舵,方向對了,旋轉才能有力量。具備優秀心理品質的人,為人樂觀、充滿活力,能客觀認識自我、寬容待人,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一個由心理健康的成員組成的集體或社會,人際關係和諧,力量強大。

  不同人的心理健康受個體差異的影響,也受到周圍環境、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2019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布《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了影響國民心理健康的幾個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研究發現,我們所處自然環境越優越,越能使人的身體放松,壓力喚醒程度越低,幸福感越強。

  社會環境因素。社會經濟直接影響人們最低層次的需求,同時社會經濟、文化習俗以及大眾傳媒也對人們心理健康產生深刻影響。比如,生活壓力大或生活質量低,心裡自然會感到壓抑。文化習俗與大眾傳媒則引導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思考方式,左右著人們的情緒表達。

  受教育水平因素。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影響著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高,擁有更高的知識儲備,對資訊更易理解,分析更透徹,解決問題方法更靈活。

  工作環境因素。工作是社會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工作軟硬環境及成效帶來的心理收益,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工作順利會給人帶來成績感、認同感及高自尊。

  家庭環境因素。家庭是個體在社會中生存的最重要支撐,是每個人成長的起點,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影響重大而深遠。家庭成員心理健康品質、家庭的穩固程度等影響著家庭中個體心理狀況。研究表明,家庭關係穩固幸福,能讓人有安全感,歸屬感,家庭成員能從中汲取力量。

  生活方式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最大程度地緩解壓力,戒煙限酒、均衡膳食、運動睡眠等都能促進心理健康。大量證據表明,睡眠狀況與情緒之間有著密切關聯。良好的睡眠質量能極大緩解情緒緊張問題。同時,適當的體育運動能有效降低壓力反應,顯著改善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

  感受壓力會讓我們更好地應對挑戰

  無論自然因素還是社會因素,都不直接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而是通過個體對相幹因素產生的壓力反應來實現。對心理壓力採取科學管理,能夠有效地管控相幹因素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方向。

  心理生理學認為,心理壓力是指一個人無力應對覺知到的(真實存在或想像中的)心理、生理、情緒及精神受到威脅時產生的一系列生理性反應及適應現象。「覺知到」,意味著必須是本人感受到的壓力,相幹因素才成為一個威脅。同一個情境,由於不同人的自我觀念不同,感受到的威脅是不同的。也就是說人格因素影響了人們對情境的感受,隨之產生的心理壓力決定了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正性還是負性。

  壓力反應是人類長期進化的應對威脅的一種適應。感受壓力會讓我們更好地應對接下來的挑戰。壓力會讓人們渴望溝通,以及與他人產生鏈接。它還會抑制大腦的恐懼反應,讓我們勇敢去面對挑戰。

  壓力並不都是有害的,正性壓力是能喚醒軀體,戰勝挑戰,達到最高效能的一種應對方式。管理壓力也意味著我們要發揮最大潛能,達到最大績效。

  負性壓力則是壓力超過一定限度,或者長期感受壓力,機體反覆或長期處於喚醒狀態,身體各器官長期超負荷工作的一種狀態,在生理上會出現一些適應性變化,也就是出現一般適應綜合征。負性壓力還會導致悲觀情緒,產生強烈的挫敗感、沮喪感,出現焦躁不安、精神倦怠、失眠等症狀。同時,負性壓力過大也會深刻影響認知能力,比如: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理解力不強、創造力不佳等。

  社會、單位、個人全方位關註心理健康,營造和諧氛圍

  近些年,我國在提高人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方面一直在努力。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之心理健康促進行動提出,到2022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平提升20%和30%。

  不過,雖然各種社會服務機構、教育機構、衛生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主要是理論教育、普及教育,真正能起到心理疏導、心理干預作用還需時日。此外,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擔心,組織單位如果了解到自己的心理狀況會影響工作或前途。當務之急,要幫助人們創造自然、社會、人文環境,管理心理壓力,使其保持理性平和、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營造和諧氛圍。

  從社會策略來看。各部門要認識到自然、社會、教育等因素對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在自然環境美化、社會環境優化、人文環境優化等方面協同共創。在社會上樹立正面典型,引導正向輿論,讓人們在付出努力後,能夠獲得讚賞肯定,獲得自我認同。

  另外,社會要多渠道全方位宣傳心理知識,清除民眾的「病恥感」。社會組織要最大限度地把心理咨詢師、心理治療師、學校心理教師等資源整合起來,聯合發起公益活動,不僅是宣傳教育,還可進行小團體輔導、個體輔導或是心理沙龍等,為民眾普及心理知識,也推進本土心理隊伍建設成長。

  從單位策略來看。要合理分配工作任務,促使整個工作統一高效。鼓勵人們在困難與挑戰面前保持篤定,知道如何精確制定有效措施,分步執行,把精力放在具體步驟上而不是放在擔心結果上。在用人及工作分配上要體現「職能匹配」,找到最佳的正性壓力水平,最大限度發揮主觀能動性,將職業倦怠控制在最低限度內。同時,建立談心交心制度,把對每個人家庭幸福的關心放在更高位置去看待,真正營造心情舒暢的工作環境。

  從個體策略來看。要學習管理壓力,提高感受心理壓力的閾值,尋找自己最大正性壓力點。首先,堅定信念。信念堅定的人,在面對壓力時,就會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內心強大並不是天生的,而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練出來的。其次,嘗試認知重構。嘗試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一定程度上去改變某些不良人格特征,運用積極的、肯定的思維模式去替換它,久而久之,完成認知重構。再次,增強社會支持。親朋好友,或老師,或同事,都可以給予自己最大的支持。這些人越多,一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就越強大,心理壓力就越容易被化解。最後,掌握放松技術。常見的放松技術有充足的睡眠、體育鍛煉、音樂放松等。學習並練習使用一到兩種放松技術可以讓身體快速從高喚醒狀態恢復到平衡狀態。

  關註心理健康、塑造完善人格是一個長期而龐雜的過程,絕不僅僅是某一個層面的問題,需要組織、社會、個人全方位予以關註。我們感受到壓力並不可怕,關鍵是能科學地去面對。每一個個體感受到壓力時,身邊的人、周圍環境都在助力,那麼每一次戰勝壓力都是一次自我成長。(虞志洪)

>新視野|培養健康的心態與人格

北京健康報彈窗①②③④⑤分別是什麼?怎麼解除?一圖讀懂

尋夢園

夏天就要「熱養生」,「冬病夏治」正當時

尋夢園

肺以氣為主,平時要多加養護,多吃4物,遠離3物,肺會更健康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