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只是醫療(新視野)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於健康管理,人人都懂「預防為主」的道理,但不少人卻不知從哪裡入手,總是感覺抓不著、抓不住、抓不起來,致使「預防為主」常常落不到實處。「預防為主」的抓手在哪裡?「預防為主」的主角是誰?

  迫切需要構建自主防病知識體系

  分清「病前」與「病後」兩個健康管理階段,是把握健康主動權的關鍵。病前健康管理是防病,病後健康管理是治病。防病是主動健康管理,治病是被動健康管理。主動健康管理成本低、效率高,被動健康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但現實卻很讓人尷尬,每每言及健康,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醫療,或者只是想到醫療,仿佛健康管理就是醫療。而防病的健康管理常常處於非主流的位置,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缺少一個整體的防病知識體系。

  病後健康管理是有知識體系的,這個知識體系就是現代醫學。病後管理之所以取得如此重要成績,之所以一直占據健康管理的主流位置,就是因為有現代醫學知識體系的支撐。其實,現代醫學知識體系也是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尤其是近100年間,攻破了人類疾病的一個個難題,治病效果日益精準,社會效果非常突出,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病前健康管理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雖然說預防疾病發生的認知與經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5000多年來積累了豐富的防病知識與部分體系,且是許多國家和民族所沒有認知到的,但這些認知與部分體系是碎片化的、割據化的,其中還不乏矛盾的、片面的、模糊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病知識體系。也就是說,「預防為主」的這個主角還是一個小樹苗,需要不斷澆灌與施肥,才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才能實現它的主角使命。

  「病前」與「病後」是兩個不同性質的階段,需要兩個知識體系,不能用一個知識體系應對兩個階段的問題,不能用治病的知識體系來應對防病階段的問題。如果擺脫不了這樣的認知模式,就走不出被動的困局。構建自主防病知識體系,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低效的。病前階段的健康管理,只有有了自己的整體知識體系,才能讓主動價值充分發揮出來。

  多方面入手構建防病學知識體系

  如何為這個知識體系命名?從傳統角度可以叫養生學,但養生的概念包括了病後階段,不夠準確;從本質的角度可以叫健康學,健康的本意就是沒有疾病,但醫學治病可以恢復健康;從功能的角度可以叫防病學,病後健康管理是治病學。我主張叫「防病學」,通俗易懂,準確無誤。防病學與治病的醫學是並列關係,二者共同支撐人類的健康管理,是對現代科學體系的補充與完善。

  如何確定防病學的定義?從關係維度來看,防病學是研究病因與身體健康之間關係的知識體系;從功能維度來看,防病學是研究解決防病問題的知識體系;從本質維度來看,防病學是研究身體如何不生病的知識體系;從發生的維度來看,是研究揭示病因形成與抑制規律的知識體系。防病學與醫學並蒂花開,防病在前,治病在後;防病為主,治病為輔。

  如何構建防病學的體系?從整體來看,人類致病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環境、吃事、體溫、動態、心態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之間有一個「2+4」的關係,即遺傳、環境屬於客觀因素,吃事、體溫、動態、心態屬於主觀因素。其中,吃事與健康有6種關係,也是6個病因。缺少食物、過多飲食、不衛生飲食、偏食、厭食及食物過敏都會帶來疾病;體溫與健康有2種關係,寒與暑,過冷過熱都會帶來疾病,甚至威脅生命;動態與健康有3種關係,動、靜、眠,活動、靜止以及睡眠的失當、失調都是病因;心態與健康的關係微妙,喜怒哀樂、憂思恐驚,都與健康息息相幹,不同個體、不同心態致病的程度不同。

  換個角度來看,上述六個方面就是構建防病學的二級學科內容,並可由此派生出3級、4級學科,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構建防病學知識體系,既要研究每一個因素的內在邏輯,又要研究各個因素的相互關係;既要歸納提升中國傳統防病的認知,又要借鏡吸收世界各國的防病知識;既要使用傳統的學科結構范式,又要勇於探索系統集成的新方式。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由簡到繁,由部分到整體,防病學之吃事學已經有了基本框架,不斷組合迭代,必成完整體系。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構建防病學知識體系,既不是一揮而就的事,也不是不可攻破的堡壘。

  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防病是健康管理的上遊,治病是健康管理的下遊。從這個角度來看,構建防病知識體系的價值不會低於治病知識體系,且會高於治病知識體系的價值。在得病率居高不下的今天,構建防病學知識體系尤為必要。

  防病學的任務是使個體持續健康、更加長壽、無疾而終。防病學的價值是提高個體生命質量,提高人民幸福指數,減少疾病給個體帶來的痛苦,減少家庭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現象發生,減輕國家越來越重的醫保負擔,減少醫療資源的過度占用,提高社會整體的運行效率。

  有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支撐,有人民對健康生活的迫切訴求,有國家「健康中國」方略的指導,有相幹領域專家學者的積極參與,構建防病學知識體系是切實可行的。防病學的構建,是對現代科學體系的補充與完善。

  防病學就是「預防為主」的主角和抓手。有了防病學,讓人民防病有學而依,學而用之,用而驗之,真正做到防病為主、治病為輔。

  如果說,20世紀以歐美學者為主構建的現代醫學知識體系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那麼,21世紀的中國學者應該有這樣的責任擔當,在中國傳統防病文化的基礎上,揭示疾病成因的客觀規律,創新構建防病學知識體系,減少人類疾病發生,提供病前健康管理的全球公共產品,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食政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劉廣偉)

>健康不只是醫療(新視野)

10大「健康食品」公布,雞蛋入榜,建議中老年人:為了健康要常吃

尋夢園

這些健康知識,每個人都應該看一看

尋夢園

醫生提醒:喝茶不注意方式會增加癌症的風險!注意2點就可以

尋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