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的畸形產業——「聽覺女孩」之前的一個世紀

林子皓

「他們沒有要求被帶到這個世界上,但他們還是來了。他們的代碼就是他們自己。如果你得罪了一個人,你就得罪了所有人。」——《畸形人》(1932)

2022年3月27日,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揭曉。CODA作為一匹清新的小黑馬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男配角。也是第一部在流媒體平台(Apple TV+)上映的獲獎影片。很多評論認為這是一個冷門的奧斯卡年,現場觀影數據也顯示,如果不是威爾·史密斯掌摑人的舞台事故,本屆奧斯卡可能不會產生太多的熱點新聞和實時討論。除了在美國做了一些本土化的改動,《健康聆聽的女孩》的劇情主要是根據2014年的法國原版電影《La famille Bélier》改編的,講述了一個聾啞家庭出身卻熱愛唱歌的女兒如何在《成長的煩惱》中追逐夢想的故事。《歌舞青春》的這個設定太普通了,只是因為手語家族和聽障關係的元素,增加了一些不確定的張力和吸引力。但這足以讓很多國內觀眾給奧斯卡評委貼上屈從於「政治正確」的標籤,仿佛《健康傾聽的女孩》獲獎是因為其巧妙的設定和對邊緣人群的過度偏袒。

《健聽女孩(CODA)》海報健康傾聽女孩海報(CODA)

這可能是對好萊塢最良性的誤解。如果說《聽力好的女孩》的聾人演員獲得了奧斯卡,這在政治上是正確的,不如回頭看看好萊塢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是如何建立起一個自我循環的「怪胎產業」的。殘疾人旁白因能引發獨特的勵志、恐懼、情色體驗而受到主流青睞,成為最容易被濫用和重復的設定之一。好萊塢對「殘疾」的偏愛,近年來從未因為抗議和外界壓力而改變,而是80多年來不變的盈利守則。非殘疾人演員因為表演殘疾找到了獲獎的途徑,而真正的殘疾人則被排除在好萊塢勞力力市場的邊緣。

一群總部位於芝加哥的殘疾演員、藝術家、研究人員和演員,通過近十年的資料整理和社區建設,於2019年完成了紀錄片《畸形人的代碼》,在好萊塢向近百年的殘疾發起了一把火。本文借助《殘缺的密碼》中來自殘疾人群體的抵制和吶喊,追溯到聽覺女孩腳下的毒土,試圖為殘疾人影像的未來提供更為廣闊的思路。

勵志異端的兩極

好萊塢電影的靈感來源於暢銷書,暢銷的熱門書籍通常都是勵志雞湯。劇作家蘇珊·娜斯鮑姆說:「你會突然意識到,這些電影講的都是同一件事,中間發生什麼並不重要。可能是一個智障的人被關進了護理病房(Sling Blade,1996);也許是一個在瘋人院做了前腦葉切除術的沮喪的年輕女演員(《弗朗西斯》,1982),或者也許是一個被虎鯊襲擊並折斷手臂的運動員克服了身體上的傷害(《靈魂沖浪者》,2011)」——最終,回歸的主題是一樣的,鼓舞人心。

當一個殘疾出現在一個故事中時,它總是具有某種敘事功能。而這個功能通常是鼓勵非殘疾人成為更好的人。以獨唱者)》(2009)為例。傑米·福克斯筆下的埃爾斯曾就讀於一所著名的音樂學院,但他因精神分裂症輟學,成為一名街頭藝人。他的存在是為了鼓勵小羅伯特·唐尼記者羅培茲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在影片的高潮部分,羅培茲通過畫外音的表白指出了主旨:「也許我們的友誼幫助了他,也許沒有。但從我自己的角度來看,通過目睹埃爾斯先生的勇氣、謙虛和對自己藝術力量的信念,我學會了捍衛我所堅信的東西的尊嚴」。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殘疾與人類發展教授凱莉·桑德爾(Carrie Sandahl)評價說:「你幾乎可以看到羅培茲頭上掛著一個大大的霓虹燈,上面寫著‘我是故事的道德主角’;然後他變成了一個更值得被愛,更細膩的白人,只因為他以人類的身份和Els互動。」

《獨奏者(Soloist)》海報獨奏家海報

「對我來說,問題是看完這些電影後,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理解殘疾和身體傷害是怎麼回事。」殘疾研究員艾利森·帕紮瓦斯這樣說。「好萊塢電影成了很多人學習和假裝體驗殘疾的地方,所以當人們看《雨人》時,他們認為自己理解了認知障礙;或者,在看了《百萬美元寶貝》(2004)後,人們認為他們知道當他們殘疾時會有什麼反應。這就是危險。」

由劇作家兼導演Tekki Lomnicki創立的Tellin’ Tales Theatre已有25年歷史,致力於打破殘疾人與非殘疾人世界之間的壁壘。對她來說,被包裝成雞湯人物是一件特別累的事情。「我很容易被激怒的一個微妙之處是,當陌生人說,你知道,你是如此鼓舞人心。我厭倦了動力,這就是我對自己生活的體驗。」

早期的好萊塢毫不掩飾其用勵志情節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的野心。1962年,這部描述盲聾啞女作家海倫·凱勒成長的電影被直接命名為《奇跡工作者》。扮演海倫·凱勒的帕蒂·杜克因其對失明和失聰的「痛苦」的詮釋而走紅。劇作家采哈耶·赫伯特(Tsehaye Hebert)誠實地回憶道:「當時看完之後,我想,天哪,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演員啊,她為這個角色準備了多少啊。我從來沒想過這背後的選角倫理。你在找一個又盲又聾的兒童演員嗎?沒想過。」

然而,正如電影片名所示,雖然故事從凱勒開始,但「創造奇跡」的主角是凱勒的老師安妮·莎莉文,她耐心而溫柔,這反映了海倫·凱勒的乖張和暴力行為。聾人演員兼視覺藝術家克羅姆·桑德斯(Crom Saunders)評價道,「影片中海倫·凱勒故事的呈現被潤色,大量亮點被放在了沙利文老師身上——她賦予了她的語言,她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克羅姆·桑德斯(Krom Saunders)還提醒說:「扮演沙利文的演員在打手語或指拼時,往往會隨意編造,這完全不符合美國手語的語法規則和詞匯。《奇跡製造者》的創作者對在劇情中起重要作用的語言沒有足夠的尊重。這本身就很有意思。」

在靈感的另一面,好萊塢電影也貢獻了很多把殘疾人呈現為殺人犯、殺人犯、邪惡異端的故事。《蠟像館之謎中的毀容老人)》(1933年)、《輪椅上的奇愛博士》(1964年)、《人鼠之間有智障和暴力傾向的萊尼》(1992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1994年)、《廢人案中復仇和謀殺的連體怪胎》(1982年)、《在實驗中失去雙腿並對社會混亂懷恨在心的天才勒·Fri博士》(1999年)。Split)》(2016)中說,如果一個人有多重人格,其中一定有一些是邪惡的、有害的。2017年的《神奇女俠》,反派當然得是一張毀容的臉。

這些流行的習俗設定,基本上沒有推動獨立生活、權利鬥爭、社區支持殘疾人等議題。影評人、殘疾人權利倡導者勞倫斯·卡特·朗(Lawrence Carter-Long)說:「社會和好萊塢電影都存在的問題是,總有自我重復的傾向。所以如果你遇到一個毀容的小人,你會遇到兩個,三個,二十五個,無數個。我覺得我們心靈的一個陰暗角落,預設了做壞事的人一定是醜陋的。然後就成了金科玉律。有創意的人變得懶惰,想用捷徑而不是真實的故事。」

殘疾藝術家麗娃·萊勒認為,在將殘疾人視為怪物的電影中,有一種「以差異為切入的色情表演」。在她看來,弗蘭肯斯坦、吸血鬼的獠牙、狼人的毛發、木乃伊的裹布、象人——幾乎所有這些怪物都可以被解讀為某種殘疾形象。「我們渴望盯著它們,因為我們被教導對它們既著迷又厭惡。他們帶著一種情欲,以及對這種情欲的矛盾情緒。電影在身體細節上流連忘返的時候,總有某種情色,導致觀眾渴望靠近,深深凝視,卻又充滿恐懼。」

電影研究助理教授湯米·赫夫朗(Tommy Heffron)也認為將殘疾視為異端邪說背後的偷窺傳統:「象人是我最早看到螢幕上呈現如此不同身體形象的人的記憶。《象人》和所有林奇的電影一樣,都是關於偷窺的,就像早期的醫學劇場/手術室,大家都戴上嚴肅的面具,在手術台上觀察人體的奇妙。當馬戲畸形秀來到醫療機構後,這種觀看方式似乎變得令人尊敬。電影也是一樣,‘給我看一些我不知道或者沒看過的東西。’偷窺禁忌,未知,底層有一種越界之感。給我看一些我應該逃避,但只能盯著的東西。

性別、種族和殘疾的交織

好萊塢的「性銷售」經久不衰。即使在上個世紀分級制度出台之前的海斯法典時代(1930-1966),美國制片人和導演仍然在嚴格的道德審查制度下,通過微妙的暗示和邊緣形象來吸引觀眾。借助殘疾人的身體,好萊塢創造了許多壯觀而有問題的戲劇套路。其中,最受詬病的是「慈善性行為」——殘疾人需要在健康人的指導、關懷和奉獻下,重新開啟因身體傷害而失去的性能力。比如《約翰尼·貝琳達)》(1948),一個出生在大蕭條時代的農民聾啞女人,《猴子發光》(1988),一個臥病在床的前運動員,《生於七月四日》(1989),因為沉重的負擔麻痹了自己的「英氣」。

《失寵於上帝的孩子(Children of a Lesser God)》中的瑪麗·瑪特琳《次神的孩子》中的瑪麗·瑪特琳

在《一個聽力正常的女孩》中扮演失聰母親的瑪莉·馬特林,在1986年的《小神之子》中扮演失聰清潔工的角色,因為這個角色成為好萊塢歷史上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失聰演員。這部電影改編自馬克·麥道夫1979年的舞台劇本,根據聾啞演員菲利斯·弗雷里奇的生活經歷,講述了一個聾啞女學生和她的聽力老師之間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好萊塢電影版的劇情淡化了聽者與聾人世界之間政治、語言、文化的衝突與碰撞,它被壓縮成一種「慈善之愛」的浪漫敘事。桑道爾評論道:「他試圖接近她的世界,她的世界被殖民主義的修辭描述為某種神秘而寂靜的空房間。高潮衝突是親密關係的緊張,兩人無法產生共鳴,他聽,她聾,兩人無法交流。電影前半段,他一直在單方面追求,甚至騷擾她。當劇情達到高潮時,她在他們接近時用英語口語喊出了他的名字,這是她以前一直抗拒的。「聽聾緊張感」在影片中的體現,自始至終都是建立在親密關係的基礎上,但在最初的舞台劇本中卻政治色彩濃厚得多。」

在很多好萊塢電影中,女性更有魅力只是因為她們身體上的傷害。在《城市之光》(1931)中,卓別林扮演一個愛上賣花盲女的流浪漢;《等到天黑》(1967)中,因失明而卷入販毒的盲女蘇西;而《珍妮佛八》(1992)就發生在一所盲女學校周圍。

娜斯鮑姆指出,「盲女」、「美麗的盲女」和「美麗有視力的演員假裝盲女」經常出現在連環殺手電影中。「在哪部電影里,女性沒有巨大的危險?但恐怖電影中的女性會被表現得非常色情。」你可以觀察肖像畫的歷史,比較一下男人和女人被畫筆捕捉的不同方式。很多女性畫像的力量來自於成為某種情欲的對象,而男性的力量則來自於外界或者在世界上產生影響的能力。」

電影中盲人男性的形象確實和盲人女性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似乎擁有某種超能力——本·阿弗萊克(Ben Affleck)《超膽俠》(2003)中飾演的律師馬特(Matt),因接觸放射性物質而失明,但其他器官變得異常敏感。在更早的電影《盲怒》(1989)中,失明的越戰老兵帕克掌握了高超的刀法。當別人在黑暗中不知所措時,他卻如魚得水。因《莎莉·麥兜》而患有先天性海豹肢症的演員馬特·弗雷澤(Mat Fraser)無奈地開玩笑說:「只有盲人才能加入超級英雄聯盟,這不公平。他繼續補充道:「為什麼電影里總是盲人飆車?因為壞作家的預設,那就是他們想做的。在作家有限的想像中,賽車是殘疾人最大的自由。的確,《女人的氣味》和《鐵血阿茲特克雄鷹戰士》中的盲人男性角色有著非常相似的城市賽車情節,仿佛他們通過這些高光時刻,重新建立了因身體受傷而被社會帶走的男性氣概。

但是,這些能在螢幕上打架的殘疾人都是白人。帕特提醒說:「如果再加一層種族分析,你會發現殘疾和種族相互作用的方式通常是進一步剝奪權利,讓殘疾黑人看起來更無害。然後,就會產生「真愛電台」這樣的文化刻板印象,天真無邪到整個白人主導的小鎮都會意識到他們有多種族主義。」

《真愛無線電波》(2003)以南卡羅來納州為背景,那里的種族隔離餘波在20世紀70年代仍揮之不去。一位白人教練邀請了在球場上遊蕩的認知障礙黑人小將「無線電波」加入球隊,並帶領球隊在幾個月內贏得了許多戰役。在電影的高潮部分,教練在對選手和家長的講話中指出了勵志的主題:「我知道你們中的一些人不知道也不關心這幾個月電台學到了什麼。其實我們不是電波的老師,是電波是我們的老師。值得一提的是,在《真愛電台》中扮演先天性認知障礙的黑人演員小古巴·古丁(Cuba Gooding Jr .),在《榮譽的男人》(2000)中也有類似的故事線。他扮演了海軍海豹突擊隊的殘疾黑人潛水員,並教會了勞勃·狄·尼諾扮演的白人種族主義者如何成為一個優秀而正直的人。

《怒海潛將(Men of Honor)》中的小庫珀·古丁《正人君子》中的小古巴·戈丁

殘疾問題研究者Timotheus TJ Gordon Jr認為「白人救世主來拯救黑人殘疾人」的故事非常居高臨下。「非殘疾白人之所以被賦權,是因為他可以走出自己的特權泡沫,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也有機會更好地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黑人殘疾人得到了什麼?他們仍然被困在障礙中——我們看到無線電波成為足球教練了嗎?我們看到無線電波結婚、生育、工作了嗎?不,在真愛電台里,電台要的是永遠留在高中,永遠為足球隊加油。在這些電影中,黑人殘疾人不用考慮推動世界前進。他們注定永遠停留在幸福純真的狀態。」

桑道爾的殘疾形象與美國社會黑人男性的「危險」和「威脅」話語結合在一起:「我認為真愛電台留下的一個更有害的信息是,無線電波總是需要管制的,不僅因為他的認知障礙,還因為他是黑人,他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對自己造成傷害,他無法理解一個黑人的‘潛在風險’。赫伯特對這一陳述進一步補充道:「如果我們看看歷史數據,就會發現電影中殘疾黑人男性的比例非常高。我認為這是為了讓美國觀眾更感同身受,代替角色的某種嘗試。殘疾設定是隱藏甚至閹割這些黑人角色力量的一種方式。

赫伯特對「殘疾閹割」的設定是《綠色一英里》(1999)中認知障礙的大個子黑人約翰·考夫利的縮影。據說他殺了兩個年輕女孩,但在監獄主管看來,他像孩子一樣溫柔害羞,甚至像天使一樣有治愈力。在《殺死一只知更鳥》(1962)中,距離《綠色奇跡》近40年前,黑人羅賓遜在法庭上展示了他不可能犯強姦罪的證據也是殘疾的:他的左手在12歲被軋棉機弄傷後無法抬起。羅賓遜無法掩飾的身體傷害,讓代表正義的白人律師主角相信自己是無辜的,可以從整體上默認有罪有害的黑人中解救出來。

殘疾人權利倡導者坎迪斯·科爾曼(Candace Coleman)認為,「拯救」敘事所忽略的現實是社會邊緣人相互扶持、自我拯救的過程:「因為我們生活的社會充滿了針對不同人群的障礙和裂縫,而所謂的無障礙只有那些能夠支付得起的人才能感受到,所以很難看到殘疾人的「多樣性」。當這部電影展示一個孤立的黑人被一個白人拯救時,我認為它觸及了社會壁壘和裂縫的問題。但與此同時,我認為這種救助想像,未能正視社區和殘疾人之間的相互支持。我們可以建立一個集體,我們可以拯救自己。」

而大多數非殘疾人對殘疾人群體的唯一印象,就是呈現了這些孤獨絕望的形象,於是這些形象就成了創造真相的媒體事件。作為一個殘疾人,Coleman和其他倡導者想看的更多:《我去電影院看《籬笆》(2016)因為我是viola davis和丹澤爾·海斯·華盛頓的粉絲,但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注意力逐漸被配角Gabrjed吸引。他是主角有認知障礙的哥哥。劇情講述了Gabrjed曾經流落街頭無家可歸的情況,也展示了他曾經被困在精神病院的鏡頭。然而,除此之外,這部電影沒有提供其他信息——他是否受到了戰爭的創傷?他在乎什麼?他想組建自己的家庭嗎?我們得到的都是現有的關於殘疾人的所有印象——‘我們需要幫助他們,他們被囚禁在醫院里,他們找不到工作或房子住,我們應該盡力幫助他們’。電影缺少這部分,我很失望。」

殘疾的未來:治愈還是死亡?

在《女權主義者,酷兒,瘸子》(Feminist,Queer,Crip)一書中,殘疾學者艾莉森·西雅巴爾(Alison cearbhall)指出,美國社會對未來的想像中往往沒有殘疾人的位置,因為優生學、醫學和科技烏托邦主義都在試圖用美麗但不切實際的承諾摧毀受損的身體。好萊塢固執地以聲、光、影的形式繼承了這些詞。

《百萬美元寶貝》海報百萬寶貝海報

對於很多沒有經歷過殘疾的好萊塢編劇來說,身體有傷的生活似乎已經沒有了內在價值,他們的主角更喜歡轟轟烈烈地死去。《百萬美元寶貝》(2004)和《你面前的我》(2016)都在殘疾人選擇放棄生命的時候達到了劇情的高潮。殘疾人權利倡導者邁克·歐文(Mike Ervin)指出了這個高潮的問題:電影團隊一廂情願地改編了整個故事的走向。《百萬美元寶貝》基於真實事件,但注射安樂死的結局從未發生。據我所知,主角還活著。她是一個藝術家,她從未想過結束自己的生命。那個安樂死的場景對我來說是一種殺戮的場景。我也很擔心突然殘疾或者還在處理感情的人會受到什麼影響。電影不是打破人們附加在殘疾人身上的壓力和羞辱,而是鼓勵他們。」

《在你面前的我》中殘疾人死亡的勵志敘事更是顯而易見。小威爾因為一次事故而四肢癱瘓。他恨自己無能,愛上了新來的個人護理員樓。在威爾自殺後,他把所有的財富都留給了婁,因為他想讓她「勇敢的活下去」,不受他身體傷害的影響。科爾曼對此非常生氣。作為芝加哥殘疾人倡導組織Access Living的成員,她組織了一次行動,說服觀眾不要在你之前看我。她認為,「我們知道這部電影將充滿同情和靈感。我們必須明確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不要被它的嘩眾取寵所迷惑。那不是現實。我們已經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在大銀幕上看電影,不僅遠離現實,而且表明你寧死也不願繼續你的殘疾生活。我覺得每一部這樣的電影都等於給你判了死刑。」

在好萊塢科幻電影中,身體傷害被剝奪了存在的意義。Gattaca)》(1997)的設定是未來世界的人可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基因。擁有管道改造基因的人獲得各種社會優勢,而其他自然出生的人則被稱為「殘疾人」,只能被分配到低端工作崗位。文森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宇航員並探索火星。為了做到這一點,他需要另一個角色Giraume的幫助。Giraume是一個擁有完美基因的年輕人,卻因為一場車禍坐在了輪椅上。文森特拿走了吉羅姆的遺傳物質,偽裝成吉羅姆,最終成為一名宇航員。文森特做到夢想後,吉勞姆變得可有可無。Giraume這個角色做到了他作為催化劑的功能,使文森特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於是Giraume從輪椅上下來,把自己放進焚化爐,把自己燒成灰燼。這種暴戾暴戾的死亡表現得很美。鏡頭逆著音樂拉遠,觀眾看到了宇宙之星空,仿佛Giraume的靈魂終於可以在天堂自由徜徉。

三道爾評論道,「有趣的是,象人的結局也是宇宙空的一個鏡頭。因為被世界折磨的畸形象人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用枕頭蒙住自己的頭,直到轉過身來,他會窒息而死。還有鏡頭隔著窗台把星星往上空拉,大象媽媽的老照片在里面一閃而過。」如果對比《象人》和《千鈞一發》的拉環,你會發現這一組收尾鏡頭驚人的相似。當身體受傷的故事人物完成了他們被賦予的目的——改變和激勵一個非殘疾人——他們就可以去死。」

另一個結果是治愈。治愈的結局通常是在影片前半段呈現的身體傷害導致的各種問題奇跡般的消失。比如海蒂)》(1935)中的小女孩從輪椅上下來,開始走路。比如《阿甘正傳》(1994)中,奔跑的孩子剝掉了腳上的護具。在《阿凡達》中,一個在戰爭中負傷的老兵因為新技術得以進入高大的藍色外星人身體,和一群美國人去另一個星球掠奪自然資源。在《阿凡達》中,他不再被輪椅所束縛。影片結尾,地球上的殘疾角色選擇留在潘多拉星球。評努斯鮑姆的《阿凡達》:「主角通過技術改造和虛擬人物完成了自己的治愈。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新劇情嘗試,但也沒有逃過我的批評。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對電影保持批判的眼光。」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個表演了殘疾人可怕混亂生活的非殘疾人演員,在第二年以精致的髮型和優雅的舉止走上領獎台拿走奧斯卡獎,本身也是一種治愈性的敘事。1963年,帕蒂·杜克因在《奇跡創造者》中扮演年輕的海倫·凱勒而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1969年,克里夫·羅伯遜因在《查理》中扮演一名智障成年男子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1989年,達斯汀·霍夫曼憑借在《雨人》中扮演的自閉症兄弟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1990年,丹尼爾·戴·劉易斯因扮演一位左腳患有先天性腦癱的畫家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1993年,阿爾·帕西諾因在《女人的味道》中扮演一名失明的老兵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1995年,湯姆·漢克斯因在《阿甘正傳》中扮演一個患有先天性智障的人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1997年,喬弗瑞·拉什因在《閃耀》中扮演一名抑鬱的鋼琴家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2000年,安吉麗娜·裘莉憑借在《中斷的女孩》中扮演精神病院的一個女孩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2005年,傑米·福克斯因在《雷》中扮演盲人音樂家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2005年,希拉蕊·斯萬克憑借在《百萬美元寶貝》中扮演一名脊柱骨折的癱瘓拳擊手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2011年,科林·費爾斯因在《國王的演講》中扮演口吃的公爵而獲得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埃迪·雷德梅恩憑借在《萬物理論》中扮演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霍金一角獲得了2015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簡單列舉一下,就能發現好萊塢從殘疾敘事中捕捉價值的完整鏈條:因為它能引發獨特的勵志、恐懼和情色體驗,非殘疾演員找到了因表演殘疾而獲獎的途徑;他們在塑造人物時「挑戰自我」,為健全的社會提供了窺探殘疾人隱藏的痛苦、混亂和瘋狂的窗口,拍攝結束後可以西裝革履地重返名利場,而真正的殘疾人則被排斥在好萊塢勞力力市場的邊緣。

殘疾和殘疾人聯合會法規

作為一部69分鐘的紀錄片,《畸形密碼》回顧了近一個世紀以來好萊塢對殘疾的反復刻板印象,以及他們在性別、種族、階級的糾結下塑造的常規角色。紀錄片《畸形的代碼》的片名對應的是畸形人,1932年由好萊塢的托德·布朗寧執導。這個關於馬戲團里「誰才是真正的畸形」的故事,在上映之初並沒有得到市場的青睞。然而,時至今日,《畸形人》依然保持著好萊塢電影中殘疾人表演最多的紀錄,跨越了大量的關卡。影片將這些身體上的傷害直接呈現在銀幕前,卻沒有讓他們扮演邪惡的角色。馬戲團里的侏儒漢斯喜歡正常人克婁巴特拉。婚禮上,小矮人、連體姐妹、小醜、雙性人、無臂女孩穿著自己最好的衣服,圍成一個圈,搖頭鼓掌,一起唱《我們中的一員》。他們把酒杯遞給克利奧帕特拉,歡迎她加入這個秘密的、邊緣的外人世界。但她的眼神里流露出反抗和憤怒,喊著「不,骯髒,虛偽,怪物」,把酒灑在漢斯的西裝、頭髮和臉上。弗雷澤說,「這是一個微縮的宇宙,呈現了健康主流世界中殘疾人群體的感受。其他好萊塢電影很難捕捉到殘疾人之間的友誼和外人的不安分感。」

《畸形人》海報《變態男人》海報

諷刺的是,在《畸形人》之後,好萊塢開始沉浸在自己創造的勵志套路中,用千人一面的工業生產模式,讓殘疾人更加扁平。2021年,即使雇傭了三個聾人演員,工作室工作人員全部開始學習手語,《聽覺少女》依然擺脫不了以傾聽者的視角來反映和窺探聾人生活的敘事慣性。卡特-龍認為:「直到80多年後,《畸形人》之所以如此獨特,是因為當你看一部電影時,你必須以自己的方式與里面的‘畸形’人物面對面。弗雷澤補充道:「畸形代碼聽起來像某種秘密規則。你需要仔細去探索和理解。是的,這就是現實,不是嗎?因為不能隨便用‘畸形’,所以假設你理解了這個詞的全部內容。它的意義是複雜的,它有多重語境,它與文化、歷史和現在的不同事物混雜在一起。的確,對於殘疾藝術家、演員和維權人士來說,重 新髮現「畸形人」意義的關鍵點在於「代碼」而非「畸形」,因為它代表的是社群。當殘疾人組成一個互助團體,尤其是互相扶持的演員,局外人的力量就能匯聚成一座塔,形成挑戰主流的聲音。《怪胎》中呈現的怪人聯盟就是這樣一個集體。

弗雷澤說,「我們為什麼要給奧斯卡這樣的關注?許多殘疾人電影製作人說,我們應該專注於做自己的事情。是的,但是行業標準是奧斯卡或金球獎杯。不管我們喜不喜歡,它都是可以吸引行業關注和商業投資的東西,讓你有資源繼續你的下一個項目。如果不是一年前《弗蘭肯斯坦》《德古拉》等電影的巨大成功,布朗也不可能獲得米高梅的支持來製作怪胎。好萊塢就是這樣運作的。但好萊塢需要的是停止與現實世界脫節,停止傳播可怕的議程。這種議程是自我強化的無限循環。」

無障礙生活倡導者、講故事劇院、西部聾人劇院、可改選電影節和聰明驢跛子博客——這些殘疾人權利倡導者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培育新的社區,形成一股讓主流看到的合力。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殘疾人電影課程已經進行了快14年,她驚嘆於新一代殘疾人的創造力和自我展示控制力。當學生們開始自己學習如何剪輯電影,當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電影節和移動電影節開始培養不同殘疾的殘疾人電影從業者,三道爾認為「我們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不用等好萊塢」。

參考數據

m .海斯和r .布萊克(2003年)。令人不安的跡象:殘疾、好萊塢電影和憐憫話語的構建。殘疾研究季刊,23(2)。

弗利默、b、卡沙尼、t、諾塞拉、A. J .、范·海爾圖姆(編輯。).(2010).公共教育學、公司電影和文化危機。紐約州紐約市: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

桑達爾,C. (2019)。這都是同一部電影:製造怪胎的代碼。JCMS:電影和媒體研究雜誌,58(4),145-150。

Zuercher,g .(2022年3月25日)。作為一名聾人電影製作人,我希望《尾聲》能以我們的方式表現更多聾人的故事。美國:耶穌會評論。https://www . America magazine . org/arts-culture/2022/03/25/coda-apple-TV-deave-242675

編輯:秦無

男人四十一枝花——李棟旭

尋夢園

BTS獲AAA年度歌曲獎 aespa攬新人獎等三獎

尋夢園

內娛小生挑戰京劇造型:張藝興、易烊千璽、王一博誰贏了?

尋夢園