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作者簡介:王深遠,曾任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附屬康復醫院書記,民政部培訓中心常務副書記,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書記等職。主持「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數據分析;主持「海峽兩岸老齡福祉論壇——社區養老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的支撐作用」、金磚國家老齡論壇——老齡數據統計分論壇等活動。著有《國學啟蒙導讀》,任《中國新養老》主編、《中國老年健康研究報告(2018)》藍皮書副主編等。
當下對養老的擔憂和顧慮,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對健康的過度關註、對實現健康的認識存在偏差是原因之一。
養老擔憂和焦慮的表現
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缺錢」的擔憂——由於缺乏維持老年生活的必要費用帶來的擔憂。二是「缺人」的擔憂——由於缺少子女照顧老年生活,特別是失能臥床時缺少人員照顧帶來的擔憂。三是「空虛」帶來的擔憂——由於「退休綜合征」等傷感、孤獨、不適帶來的精神層面的擔憂。四是「格高」帶來的擔憂——由於養老期望值過高與現實供給不符帶來的擔憂。五是「有病」帶來的擔憂——由於身體患病帶來的對健康狀況的擔憂。
在當下養老服務和物質保障不斷完善的背景下,人們更加關註健康。進一步分析,健康帶來的擔憂和焦慮,又主要集中在三點:一個是由於生活方式不健康帶來的慢性病、心血管病等困繞。另一個是由於長壽,使長潛伏性疾病「有機會」顯現,給心理和精神平添壓力。第三則是檢測手段先進對「不正常指標」檢出率高。雖然不正常指標能及時得到檢測,活得「明白」了,但面對這些「不正常指標」產生的恐懼和怕得病心理也增大了,進而導致老年人對健康狀況產生擔憂和顧慮。
綜合分析,這五類擔憂和焦慮主要來自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和城市化加快背景下,社會保障、家庭功能、人口結構、服務方式和個體認知還不能夠全面適應新型養老服務發展需求而產生的,是階段性養老供需矛盾的具體體現。
「健康」和健康養老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不難看出,這裡的健康已經超出了醫學、生物學對健康的理解,是在傳統的健康觀「無病即健康」的基礎上提出的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全面健康。
再從健康養老分析看,狹義的健康養老是著眼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對老年人軀體、心理、心靈健康提供的服務和保障。廣義的健康養老應該是著眼新時代和老齡社會發展趨勢,通過傳統文化、傳統醫學等自然、綜合的手段和方法,為老年人實現軀體、心理、心靈健康,適應社會變化,甚至自我價值體現和融入社會環境而提供的健康服務和保障。
同時需要強調,對於活力老年人,自主、積極、主動的健康建立、建設和保持,是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就是常說的個體是健康第一責任人。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 :健康不僅僅指軀體沒有疾病,是包含了系列內容的全面健康;疾病救治必須依靠醫療,但實現健康不能僅僅依靠醫療;老年的慢性疾病和一些生理指標臨界或可控範圍內,是長壽時代老年人增齡過程中的常態;針對老年身體和生理特點,維護和建立老年健康或健康養老,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醫學更具優勢。
弄清了這些,自然就減少了對「無醫不養」的依賴,就能緩解老年期「怕得病」的心理障礙,就能以健康老齡化為指導,從容面對老年期特有的身體和生理現象,避免產生過度擔憂和焦慮。
責編:李欣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康養觀察 | 客觀認知「健康」減少養老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